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課堂科技應用的滯後
上一篇〈面對創新科技時代,傳統美術創作如何變革?〉的文稿,談到藝術創作利用科技已有長久歷史。由遠古對審美標準建構入手,再到中古和近代從探究物理規律,例如透視現象、發掘材質特性和創新工藝技術等手段,大大豐富傳統藝術造型表現。在現代科技飛躍的支持下,更看到無論藝術意念的更生、表現形式的拓展、跨媒介/跨學科領域的融合,當代藝術都有不少創新、突破性發展。反觀學校課堂(包括校內、校外教育)的藝術學習,特別是視覺美術學科,對科技的應用,無論是創作表現形式,或是教育技術支援,都相對滯後,值得專業成員關注。
「無紙美術」的出現
個人專業在藝術教育學習領域,但原是理科出身,也算是香港第一代綜合科學老師,所以一直關注現代科技發展。在80年代出道做老師,同樣有趁熱鬧用蘋果機(Apple II)寫程式,試過繪畫簡單線條圖形。後來轉用DOS系統、視窗軟件,配合日漸精良的繪畫軟件及修圖程式,讓課堂美術圖像創作,愈趨方便和多元。90年代開始,無論企業、政府、學校,乘互聯網及資訊平台的出現,開始探索「無紙辦公」、「移動學習」等課題。個人進入教育局美術教育部門後,也有和一些先導學校,研究推動各種「無紙美術」的探究項目。
美術創作表現的創新
「無紙美術」其中一個探索方向當然是在美術創作學習範疇的表現形式,培訓教師如何利用不同軟件,在不同的硬件和平台上進行傳統繪畫創作,和現代設計。因為硬件和軟件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可以看到學生這方面的創作可以由最初「電子化」形象,和簡單的變形功能,發展成為能表現繪畫「原味」,和得心應手的夢幻改圖效果。現時更有學校添購AI手臂和相應軟件,讓學生進行國畫、水墨和書法創作。至於更多科技應用的跨界創作嘗試,過去十年,在部分學校的課堂也陸續出現。例如光塗鴉、鐳射光雕工藝創作、3D打印立體設計、AR動圖繪本製作等。2014年看到一間中學利用VR技術,設置視藝「情境教室」,還特意走去支持單位:港大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系,親身體驗當時開發的imseCAVE沉浸式虛擬實景系統。從個人一直收集的內地「無紙美術」教學資料,數碼設備在美術教育中的運用,在中國大陸教育發達地區,幾乎是和香港同步發展。而且因為有海量用家優勢,不少科技企業願意研發針對中小學課堂的電子美術學習套件,或者是網上學習平台和手機應用程式,這方面香港學校宜多關注、利用。
課堂範式轉移的探究
「無紙美術」另一個探索方向,就是發掘「資訊科技對美術教學的意義」。翻查資料,原來這正是我在2000年時所做一個美術教師培訓的主題。從資源、工具、方法、思考、表現、分享、判斷等維度,去探究網絡訊息搜尋、軟件硬件使用、解難能力強化、學習內容深化、影音符號傳遞、思想意念交流、價值觀念建立等美術教學課題。因為硬件和軟技術的應用,有時會受到經費和教師能力限制,不容易普及。所以過去20年,推動「無紙美術」主題和課程跟進的學校不多,且愈來愈不成氣,和科技發展,以及在其他學科普及應用的趨勢背馳。個人一直有進行例如:「數碼設備在美術教育中的運用」、「資訊科技與美術的課程整合教學模式初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學生審美能力」、「以互聯網為本的學習歷程檔案評估試驗」、「在網路環境下中學美術教學評價的思考」、「數位化博物館與美術欣賞教育相結合的機制與策略」、「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中的創作意識培養」、「利用數位網絡打造開放式美術課堂空間(虛擬教室)」、「利用數位設備設置豐富的美術課堂活動」、「利用資訊資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等等信息與溝通科技ICT課題,每一題都可以做論文式演繹。由於專題文稿篇幅所限,有機會再簡介各個課題的論點。基本方向也是配合ICT範疇的目標,就是如何應用資訊技術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合作學習、樂於探究與創新的精神。
國內的數字化美術課堂實踐
關於內地情況,簡單介紹:2006上海教育學會和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已共同承擔並實施一項上海市「數字化教室」課題研究。地區美術學科也在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初步的電腦設計、數碼繪畫教學研究,探索數字化環境下新型美術課堂教學模式。另外,山東即墨市實驗中學開設了校本電子攝影課程,編寫數碼攝影教材,開展特色教育,組成攝影小記者班或興趣小組,老師組織學生實地調查、科技調查、新聞採訪等多元創新攝影活動。天津市耀華中學美術教師與全國美術新教材培訓專家,積極回應創新美術課程,開設了「新教材攝影與學生短劇」的數碼化美術課堂,很有創意地組織學生理解美術作品,以情景劇的方式演繹作品內容,再以數碼影像的方式記錄師生活動,形式新穎而富有創意。時至今日,全國校內教育都可以看到數字書畫、iPad美術創作、多媒體動畫;甚至「智能筆」美術素描課、VR動圖創作等創新課程,以及眾多美術學習視頻平台、線上美術微課、虛擬美術館等項目。反觀校外美術培訓機構,相對嚴重落後,大多停留在50年前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模式。所以現在到不同的培訓機構交流,都會溫馨提示:你們的藝術教育裏,科技出席了嗎?
亞太創藝談之八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