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教育 耶魯大學校長:成為模範公民 建設美好將來

耶魯大學校長:成為模範公民 建設美好將來

希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持有不同觀點的耶魯人都能享受耶魯大學帶來的權利,同時在校園外也能實現自己作為耶魯公民的義務──抱有好奇,善於傾聽,尊重文化,服務他人。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作者: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2018-09-18
名家論教育

標籤: Peter Salovey義務耶魯耶魯公民耶魯大學
2018年8月25日,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 (Peter Salovey)發表致2022屆新生的開學演講。(YouTube截圖)
2018年8月25日,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 (Peter Salovey)發表致2022屆新生的開學演講。(YouTube截圖)
0
SHARES
252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大家早上好,在此我謹代表各位同事向2022屆的本科新生、轉校生以及Eli Whitney專案的學生表示最誠摯的歡迎。歡迎來到耶魯!

今天是激動人心的一天,也是值得慶祝的一天。你們中的許多人今天和家人一起來到現場,帶着自豪和一絲緊張,一起來慶祝人生中的這一重要里程碑。

今天也是耶魯諸多傳統中的一天。你們將看到很多精彩的儀式,有些是近幾年才開始的,有些則相當古老。許多歷史悠久的儀式,至今仍然相當流行,深受耶魯人喜愛。當然,現在在座的你們也是耶魯人!

耶魯大學傳統歌曲

耶魯的傳統之一是唱一首古老的歌曲,叫 《美好校園年華》(Bright College Years)。它誕生於19世紀晚期,雖然是非官方的歌曲,卻受到廣泛認可。你將在許多校園活動中聽到這首歌,通常是由耶魯合唱團或其他耶魯團體演唱,或是在美式橄欖球比賽後由耶魯大學儀仗隊進行演奏。

當然,我不是個歌手。我其實是一名藍草貝斯手。但現在,我希望你們能允許我給大家小唱一段:

The seasons come, the seasons go,

The earth is green or white with snow,

But time and change shall naught avail,

To break the friendships formed at Yale.

這是《美好校園年華》歌詞中我最喜歡的一段,也是相當真切的一段。我相信有一天你們也會發現這段話的道理。但是我想用來開始今天演講主題的,是這首歌的最後幾行,也就是在校友聚會中深受歡迎且被多次傳唱的一段:

Oh, let us strive that ever we,

May let these words our watch cry be,

Where’er upon life’s sea we sail:

“For God, for Country and for Yale!”

“For God, for Country and for Yale!”「為主為國,也為耶魯。」這首歌是耶魯大學1881屆一位名叫Henry Durand的學生所作,最後這一段歌詞是為了號召大家團結奮發。在當時,像Henry Durand一樣,大多數的耶魯學生都來自同一個國家,信奉同一宗教。甚至到本世紀上半葉,大多數耶魯人都是白人、新教徒且來自美國本土。直到50年前,耶魯學生甚至全部為男性。

當然,今天的耶魯早已不再是當時Henry Durand所認識的那所大學。我們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不論背景,不分階層。

作為耶魯大學的畢業生,我感到很自豪。1986年,我在耶魯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如果在100年前,我很可能由於我的背景而無法被耶魯大學錄取。我是來自東歐的猶太人,我的妻子Marta也是一位耶魯畢業生,她於1984年獲得公共衛生碩士學位,而她的家族來自波多黎各。我們的故事無獨有偶。過去幾十年,耶魯大學的校門為全球學生敞開,我們組成了一個更大、更包容的大家庭。

儘管我們之間存在着差異和多樣性,但是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共同點:我們都共用着耶魯大學。無論你們來自哪裏,無論你們是誰,也無論你們如何邁入耶魯大門,現在,相較於其他身份,你們更是這個社區的成員。你們屬於這裏。你們,都是耶魯公民。

耶魯大學是美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處處散發着濃厚的人文歷史氣息。(Wikipedia Commons)

耶魯公民的義務

在我們的國家,乃至當今世界,關於公民身份和移民問題的爭論非常激烈。但在耶魯,我們對移民和國際學生學者的重要性沒有任何質疑。大學的教育和研究工作需要人類及其思想在國家之間自由流動。代表這所大學,我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學者來到我們的校園。

