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筆畫對兒童想像力、創造力的傷害,在美術教育界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教育機構或不明所以的家長,還不停在教孩子依樣葫蘆劃簡筆畫。問題出在哪裏?
簡筆畫是成人眼裏的兒童畫
簡筆畫是成人為兒童初步掌握繪畫而製作的,成人往往以為這樣一種簡單寫實的輪廓造型是適合兒童學習,更以為它可愛,有童趣。實際上,那只是成人的錯覺。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他們特殊的年齡心理特徵和規律,在藝術表現和創造中有其特有的表現方式。
例如4歲左右的兒童已經可以大膽、獨立地按照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創造出有象徵性的圖畫。例如「蝌蚪人」,把圓圈當做頭部,兩隻大眼睛佔據了頭的主要部分,用單線條表現手和腳,創造出了富有兒童本性的「蝌蚪人」,這純粹是「內在性自主表現」。
簡筆畫扼殺孩子的藝術天賦
了解現代美育心理學的老師,都認同模仿一種固定的表達方式會扼殺孩子的創造性,會嚴重阻礙他們的藝術感受和才能發展。藝術之所以不同於生產流水線上的產品,就在於它是獨特的,有創造性的。給了孩子一個框框,並要求他摹仿,會限制他們關於事物的想像。
很多幼稚園的教師把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等同於技藝教育,認為教會孩子畫出一張像樣的圖畫就完成了任務。簡筆畫簡單易學又容易出「成績」,自然會受到歡迎。美國一位學者曾經做過這方面的試驗很能說明問題:同樣是對於以小鳥為對象的繪畫,學過簡筆畫後,孩子就只會用幾個規範的幾何圖形「畫」小鳥了;而以前,他們卻能用多種方法去表現造型,即便充滿稚氣,卻體現了創造的活力。
遺憾的是,不少家長在孩子2、3歲的時候就手把手地教孩子簡筆畫,小孩子還沒上幼稚園就在繪畫上很「成熟」了。
究竟家長應該怎樣教?
不少家長認為,不教給孩子繪畫的方法,孩子就畫不出來。這個觀點本來無可厚非,因為藝術同樣是要教的,但關鍵在於要正確理解這個「教」字。如果把「教」理解為要提供一個範本給孩子,讓他照着畫,那就不合適、不理想。想讓孩子能夠好好地畫出點東西來,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中各種線條,色彩的豐富變化,並引起聽覺、觸覺、嗅覺等多感官的聯想;從最稚嫩的表達開始,就鼓勵他們探索和創造,而不是急於畫出一幅好作品出來,更不要以成人那種客觀、科學的思維方式來貶損孩子充滿天真的、「不合理的」、夢幻的表現方式。
從個人工作經驗,了解簡筆畫這個主題,多年來都在美育圈內引起熱烈的討論。絕對來說,假如「簡筆畫」是以學習線條和造型為目標,問題不會太大。但放眼所見,眾多幼兒美術課堂過早以「定型的簡筆圖像」去表達創作主題和主體,而非通過自然探索和主觀選擇去建構畫面和物象。教學的目的主要放在方便完成任務;容易向家長展示「完整」的習作,多於傾向用視藝形式表現,其實這只是一種工具主義的心理作祟。但重複與定式,卻成為扼殺孩子創造性的學習模式,教師和家長都需要關注。
英國教育專家肯·羅賓遜那個在網路火了幾年,以「學校如何扼殺了創造力」為主題的演講提到:「兒童的世界沒有規則,沒有禁忌,所以創造力如花兒綻放。但一旦他們進入現代教育系統,就進入一種成人世界默認的價值判斷標準。它要求和鼓勵一種邏輯性的思維方式、事實性的記憶、語言和數學技巧,它教育你如何正確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有創造力地解決問題。這個系統佔據了我們人生最初的20多年: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直至找工作。一旦這種思維方式形成內化,變成習慣性的思維方式,代價必然是創造力的衰落。」
可見,教師和家長也常常無意中扮演創造力殺手的角色,問題不在於缺少機會,而在單一模仿以及定型慣性。學校和家庭樂於長期接受形形式式的簡筆畫,也可能成為其中一項推波助瀾的負面因素,大家切記自省。
有需要進一步交流、探究,歡迎電郵至lamkk2008@gmail.com聯繫。
亞太家長美育系列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