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單一的色彩,並不能構成繽紛絢麗的彩虹;孤單一種花卉,並不能成就春日的爭妍鬥麗。同樣地,社會因不同而多元,因包容並蓄而活力十足。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一直以來吸引着來自不同國家、種族的人在這裏落地生根,尋求發展機遇。
然而,在華裔人士佔比約92%的香港社會中[1],少數族裔人士仍需要時間真正地融入本地生活。根據香港政府發布的「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報告」,在港少數族裔人口23.6%為兒童(18歲以下人士),其中尤以南亞裔住戶兒童佔比居多,且較多屬於大家庭,生活成本及負擔重[2]。與此同時,受語言、文化大環境等因素影響,南亞裔及東南亞裔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情況較遜色[3],社會及職業流動性較低,貧困率相較於同為少數族群的白人和日韓人士普遍較高[4]。
本港少數族裔學生所獲學習資源不足
為更好地了解及推動本港少數族裔兒童福祉,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聯同嶺南大學於2020年7月至12月間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調查。報告顯示在港少數族裔兒童所獲得的教育資源及相關途徑遠低於華裔兒童,相關情況尤其體現在獲取網絡資源及參與教育活動方面。
調查發現本港約91.1%的10至12歲華裔兒童可使用網絡資源,而少數族裔兒童的相關數據卻大幅落後10%[5]。53.8%參與調查的少數族裔兒童反映他們從未參加過任何課外補習,亦缺乏參與校園活動的機會[6]。與此同時,少數族裔兒童還需面對日常的家務,有41%的少數族裔兒童更需要照顧他們的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員[7]。家庭社經地位加上學習上的障礙,限制了少數族裔兒童提升自我的途徑。上升及發展空間受阻,長此以往,更會形成惡性循環。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的閱讀和書寫能力較弱,亦是少數族裔兒童融入本地生活及接受教育的主要屏障。由於缺乏使用和練習中文的語言環境,導致他們在求學階段,中文水平不及同期的華裔學生,亦影響其畢業後的就業前景。
教育應當跨越種族
教育是兒童的基本需要,亦是減少跨代貧窮的關鍵;種族不應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準繩,更不應成為阻礙個人成長或發展潛能的因素。為啟發本港少數族裔兒童全面發展,UNICEF HK特別設計了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學習項目,邀請本港少數族裔中學生提升認知及社交能力,學習有關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關知識[8],幫助他們提升自我。
項目除了提供一系列的培訓和工作坊外,更鼓勵少數族裔學生組成行動小組,針對社區及校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交方案。優勝的小組將獲得資金贊助,用以實踐自己提出的方案,一方面推動校園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幫助少數族裔兒童更好地融入社區。
我們同為大千世界裏的芸芸眾生,亦是多元社會裏鮮活跳動的思想和生命。勿讓偏見蒙蔽了我們清澈的雙眼,勿讓流言侵蝕我們善良的本心。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機會,你我都能夠為少數族裔兒童的生活帶來改變。UNICEF HK將繼續致力倡議及推動少數族裔兒童的教育與權利,亦希望有更多有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去主動擁抱每一個值得被愛的靈魂。
註:
1. 「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 第vi頁
2. 「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 第6頁
3. 「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 第6頁
4. 「2016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 第22頁
5. ‘The Voices of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on their Lives and Well‐being in Hong Kong’ 第 5 頁
6. ‘The Voices of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on their Lives and Well‐being in Hong Kong’ 第4頁
7. ‘The Voices of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on their Lives and Well‐being in Hong Kong’ 第4頁
8. UNICEF Global Framework on Transferrable Skills
原刊於《旭茉JESSICA》,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