耶魯公民身份並非基於國家和地域。我們的學生來自全球121個國家;同時它也不是基於我們對某種信仰或教條的堅持,因為我們所有人為這個校園帶來了極為廣泛的觀點和視角。相反,我們是耶魯公民,是因為我們都渴望學習、理解並創造。我們都屬於同一個學術團體,致力於追求Urim v’Thummim(起源於希伯來語,意為光明與真理),lux et veritas(拉丁語,意為光明與真理),光明與真理。

我們中有詩人、心理學家、歷史學家、科學家、醫生和院長,但我們都共有一個根本目標:擴大已知世界的視野,提出動搖知識基礎的問題,並以新的答案重新建構。

我們的世界逼切需要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我們需要了解人類所處的環境,認識我們的星球。

我們需要洞察基因組;我們需要在抗擊疾病、減輕痛苦和伸張正義的能力上取得突破;我們需要對緊逼和長期存在的問題做出回應。

你們將在耶魯應對這項重要的工作。在這裏的經歷將塑造你們的餘生,因為你們將擁有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機會。

如果說耶魯教育是一種你們得到的權利,那麼隨之而來就有相應的義務。今天我想談談耶魯公民的一些最重要義務。我要闡述其中4條:

  1. 始終保持好奇心的責任;
  2. 傾聽他人,即使當他人的想法令你鄙視,也應與之自由交流思想的責任;
  3. 創造尊重的文化的義務;
  4. 以及利用你的天賦來服務他人與世界的義務。

校園必須有助深入學習

第一個義務涉及到我們的學術工作。我們的校園必須是一個有助於深入學習的地方,以激勵終生學習,促進性格發展。這將對於你成為未來領袖大有裨益。

耶魯會對你們有諸多要求。有些時候,你會無法理解一項作業而陷入自我思想鬥爭;你也可能會在某次期中考試中表現不佳──至少我希望這些都能夠在你們身上發生!那些失敗和你的成功一樣,意味着你在做正確的事。善待自己,並時刻記得你來到耶魯是因為你還有需要探索的未知領域。

作為教師和導師,耶魯的教職員工將和你們並肩前行。這是我在耶魯大學任教的第33年,和學生一起工作是教授這個職業的一大樂趣。去了解你的教授,他們會幫助你加深和擴展你的專業知識。最重要的是,允許你的好奇心插上翅膀,帶領你進入學習、實踐和發現的全新領域。

我在大學時參加了一些我並沒有計劃的課程,它們改變了在40年後的我看世界的方式。當時我上了一門關於戲劇風格歷史的課,一門詩歌創作的課,一門應用社會學課,還有一門涉及有趣的田野調查的地質學課。確保你在耶魯能夠探尋足夠廣泛和多樣的學術經驗。

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

第二,作為耶魯的公民,我們有義務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雖然有時這意味着我們必須傾聽那些反對我們的想法。你不需要同意每個人,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我們努力在校園中維護這一權利。我希望你們在耶魯度過的這段時間裏,有很多機會深入思考,並真誠且勇敢地談論複雜的問題。

論述是學術事業的核心。所以,找時間與不同的人交談,無論是在教室、餐廳還是在體育場上。

當然,要進行一場有意義的對話面臨包括科技上的許多障礙。我不會試圖說服你停止發短信或推特,但我會敦促你盡可能地放下手機,尋求面對面的交流。當我們面對面交流時,我們會更快樂,我們的關係也會更牢固。(任何一個聽了Laurie Santos的課程《心理學和美好生活》的人都知道!)

在耶魯,你會遇到擁有傑出天賦、前途和品格的人。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希望你結識不同領域的朋友,正如我對去年的畢業生所說的,畫出一個更大的圈子,將樣貌、談吐、行動或思維與你不同的人囊括進去。去認識更多教職員工,去認識你在紐黑文市的鄰居。你在談話時也不要忘了傾聽,超越那些你已經熟識的事物,將是衡量你的耶魯時光的一大標準。

耶魯斯特林紀念圖書館,內有雕塑記載著耶魯史上女學生的人數,第一位女大學部生於1969年入學。(Wikipedia Commons)

建立相互尊重的文化

第三,作為耶魯的公民,我們努力在我們的校園裏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的文化。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讓每個人都得到應有的尊嚴和認可。

