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課了,這幾個月的動盪,教我們教育工作者感到萬分惘然,數十年在崗位上所作的,看來真的一事無成,徒呼奈何。
自由的潛規矩
自由是人的基本權利,我有我的自由,你有你的自由,他有他的自由;信仰也相同,人都有相信某些真理、事實、理想……的自由,但先決的條件是:不能妨礙他人,這是潛規則。一群人聚在一起,都有一些潛規則,這些潛規則由眾人共同議訂,是維繫着這一群人的基本共識,若有經常破壞規則的,若不是這人離群,便是大家離開,這組織、聚會便會解體。社會是由法例去維持的,文明的社會,法例是以人人需要遵守作為潛規則,法例的不完善,可由眾人商議,修訂有關法例。修訂法例不能由全體社會群眾共議,我們便推舉一些有名望、能為大眾事務勞心勞力的人為代表,替社會大眾議訂一些有利社會發展的條文、計劃,讓社會大眾能生活得更愉快,更安心。
「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從電視新聞片段中看某大學生,衝到副校長的辦公室開聲謾罵,命令副校長要按他的要求行事,繼以言詞恐嚇,最後涉嫌禁錮,從片段中聽到一句:「你唔好彩,係度打工,咪鬧埋你囉!」稚子何物,猖獗如此!
孩子的任性
5000年文化的中國,素以文明為先,尊師重道。當教育從專業轉為服務業時,教育已失去了他神聖的任務。教育是教與育,教是其一,育是其一,教育從來不只是教知識。教是訓誨,誘導,是禮儀,是規矩。《孟子》滕文公上有:「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禮記》王制有:「脩其教,不易其俗。」是要把固有的文化傳承下去,不輕易更動。教是傳授,《左傳》謂「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
今天的孩子,幾曾經過苦困?物質豐富了,孩子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當父母的不能虧待孩子。筆者以前曾說過這個情況:在深水埗玩具批發集地的福榮街附近,看到母親與約5、6歲的孩子,正在過斑馬線。聽到的是孩子要求母親到福榮街去買玩具火車,母親說已買過很多了,不答應。孩子先是懇求,再而哭鬧,最後倒在斑馬線上不肯起來。汽車來了,母親拉不動孩子,只能狠狠的罵一句,便答允孩子去買玩具火車。人的好奇心驅使,我便悄悄的跟在母子身後。玩具到手了,孩子是滿面的喜悅,母親尚在沒完沒了的數算孩子不停的要買玩具,不到三天便丟在一旁,也有的掉得稀爛;間亦曲指叩孩子的腦袋,孩子似乎是習慣了,看着手中的玩具便是大滿足。細數起來,那孩子長大了正是今天大學生的年齡,是家長寵壞了嗎?孩子到了學校,學校的教育真的沒法把正確的價值觀教給孩子嗎?美國總統尼克遜1988年在《不戰而勝》一書中曾說:「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香港的青少年是否正在墜入這個深淵中?
育是成長、照料,是撫養、培養,《呂氏春秋》察賢篇有:「雪霜雨露時,則萬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厲去矣。」成長是要經過雪霜雨露的洗禮的,現今的孩子衣伸飯張,稍有不如意,便怨天尤人,或衝擊權威、或頹廢自殘,不會反躬省思,謀取出路。《易經》蒙卦:「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作為有知識的現代人,要知道學問和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可得的,要如山中清泉,不染一塵,透徹清涼,一點一滴的積累,持之以恆,並要把信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這是果行;不斷地進取,以修養自己的品格,是為育德。
中國的傳統道德倫理
中國古來從不說教育,讀書是求學、求學問。清人李毓秀《弟子規》這樣說:「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人的成長,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再而交友謹慎,言行誠信,平等博愛,與仁人交往,提升個人的修養,這些都能做得到,尚有空餘的時間,便要好好求學問。
我們的孩子可有真的學會?我們當老師的,可能在香港的教育制度和環境中,闖出一片新天地?希望這只是一小撮,我們的社會才有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