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要選擇,我希望更多人喜歡中文多於中文科。」聖保羅書院中文科主任顏加興老師(筆名蒲葦)任教中文、文學科逾20年,未來則希望多花時間推廣閱讀。「有些工作令我更好奇,也覺得更有意義,例如推廣閱讀、製作教材等。我想多花時間打破中文科的框框。多讀一本書,少補一節課。」
蒲葦老師授課之餘,也編著不少作品,當中他與漫畫家馬仔合作的《一本正經學成語》及《一本正經學歷史成語》,以漫畫結合成語,深受讀者喜愛。其中,《一本正經學成語》獲得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兒童及青少年」類別最佳出版獎(2019)。筆者有幸訪問老師,大談20年教學之路及推廣閱讀的未來大計。蒲葦老師同時寄語中文老師如何自處,值得一讀。
因中文提升自信
中文陪伴蒲葦老師成長。「從小到大,中文、文學陪我跨過很多寂寞、憂鬱的時間。」他中小學時到市政局公共圖書館借閱武俠小說、四大名著漫畫,笑言既不花費金錢,又可釋放心情。「現實生活有太多競爭,唯有閱讀完完全全是自由的。」閱讀無形中提升了中文科成績,又無形中提升了自信及人生的智慧。
蒲葦老師有幸在求學過程中遇到很多中文恩師,老師鼓勵他,增強自信心。從恩師的言教身教,令他覺得做中文老師是很光榮的事業。
做中文老師,一舉兩得
很多人認為中文是母語,自然就會,無須特別重視。但香港教育重英輕中,蒲葦老師反而認為更要推廣中文。「不重視中文的話,中國文化就失去根基,人就很容易被金錢權位所蠶食。」
他回想成為中文老師的經歷,說來話長。他小時家境不富裕,一家七兄弟姐妹。蒲葦老師為了能早日幫補家庭,放棄升讀全職碩士學位,大學畢業後立即當上他當時認為「薪高糧準」的老師工作。他沒想那麼多,因為老師的薪金既可應付生活,亦能給予家用,一舉兩得,沒有比這更好。
「中文人常說不為五斗米折腰,中文老師恰恰能提供固定的收入,又不用折腰。上司下屬之間的矛盾也不深。與學生分享的又是赤子之心,沒有利益衝突,這種感情是金錢買不到的。」
以師兄身份回母校任教
蒲葦老師的中學時期在聖保羅書院度過,大學畢業後,以師兄的身份重回母校擔任中文老師,他自言教學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做回自己。「男生對舊生回校任教充滿好奇,毋須花很多心力與他們維持關係。」蒲葦老師喜歡踢足球,「學生不太重視中文課上得怎樣,他們會更加留意午飯時我在那場足球比賽的表現。」
師生之間的親切感有助蒲葦老師教導中文。「同學在月記寫下感受,他首先會看看與老師的關係是否融洽。如果師生距離接近,學生自然願意分享心事。」
老師最想學生好。「師生關係很純真,不會互相妒忌,想他比自己優秀,也想他人生幸福。這種無私理念是為人師者一種最高尚的情操。」
蒲葦老師引用宋代理學家陸九淵一句話:「我雖不識一字,仍可堂堂正正做一個好人。」何況我們是識字的人!更要堂堂正正地做一個好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此中包括努力發揮才能,追尋理想,同時有能量地過生活,有需要時將能量分給有需要的人。這就是天下間第一等人。
欣賞超級狀元有抱負
今年聖保羅書院出了一位DSE 5**超級狀元黃瀚賢。蒲葦老師說不敢叨光,沒有直接教導他,但通過中文辯論隊對他知之甚詳。2018年黃瀚賢以主辯身分,帶領聖保羅書院在《星島日報》舉辦的「星島第33屆全港校際辯論比賽」奪得全港冠軍,為校爭光,難能可貴。
在蒲葦老師眼中,黃瀚賢中英文俱佳,是一位有為青年,成為超級狀元實至名歸。「還有一位榜眼招俊軒,真替他們高興,不全因他們是狀元,而是老師們對他們的為人都讚不絕口。他們有一種能量可感動身邊的人,積極上進。如果香港有更多這種年輕人,一定會有更多人願意做老師,我得知他們的成績時,感覺實在極好。」
自選跑道 全力奔跑
蒲葦老師有一名4歲兒子,兒子會否因為父親是老師的緣故而喜歡中文?他慶幸兒子對中文暫不抗拒,也喜歡朗讀,曾在「朗誦」比賽得獎。他最想兒子可以享受過程。「一首詩,無論他用廣東話、普通話讀,都希望他享受聲音帶出的情意。獎賞可以提高誘因,是額外的動力、收穫。即使得不到獎項,他若能從『中』學多點字詞,飲水思源,已經很滿足。兒子將來的路怎樣走?我想正如聖保羅書院給我的開明、開通的教育一樣,讓他為自己選最感興趣、最有動力的跑道。」
