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教育 聯繫感代替社交距離──重建和諧校園與個人幸福感

聯繫感代替社交距離──重建和諧校園與個人幸福感

自2020年1月肺炎疫情在港爆發開始,香港人已經歷了一段頗長時間的「社交距離」,原有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繫、社交網絡、個人幸福感以至身心靈健康等都被削弱得體無完膚。

鄒秉恩 作者: 鄒秉恩
2020-09-30
教評心事

標籤: 復課新冠肺炎社交聯繫感社交距離聯繫感
6-12歲的小學生,長期停課加上少了接觸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學習被打斷,情緒也受到影響。當一旦復課時,他們會否變得對人有抗拒,對學習陌生,甚至會不習慣校園的常規生活呢?(Shutterstock)
6-12歲的小學生,長期停課加上少了接觸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學習被打斷,情緒也受到影響。當一旦復課時,他們會否變得對人有抗拒,對學習陌生,甚至會不習慣校園的常規生活呢?(Shutterstock)
0
SHARES
237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謹以本文呈獻給所有在COVID-19疫情中用心救治病人和一直緊守崗位的香港醫護人員,就是因為有您們的堅毅勇氣、專心致志和敬業樂業的服務精神,全港學校才得以復課有期。在此,筆者謹代表香港所有市民,特別是業界的同工們、學生和家長,誠摰地向您們表示感謝,由衷致敬!

在4月因肺炎疫情停課期間,筆者曾與一些核心的行政領導人員召開了一個特別會議,席中我們談論到有關對實施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政策的憂慮,因社交距離愈久,人的關係會變得愈疏離。特別是我們的教學對象,6-12歲的小學生,長期停課加上少了接觸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學習被打斷,情緒也受到影響。當一旦復課時,他們會否變得對人有抗拒,對學習陌生,甚至會不習慣校園的常規生活呢?所以《如何重新連繫學校的所有持分者,重建和諧(harmony)校園和他們的幸福感(wellbeing)》將會是我們最急切關注的課題,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感(connectedness),也將會是我們2020-2021的年度學習主題。

人需要有安全感

剛閱讀了一篇在2020年5月才發表以「探討阿爾及利亞社會中之社交距離與社交聯繫關係」(Social Distancing and Its Effect on Social Connectedness in the Algerian Society)的文章(註1),原來在Messaoudene and Belhami (2020)兩位研究人員的眼裏,人與人的接觸會有以下的意義:

人與人的接觸是有它的特定意義,是有其需要性的。人需要有安全感,所以需要和人接觸,從而獲得肯定、心靈充實、強壯和有所歸屬。因為有他人的同在,個人才顯得有其重要性,令自己的生活富有意義。無論是在公共地方或狹窄場地,人與人的緊密接觸,才可消除個人以至集體的疑慮,也可以解決因孤獨、恐懼、沮喪甚至動亂或不安的問題等。

自2020年1月肺炎疫情在港爆發開始,香港人已經歷了一段頗長時間的社交距離,原有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繫、社交網絡、個人幸福感以至身心靈健康等都被削弱得體無完膚。

根據一份於2020年4月出版的醫學雜誌期刊Lancet(註2)報道,有關作者認為嚴控出入境關口、強制隔離政策、社交距離或一些集體行為改變措施如必須經常配戴口罩等都能發揮一定的防疫作用。然而,上述相關措施都是為了令到人與人必須保持一個適當的社交距離(註3),才不致於容易被病毒感染。保護的不單是個人自己,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對方。文章更勸說大家要避開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在家工作、不要作社交聚集、避免握手和集體飯聚等。

至於有關聯繫感的積極意義,美國疾病控制及防禦中心首席副總裁Dr. Anne Schuchat曾說:「當我們談及健康與幸福感時,我們便會直接聯想到聯繫感(connectedness)的問題,那是指與社區、家庭、朋友與及所愛的人的緊密聯繫。而紐西蘭政府社會部對社交聯繫感(social connectedness)的定義,認為是由三個主要成分組成,分別是社會化(socialising)、社會支援(social support)和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三個成分加在一起,便可以支援到個人的幸福感(Wellbeing)和增強抵抗壓力的彈性(resilience)。」