Claudia Rankine是耶魯大學的詩歌教授。在她的著作《公民:一首美國抒情詩》Citizen: An American Lyric中,通過描述一些平凡的場景,她探討了當代美國公民的身份和歸屬感。在此我想給你們讀上一段:

在藥店排隊的時候,終於輪到你了,這時他卻走到你前面,把他的東西放在櫃檯上。收銀員說,先生,她是下一個。當他轉向你的時候,確是一臉的驚訝。

「哦,天哪,我沒看見你。」

「你一定很着急」,你主動解圍。

「不,不,不,我真的沒看見你。」

原文:

“In line at the drugstore it’s finally your turn, and then it’s not as he walks in front of you and puts his things on the counter. The cashier says, Sir, she was next. When he turns to you he is truly surprised.

Oh my God, I didn’t see you.

You must be in a hurry, you offer.

No, no, no, I really didn’t see you.”

我們看得到誰,又看不到誰?放眼住宿學院和教室、餐館,亦或是度假或工作期間,甚至是在我們的國家乃至我們的世界?我們看到的是誰,我們忽略的又是誰?

你們在耶魯的生活將是忙碌而充實的。你們將在這裏學習、工作、奉獻或社交,我非常希望你們能有時間睡覺。但無論如何,你們要確保花時間去留意周圍的人,試着通過他們的眼睛來想像這個世界,隨時保持一顆同理心。我寄望於你們每個人,希望通過大家共同努力,確保耶魯成為讓每個人都感到有價值和受歡迎的社區。

耶魯大學的詩歌教授Claudia Rankine。(Wikipedia Commons)

義務不限於校園

最後,你們作為耶魯公民的義務並不局限於這個校園。我們的校友可能是耶魯服務傳統最偉大的例證。在耶魯大學畢業生中,曾有5人擔任過美國總統,4人擔任國務卿,18人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代表了不同政治派別的觀點。

耶魯校友中亦有幾位在意大利、墨西哥、馬拉維、韓國等國擔任外國元首。此外,許多人作為教師、慈善家和導師改善了他們的社區和城市;還有一些人締造了商業帝國,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

多年來,我們的學生和校友為公共利益做出了貢獻。我真心希望你們也能夠繼承這一重要的耶魯傳統。

「為主為國,也為耶魯」,這是《美好校園年華》的承諾。我和大家一樣喜歡唱出這些歌詞,即使我們信仰不同或沒有任何信仰,即使我們是不同國家的公民或是沒有國籍的人,我們都共用耶魯。

作為這個社區的成員,我們為自己的權利和責任感到自豪。作為對享有耶魯教育這份巨大權利的回報,我們把目光投向這個校園之外,追求更大的目標,致力於改善當今世界,造福子孫後代。這便是我們所共有的目標。

我堅信,耶魯公民身份,同317年前這所大學成立時一樣,在如今時代同樣重要。世界一如既往需要光明與真理,它需要你們的領導和服務,需要你們帶給它意義,同樣需要你提出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它需要你們無論成敗,全力以赴。

作為擁有追求知識和理解這一共同目標的耶魯公民,讓我們從今天起開始我們的工作:提出新問題,仔細傾聽,真誠發言,用新的眼光看問題,並為我們的社區和我們的世界做出貢獻。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今天你們能夠在心中許下承諾:成為耶魯的模範公民,建設我們所期的未來。

今天,當我環顧這個房間,看到在座的各位,我對耶魯的未來和我們世界的未來充滿信心。

2022屆耶魯公民,祝你們好運!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文章

  • 俞敏洪:我們的教育「大道」究竟應該怎麼走?俞敏洪:我們的教育「大道」究竟應該怎麼走?
  • 為什麼世界一流大學不愛招中國學生?為什麼世界一流大學不愛招中國學生?
  • 社會學家謝宇:中國人為何迷信名牌大學?社會學家謝宇:中國人為何迷信名牌大學?
  • 醉心戲劇栽桃李  樂在舞台不言休——專訪戲劇大師鍾景輝(二之一)醉心戲劇栽桃李  樂在舞台不言休——專訪戲劇大師鍾景輝(二之一)
  • 夏志清:感時憂國的中國文學關懷夏志清:感時憂國的中國文學關懷

0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View all posts
標籤: Peter Salovey義務耶魯耶魯公民耶魯大學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策劃出版的兩本1950年代攝影鏡頭下的香港及新加坡攝影集。(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報道