蒲葦老師感謝母校聖保羅書院給予他自由度和空間。「大概可用八個字形容學校給我的教育:選對跑道,全力奔跑。」看似冷漠,其實不然,因為這代表培養一個人的自信和承擔。他認為如果老師或家長為學生選擇了一條路,但這條路不是學生真正的意向,學生未必充滿鬥志去做。路是人走出來的,路也是人選出來的,爆發力會增強很多倍。「選了適合的跑道,人會有光彩;相反,如果做的事不是出於本願,人會比較萎靡。」他建議學校、家長應該給孩子選擇。
「中文老師這條跑道很適合我,我不斷想添加新的元素,希望能跑得更快。如果我只是為了過日子,一定會變得灰灰沉沉。光芒很重要,選對跑道,眼神自然就有光芒。」
中文老師多創意
蒲葦認為中文老師的空間可以很寬廣。「千萬不要覺得教了一年書,就一直都要做相同的事。教學也有不同的範疇,包括教材製作、應試攻略、文學創作,以及與其他媒體的合作等。中文老師,如果有多方面的才能,不是很好嗎?聽說讀寫四個範疇不只是用於教導學生,自己亦應當身體力行,盡展才能之餘,爭取更多的收穫。」
蒲葦成為中文老師後,一直有機會嘗試不同的範疇。《一本正經學成語》正是誇媒體合作的作品,文字配合圖畫,作家結合畫家。
蒲葦曾與應用程式「知書」合作,開設「3分鐘讀經典」節目,演繹三首唐詩,在「知書」APP及網站發放。
他的《新手爸爸心事50篇》和《師生有情》亦分別製成了有聲書。「教材接合科技,只需拍一次,便可在不同地方和時間拿出來看。感覺上是我在利用科技,而非為科技所用,讓傳播的時間和空間更為自由。」
蒲葦有一個心願,他想把古典作品以一種現代方式演繹。「現代人看五分鐘的短片都覺得太長。要怎樣深入淺出地捕捉課文的重點,這是我想做的。我們很難逐篇文章去細閱細研,但作家在文章所表達的主要思想若能在兩三分鐘內為我所捕捉,又能傳揚開去,應該既有滿足感又有意義。」
他希望拋磚引玉,引起中文老師的注意,然後各自發揮創意。「我喜歡創新,希望自己能在業界引起同工的好奇心,做一些思考上的交流或衝擊,令我們的課程更為靈活,更適應不同人的需要。如果從中可吸引更多人關注甚至喜歡中國文學和中文,就更是額外收穫了。」
創意之餘不要忘本
從前中文老師博覽群書,分享古人智慧。將來科技發展,必然與中文結下不解緣,比如有聲書、視像、各種應用程式等。蒲葦老師有一個理想,就是在科技發展下,中文教育可與時並進,同時不忘本。「我們怎樣保持文字的溫度、風度和優雅?即使科技發展得好,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文字的魅力、畫面的想像,也要有本可依、可據吧。作為中文老師,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一定仍很執着品德情意。以前的老師教我,小心通俗變庸俗,這句話一直戰戰兢兢,藏在我的腦海,成為自我反省的第一問。」
中文老師的本質,是想學子牢記及推廣仁義禮智信,這方面帶來的滿足感比學生得到5**還要高出千倍萬倍。如果視文學文化為工具的話,文化就很容易出現斷層。「投入感很重要,學生對學校有感情是因為投入感。如果視學校為踏腳石,就算你拿很高分,往後想起來都不過是一片蒼白。中小學教育以品德情意為主,而非就業指導,不要以為草草率率,參與一個領袖講座就人人都是領袖。先學會付出,願意付出吧。我相信這是中文老師最根本的理念。」
蒲葦老師慶幸新學年有更多空間到其他學校推廣閱讀、主持講座。他寄語中文老師要對自己有信心,覺得自己做得對,就要堅持下去。「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這就是自信、投入、有情。
受訪者簡介
顏加興老師,筆名蒲葦,聖保羅書院資深中文、文學科主任,教育專欄作者。著作包括《中文科文憑試活用筆記》、《我要做中文老師》、《說話考試不離題》、《DSE中文科16課必考文言範文精解》、《寂寞非我所願》、《一本正經學成語》、《一本正經學歷史成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