另參閱Frieling, Peach and Cording (2018)(註4)就有關社交聯繫感與個人幸福感關係的研究,他們所定義的「社交聯繫感」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緊密關係,是推動幸福感與增強個人抵抗壓力彈性的關鍵驅動因素。社交聯繫(social connections)在連結人與人許多方面的生活,例如由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索取意見去作重要決策,到在艱難時刻爭取支援和選擇與何人及怎樣享受生活等,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優於社交聯繫的人和群組,都會比較快樂和生活健康一點,因為他們對掌控自己的命運和解難的能力會更有把握。

付諸實行時,建立良好社交網絡能更幫助自己取得支持和聯繫,同時也可增強人相互之間和在組織內的歸屬感。由於組織內的人習慣了與人合作、建立信任並樂意與人交往,接觸愈多,聯繫感愈強。

香港正經歷一段頗不尋常卻令人傷感的黑暗日子

對筆者來說,香港正經歷一段頗不尋常卻令人傷感的黑暗日子,嚴峻的疫情打斷了全港市民的生活作息,大家不能自由往來,學校被逼停課,面授課堂也被飭令禁止。由於政府因疫情愈來愈嚴峻,收緊限聚政策,除規定聚集人數外,還為社交隔離設限,所以一般市民都再沒有享受從前正常的社交生活,更沒能時常與喜愛或相熟的親人會面了!加上2019年6月發生的反修例運動所引起的長期社會矛盾與不安,也令我們更擔心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增加。問題是:特別是在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過後,我們可如何盡一己綿力去改變這個社會現象,為香港市民重建信心,修補及連繫大家的社交聯繫關係,強化市民的身心靈健康,維持個人以至大眾的幸福感,把這種和諧和幸福感帶到學校、社區及全香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做什麼?從哪裏出發?

當然,重建與強化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感」或稱「社交聯繫感」是一個出路。所以,我們可以從維繫人與人的關係開始,無論是有系統組織與否,或以肢體或精神的形式,均可在社區播種社交連繫的信息,讓人們願意互相支持、悅納,享受大家的同在、作伴及走在一起。當學校復課後,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讓學生們召聚在一起,由同學、同儕好友或老師作伴,讓他們感受到從人而來的溫暖、尊重、關懷與大愛。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改革需由小步伐開始,但目標卻必須明確。我們可以先把重點放在一些已行之有效的成功經驗,例如我校推行有年的夥伴同行、螢社、螢亮計劃、服務學習、生命教育、品格塑造課等計劃可以繼續發揮其聯繫功能,讓孩子們享受當中的社交接觸關係和樂趣,將他們的同儕夥伴、老師和好朋友們連結在一起,另外,亦可透過家校合作及不同的學習計劃如健康校園和學生幸福感等聯繫社區,以增加其校內、校外的歸屬感及健康的社交聯繫感。

其次,我們也可把目標放在如何強化家庭與學校以至社區的強效聯繫關係。有了這個強而有力的家校與社區合作平台,我們更可以把孩子與教師、孩子與家長、孩子與孩子、教師與家長、教師與教師,以至家庭與家庭、家庭與社區等,用同一個信念、遠象去維繫在一起。建立了這個緊密互信關係,社區裏的家庭、朋友間可以互相聚面、問候與交誼;教師間可以一同備課、研課和共膳及以團隊力量去培育孩童。有了這個社區共享交流平台,透過重建社交聯繫感,我們更可以互相合作、互相支援,為陶造健康生命、建設和諧社區與眾人的幸福感,貢獻自己。

各位讀者,就請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建議每天多一點微笑,多給別人關懷、稱讚、支持和希望。不妨給您最親近的人來一個熱烈的擁抱,或說一句簡單的問候說話,或向身旁的人展示一個禮貌的笑容,讓我們的社交聯繫感釋放出來,為我們的家庭、學校、社區帶來和諧與幸福感!