流光迅影香港情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2
馮康醫生表示,若香港能普及接種率,加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有效,預計到年底疫情應該有希望受控。(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醫療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即使打了疫苗,仍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習近平說,國際上的事應該由大家共同商量,世界前途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觀察者網圖片)
灼見報道

習近平: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 鄭永年:盼中國深度開放 可改變亞洲格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蒙代爾生前曾說過一些「金句」,為美國傳媒津津樂道。(灼見名家製圖)
國際觀

美前副總統蒙代爾高齡93逝世 曾聯署公開信〈中國不是敵人〉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4-20
蔡英文(前中)4月15日在招待美國代表團晚宴上表示,她期待深化台灣和美國的夥伴關係。(蔡英文facebook)
大中華視野

日捲入中美台政治 台勢成中美爭拗磨心

作者: 盧兆興
2021-04-19

影片

  • 曾鈺成:政改以往透過「循序漸進」已成絕路 以「愛國者治港」重新出發達至雙普選
  • 劉兆佳教授:香港新管治模式撥亂反正 選委會改革令新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湧現
  • 金耀基教授:中國快速崛起因擅於吸收西方文化 未來願景是建構現代文明強國
  • 段崇智校長:香港中大最早闖進大灣區建發展平台 有志者想創業創新須走出舒適圈
  • 曾鈺成:投白票不應成為抵制選舉手段 愛國陣營不會全面封殺 泛民仍有勝算
  • 張炳良教授:香港原有普選路線圖已窮途末路 中央提出新軌道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 段崇智校長:香港中大為大灣區引進外國大學資源 趁西方反華浪潮搶先吸納傑出學人
  • 雷鼎鳴:中國敢於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團結世界多國迎接中美新冷戰
  • 黃錦輝教授:香港加快推動數碼人民幣作為RCEP交易貨幣 善用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服務大灣區
  • 袁彌昌:21世紀民主與專制效用之爭 新冷戰下從現實主義看中美關係新發展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顧小培:打疫苗「血栓的疑惑」 「捽」針口弄巧反拙顧小培:打疫苗「血栓的疑惑」 「捽」針口弄巧反拙 本社編輯部
  • 福島核廢福島核廢 陳文鴻
  • 律師雙雄志同道合 名家書畫只展不賣律師雙雄志同道合 名家書畫只展不賣 本社編輯部
  • 黑與白黑與白 常霖法師
  • 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戰狼不吃這套 紅粉熱議杯麵 丁望
  • 褚簡寧「退下火線」 停主持「清心直說」 大減報章專欄褚簡寧「退下火線」 停主持「清心直說」 大減報章專欄 本社編輯部
  • 比梵高小十歲的中國畫大師比梵高小十歲的中國畫大師 益行
  • 瀟湘夜雨  千古傷心人莫大瀟湘夜雨 千古傷心人莫大 楊興安
  • 哀之還是嘲之?哀之還是嘲之? 張建雄
  • 明德格物明德格物 陳家偉
  • 天下去得的中國市場天下去得的中國市場 張建雄
  • 中國霸權?中國霸權? 陳文鴻
  • 吳靄儀給港人上了一堂法治課吳靄儀給港人上了一堂法治課 王永平
  • 陶傑:王夫之死陶傑:王夫之死 編輯精選
  • 悼花園街悼花園街 黃珍妮
  • 818黎智英等九子判刑8-18月 全球嚴厲譴責 Jimmy Lai + 8 Jailed for 8-18 months for Aug 18 Rally Prompted Global Condemnation818黎智英等九子判刑8-18月 全球嚴厲譴責 Jimmy Lai + 8 Jailed for… 楊必興 P H Yang
  • 段崇智:吸引海外華裔學者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段崇智:吸引海外華裔學者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本社編輯部
  • 公務員不獲讚賞 士氣低落原因公務員不獲讚賞 士氣低落原因 湯文亮
  • 百年樹人,由品格教育開始百年樹人,由品格教育開始 屈家妍
  • 住屋供應短缺  城規會責任最大住屋供應短缺 城規會責任最大 施永青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海星
  • 洪蘭
  • 丁惠芳
  • 李文基
  • 鄧希煒
  • 張玉峰
  • 陳景祥
  • 謝祖墀
  • 胡孟青
  • 鄭楚雄
  • 張灼祥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