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成立於1911年,至今已110年。有一位港大校友是美學的一代宗師。他就是朱光潛。
1911年,朱光潛13歲,入安徽桐城中學讀書。7年後,他考取獎學金,獲選到香港大學唸教育專業。朱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學者,除了美學之外,他又是文藝評論家及翻譯家;宋代理學家朱熹(桐城派)的後人。
港大建校初衷是「為中國而立」,有強烈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認同感,求學無問今古西東,文化追求共融互動。當年的港大校長艾略特,徵得內地教育部同意,從北平、南京、武昌和成都選拔20名學生到港大升學,朱光潛就是其中一位。
離開了中國,香港什麼都不是
他21歲從武昌來港,先在港大特設的預科班修習英文,翌年正式轉入教育系,修讀英國語言和英國文學、教育學、心理學、哲學、倫理學。當年他住在港大的宿舍(明原堂),從宿舍沿着小徑向山上走,不到一小時就可以登上山頂,遠眺維多利亞港。
朱光潛後來憶述,在港大求學奠定了他一生教育和學術活動的方向,是他生平的轉機。假如沒有得到港大留學的機會,他一生可能平平無奇。
香港自1840年開埠以來,不論國內外形勢如何變幻,始終是中國通往境外的一扇窗,西風東漸,西潮東引,擇優擷善,掀起壯闊波瀾,助力人民事業。香港在不同歷史階段扮演過獨特的角色,為國家建設發展和民族傳承復興,發揮過積極作用。如果離開了「為中國而立」,香港什麼都不是。
祖國長為港人在,港人去國不足存。居港華人80%來自廣東省,根在大灣區,港式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國兩制的特殊安排下,培植港人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認同是根本性的前提條件。下屆特區政府管治團隊尤其是教育界,在推動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為了在校園內蕩滌泛政治化和鬧分離主義的污泥濁水,除了加強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之外,似乎應同時注重HELP(歷史、倫理、文藝、哲學)。
港人認為,HELP的基礎有兩個方面,一是推動美育課程,二是弘揚嶺南文化。
朱氏志存家國 美學融匯中西
朱光潛學貫中西,品行方正,志存家國。推動美育課程,可參考朱光潛的美學。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是內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方針。美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港人參考朱光潛美學,其中一個突出特點是中西融匯,古今溝通。他在香港大學接受西方學術文化的洗禮,對他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使他成為學貫中西的新一代學人。
朱光潛從港大畢業後,先在英國愛丁堡大學讀碩士,後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讀博士。
他去國18年,學成後毅然回國(1933年)投身教育事業,與人民共赴國難,長期任教於北京大學,抗戰期間轉移到四川大學及武漢大學,抗戰勝利後重返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86年逝世,享年89歲。在他逝世前一年,幸好港大曾及時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這位傑出校友,表揚他開拓中國現代美學的重要貢獻和終身成就。
本人於港大求學時期,捧讀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當年很受啟發。這些文章是他旅歐時期的作品,作為一個年輕人寫信給年輕人。百年後的今天重讀,依然溫暖典雅,雋永如新。他的思想滋潤一掬豐盛的良心,他的智慧培育一顆成長的靈魂。他誘發青年沿着他的足跡,平視西方,允執闕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擇優捨劣,學成歸國,報效人民。
朱光潛因為經歷,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看見;因為看見,所以慈悲。他用深邃的智慧把心靈磨成一面鏡子,讓年輕人看清楚自己,想清楚人生。本人當年讀他的「來信」 ,彷彿聽到他的諄諄善誘,耳畔是他商量的口吻。
朱光潛的美育,就是心靈的提升,思魂的鑄造。閱讀、修身、教養、思慕、鑽研、人生目標、家國情懷,全都離不開美育。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渴望美好的人生。他的美育理念,他的12封信,和年輕人心連心。
弘揚嶺南文化 重情義思故園
港人建議,特區政府如真心實意要進行教育改革,在大力推動美育課程的同時,還應從新弘揚嶺南文化。嶺南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築、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武術、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遠的不說,近代武術就有黃飛鴻、梁贊、葉問和關德興,有待系統地傳播繼承,發揚光大。近代學術就有朱九江、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和容閎。他們力主變法圖強和教育革命,提倡西學,興辦新學。廣州的萬木草堂,培養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國家精英。當年的維新變革,類似今天的開放改革。
嶺南文化貫穿着一種開放的人文意識,特別是革新意識、商業意識、務實意識和平民意識,反映出嶺南人的開放觀念、兼容觀念和改革觀念。它的豐富內涵,獨具一格,絢麗多姿。嶺南文化的地方特色,是鄉土情懷,人道主義,互助精神,人文關愛,守望相顧,移民開拓,面向蔚藍。
嶺南文化和中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諧共融,修身齊家,以民為貴,命運共同)既深度脗合,又有其自身重情義,思故園,接地氣,好抗爭的特色。如果以本土文化來定義,港式次文化在一國兩制創造性的政治框架下,如正確地耐心培育,作為嶺南文化的一部分,可以有突破性的發展。下屆特區政府的文化局長(如有)任重道遠。
官員需要跳出巢臼 引導青年回歸文明
資本主義社會一切從實利出發,可以私利至上,負義忘恩,小部分年輕人被空洞政治口號誤導,長期被支聯會、教協、記協和職工盟等敵對勢力洗腦,往往對立對抗,立場先行,「老子天下第一」,凡事自以為是,自我優先,忘乎所以,平日行止自私自利,暴動期間粗鄙不文,思之令人扼腕。
期望下屆特區政府負責文化、教育和輿論界的領導能夠跳出巢臼,以廣闊的視野,深刻的思維,引導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不要忘記美育修養和嶺南文化的重要,要培養他們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回歸到嶺南文化以至中華文化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引領年輕人重上正軌,撥開紛紜的政治迷霧,開拓新境界,積聚正能量,愛國護港為人民,聚焦建設和發展。
寄語香港特區到2047年將會是50歲左右當今的年輕一代,未來的25年正是你們的美麗芳華和流金歲月,宜乎以西方傳說中的荊棘鳥為榜樣,有夢想,有熱愛,有期望,有追求;同樣,東方傳說中有精衛鳥銜石填東海,心望海波平。愚公移山,有志竟成。對港人而言,作為偉大中華民族一員,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之一,身處祖國邊陲而聯接國際,愛的根源,在志存家國;美的追求,在文化互動。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