註1:Messaoudene, A. &Belhami, M. (2020) Social distancing and its effect on social connectedness in the Algerian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vention, Vol. 7, Issue 05, May 2020.

註2:The Lancet is a weekly peer-reviewed general medical journal. It is among the world’s oldest and best-known general medical journals.

註3:Also said by Anne Schuchat, the Principal Deputy Director of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Keeping your distance from others helps keep others healthy.” Source comes from https://www.aarp.org/health/conditions-treatments/info-2020/social-distancing.html

註4:Frieling, M., Peach, E. K. & Cording, J. (2018). 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wellbeing. 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NZ: Wellington.

更多精采文章

  • 從社交距離到心靈契合從社交距離到心靈契合
  • 起來!重新出發!起來!重新出發!
  • 從越南的冒升探視抗疫過後的新局面從越南的冒升探視抗疫過後的新局面
  • 從停課到復課從停課到復課
  • 疫情過後教育發展的轉變疫情過後教育發展的轉變

0

鄒秉恩

教育評議會前主席,教育評議會教育基金有限公司主席,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校長。香港教育行政學會院士,2016年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及2010年第八屆台灣師鐸獎得獎者,第十一屆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主席。曾於葛師、中大、港大及英國諾定咸大學進修。研究範圍包括學校改進、校長學及教師領導等。曾任聖公會聖米迦勒及聖公會基心小學校長,也是前公理高中書院校長及前聖匠中學校長。1995-2006年擔任香港教育學院講師及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除教授通識和生活技能等課程外,並擔任課程統籌工作。80年代開始在各大報章撰文評論不同教育議題,如教育政策、行政管理、學校領導、課程改革、教師發展及資優培育等。
View all posts
標籤: 復課新冠肺炎社交聯繫感社交距離聯繫感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左起:香港總商會行政總裁梁兆基、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衞生防護中心前總監曾浩輝。
灼見醫療

曾浩輝、梁栢賢:已接種疫苗人士或豁免檢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5
著名日裔美國學者福山撰文分析特朗普如何加劇美國的政治衰落。(灼見名家製圖)
國際觀

福山:美國政治已病入膏肓了嗎?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5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與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因行政長官選舉看法不同引發隔空論戰。(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政治

梁振英:無論協商或選舉,都要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5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不認為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會違反「循序漸進」的原則。(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曾鈺成:協商產生特首不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規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2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灼見活動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0-12-18

影片

  • 馮檢基:葉劉淑儀BNO建議弄巧反拙 中央宜保留港人回流太平門《灼見政治》
  • 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
  • 施永青:後特朗普時代美國不太平 拜登繼續制約中國會發動熱戰?《灼見政治》
  • 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
  • 雷鼎鳴:蓋棺論定特朗普破壞美國政治根基 內外施政一敗塗地《灼見政治》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關錫堯:水塘安全無人問!千斤重擔有誰知?關錫堯:水塘安全無人問!千斤重擔有誰知? 編輯精選
  • 置業的迷思置業的迷思 常霖法師
  • 林行止:輸打贏要古有之 舉國大亂今才見林行止:輸打贏要古有之 舉國大亂今才見 本社編輯部
  • 牛年說太歲牛牛年說太歲牛 文相濡
  • 大歷史看美國與中國大歷史看美國與中國 廖書蘭
  • 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 本社編輯部
  • 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 本社編輯部
  • 反制英BNO措施宜深思後果反制英BNO措施宜深思後果 王永平
  • 曾鈺成:協商產生特首不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規定曾鈺成:協商產生特首不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規定 本社編輯部
  • 東華學院校董會委任陳慧慈教授為第三任校長東華學院校董會委任陳慧慈教授為第三任校長 編輯精選

推薦作家

  • 顧小培
  • 劉寧榮
  • 陳文鴻
  • 鄭明仁
  • 廖書蘭
  • 張建雄
  • 盧兆興
  • 雷鼎鳴
  • 丁望
  • 黃智華
  • 蔣匡文
  • 文相濡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