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範文,總得使人士氣為之一沉,提不起勁。香港教育局近年來最有建樹的一件事,必然是在高中中國語文科裏重設12篇文言文範文,使得莘莘學子重新有機會涵泳在優秀的古代文化之中。範文重推之初,議論不輟,然而誦讀優良作品,必定是功在後世之事,為大事者目光不能短淺,此為一例。
範文的威力
「範文」二字一出,頓時使人鴉雀無聲,威力無比,可見一斑。如何擺脫範文予人的固有印象,並非易事,唯有心人可為之。其實,每個時代有着該時代的範文,有了範文,便像有了共同語一樣,談笑之間,範文可以無處不在。熟讀範文,也可使我們稍有學養。
從前,在一段非常漫長的時間裏,課程都不甚改革,讀的都是一樣的範文,那是經書。五經、七經、九經、十一經、十三經,共同讀物愈來愈多,莘莘學子愈來愈艱苦。東漢許慎號為「五經無雙」,大概是範文天王;清人顧炎武可以背誦《十三經注疏》,更是範文界的第一等高手。這個從漢代開始,一直到晚清才告結束的課程,歷時之長,相當嚇人。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為何孔子會有這樣的教誨呢?因為《詩》和《禮》是當時有識之士的共同語言,不懂得共同語言,實在是難以溝通,無法在社會裏立足。
無論讀書時代成績怎麼樣,範文總是能夠深入民心。我們都知道,山東人是「厚重裏有瀟灑,在純樸裏有靈秀,在平凡裏有器用」(〈我看大明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也許〉);「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做錯事,勇於認錯,「負荊請罪」(〈廉頗藺相如列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天下形勢或開或合,「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勢利的胡屠戶,可憐的范進(〈范進中舉〉)。就算不在範文之列,這些篇章都是經典;我們不必每人都研究文學,可是這些篇章裏面的人和事,大眾都有一定的認識。很多時候,人們都會在說什麼時代的流行歌曲、電視劇,更多時候我們是忘記了還有一樣事情是深入民心的,那便是陪伴我們熬過了多少個黑夜的高中中國語文範文。當然,說出這些範文的篇目,也就代表了是某一個時代的人,讀過某些經典的篇章,出賣了個人的年齡秘密。
「無雙」系列發展成話劇
清代初年有一部名為《無雙譜》的浙派版畫,挑選了40位漢至宋代,其人物事蹟舉世無雙的名人,繪成繡像並題詩文。日本的遊戲公司在2000年起,開發了一系列的「真.三國無双」砍殺類型電子遊戲,風靡一時。然後,該公司一直致力發展其他系列的「無双」遊戲,「無双」彷彿成為了潮流。
感謝出品人暨文學指導林溢欣的邀請,早前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場欣賞了一齣名為《戰將無雙》的話劇。坐在觀眾席的第一排,近距離接觸,歷史事件如在目前。演員做得好不好不是我能力所能探討的範圍,我只談論些其他的事情。
「戰將」說的是兩位戰國時期趙國的將軍,無分軒輊,而又真正「無雙」的廉頗和藺相如,故事大綱便是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此篇正是2015至16年度香港高中中國語文科重新設置的12篇範文之一,而且,更是1980年版、1993年版的範文。簡言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一直陪伴着港人成長,大概16歲至58歲,在香港接受高中中國語文教育的人皆嘗細讀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
有資格成為範文的篇章,肯定歷經千錘百煉。利用不同形式呈現範文,目的自必是表明範文的典型意義,並不受時空所限制。《戰將無雙》便是以DSE範文為本的話劇,於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3個故事便以嶄新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
跨時空的敘事手法
我們透過文字認識廉頗、藺相如,但話劇不可能平鋪直敘述說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事之間,司馬遷在敘寫之時張弛有道,在「完璧歸趙」與「澠池之會」之間,有一句「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如此的間距,話劇裏沒有交代,反而安排了說書人用現代人的說書形式將3件事重新勾連,可謂妙筆生花。
「完璧歸趙」彰顯了藺相如之智勇,「澠池之會」的成功乃因廉頗主內而藺相如主外,內外夾擊,使趙國取得勝利。「澠池之會」同時亦深化了後文關於秦國所以畏懼趙國,主因是廉頗、藺相如二人皆在,而「負荊請罪」彰顯了廉頗勇於承擔錯誤的自省能力,最後更向藺相如認錯。廉頗、藺相如性格鮮明,司馬遷精采的描寫,已為話劇編排者省下了不少塑造人物形象的功夫。
說書人也像是觀眾,或者,說書人根本就是觀眾。因此,說書人提出了與觀眾相同的疑問,而廉頗、藺相如因此之故可以跨代作答。作為觀眾,也可以借助說書人的口提出了相同的問題,深化了對歷史的認知。
跨時代的還有服裝。古代的經典,以時裝呈現,似乎在告訴觀眾,2000多年前的《史記》到了今天仍然可以有其生命力。而且,《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裏滿載對話,乃是12篇範文裏最適合用作話劇方式呈現的一篇,只是文言文改為口語形式出於演員的口中而已,這也是劇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賢」非「賢德」之意
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裏,有這樣的一句說話:「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在《戰將無雙》話劇裏,演員口裏說出「趙王以為藺相如勝過其他大夫,因此升相如為上大夫」。細聽此語,其他觀眾或許沒有什麼感覺,我的感覺卻歷久常新。
這裏的「賢」,並非賢能、賢德之意,而是用作動詞,乃勝過、超過的意思。為什麼對於這個詞語特別有感覺呢?那便要回到20多年前在本系修讀《史記》科的一刻了。當時,業師何志華教授乃此科的任課老師,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仍然是選篇之一,何老師在課上批評了坊間的《史記》譯注、中學教科書等,大多以為「賢」是賢能賢德之意,並不正確。其實早在這門課以前,何老師已經寫了一篇題為〈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古文注釋商榷〉(《中國語文通訊》第13期,1991 年3月,頁29-30。)的論文,析述了「賢大夫」的正解。
人們經常批評大學學者生活在象牙塔裏,不過,塔裏其實也可以影響塔外,固若金湯的象牙也就漸漸分解。何老師關於「賢大夫」的解釋,在教育局的教師培訓課程上,有學者用以向一眾學員講授,這些教師如有專心上課,未來可以影響更多的學生。在《戰將無雙》話劇裏,觀眾有話劇愛好者,有追星的年輕人,有即將應考DSE文憑試的莘莘學子,「賢大夫」的正解出諸演員口中,無疑代表了塔裏的成果影響到塔外。
近年來,評鑑大學裏每一個學系的教研成績,多了一個項目名為「社會效益」(social impact)。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68歲回到魯國後不再出仕,改為整理教材,專心教學,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功在後世。「賢」字雖小,但可以在不同渠道影響後世,不就是中文系的社會效益嗎?想深一層,看著《戰將無雙》這齣DSE範文話劇,排除萬難在香港藝術中心公演,受眾更廣,社會效益更彰,不啻為一樁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