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美國贏了貿易戰嗎?

中美貿易戰將持續,雙方甚至有可能在年底再增加關稅,受影響的商品亦會增加。(Shutterstock)

9月1日起美國對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15% 關稅正式實施,而中國亦在8月宣布向美國推出反制措施,向美國約75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5%至10%關稅,並對美國汽車及零部件分別恢復加徵25% 和5% 關稅,消息一出,道指隨即急跌623.34 點。不過最近雙方同意於10月初在美國華盛頓重啟貿易談判,消息公布後,道指升逾400點,反映市場希望雙方能盡快達成協議。

雖然特朗普和他的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不斷吹噓關稅對中國的打擊遠超對美國的影響,不過數據卻反映中美貿易摩擦愈加劇,對美國經濟傷害其實愈大。《財富雜誌》(Fortune)最近發表一篇文章,指有經濟學家及商界人士不同意特朗普對關稅的主張,有學者甚至形容特朗普的關稅結構對美國來說是”Dead weight Losses”,即完全沒有回報,沒有經濟價值。例如美國最近對3000 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清單中包括玩具、鞋履、衣服等消費品,將增加美國人在聖誕節送禮的支出,直接影響民生。

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者發表名為《關於2018年貿易戰對美國物價和福利影響》(The Impact of The 2018 Trade War on U.S. Prices and Welfare)的研究指出,由於中國貨品價格已非常便宜,中國出口商在加徵關稅後沒有減價的餘地,令加徵關稅的百分比與物價升幅成正比,換言之美國消費者將全數負擔關稅帶來的額外支出。

有製造商為了逃避關稅,把廠房撤出中國搬到越南等地,不過由於越南人口少,工資上升較快,令製造成本上升,將導致物價上漲。另外,中國作為製造業龍頭,若中國貨加價,將會推高市價,其他國家的商品亦會跟隨加價,出現「雨傘效應」(Umbrella Effect),最後受苦的仍是美國消費者。

關稅是一把「雙刃劍」

《財富》雜誌指出,GoPro 計劃將大部分生產線從中國搬到墨西哥,玩具製造商孩之寶(Hasbro)亦將廠房從中國遷到越南和印度。LeviStrauss、Gap 和Steve Madden 等服裝鞋履品牌也宣布計劃將減少採購中國貨,增加採購越南和孟加拉貨。雖然美國可將收集得來的關稅援助受影響的農民,投資軍事和基建,改善民生,不過當關稅愈升級,美國企業撤出中國的意欲將更大,即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貨物會減少,因關稅帶來的收益將隨之減少,與此同時,新產地的製造成本上升,最後其實對美國沒有任何好處,消費者仍需承擔因製造成本上升帶來的額外開支。此外,由於中國已發展製造業多年,擁有完善的基建和強大且熟悉製造不同產品的工人,生產力相對較高。反之新興工業國家的生產力較低,美國不但會失去從關稅帶來的收入,廠商們搬遷後面對的成本可能比中國製造更高,把物價推得更高,最終得不償失。

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現時美國家庭因貿易戰的影響每年要多支出620 美元,若特朗普將所有進口中國貨品加徵25% 關稅,美國家庭的支出將升1倍,經濟學家單偉建(Weijian Shan)博士亦指出美國出口到中國貨品總值將下跌2000 億美元。美國去年的經濟增長是2.9%,在今年第二季度已放緩至2.1%,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2020年增長只有1.7%,即少於4000 億美元,換言之因出口減少而下跌的2000 億美元將拖低美經濟增長至少1%。由此可見,關稅是一把「雙刃劍」,沒有任何經濟效益,更沒有贏家。

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

根據《時代雜誌》(Time)最近發表的文章,鋼卷(flat rolled steel)生產商NLMK USA 受貿易戰的影響,導致訂單下跌,難以在全球競爭,原因是美國從去年已向中國入口鋼材徵收25%關稅。製造鋼卷的材料是鋼板(steel slab),而美國本身並沒有生產鋼板,生產商以往都倚賴從中國入口的鋼板,所以生產商紛紛尋找中國以外的供應商以逃避關稅,不過由於對非中國生產的鋼板需求增加,令價格上升,導致鋼卷生產商避無可避,必須接受製造成本大幅增加的事實。鋼卷主要用來生產汽車、機器、農業工具等,對工業極為重要,鋼卷的製造成本上升將增加整個製造業的生產成本,影響深遠。美對華入口貨物的平均關稅在特朗普入主白宮前只有3.1%,自9月1日特朗普向1250億中國貨加徵15% 的關稅後計,已達21.2%。

既然美國不是贏家,是否等於中國贏了貿易戰呢?其實貿易戰亦增加了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時代雜誌》指出,截至8月,中國的製造業已連續4個月錄得增長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亦指出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只有6.2%,是1990 年以來最低。根據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Carnegie Tsinghua Center) 主席、白宮前顧問Paul Haenle的分析,貿易戰的發展使中美雙方為保護自己均想辦法向對方增加成本。核心問題是中美兩國各自能抵禦多少損失後才宣布勝出貿易戰,言下之意即貿易戰沒有贏家。

中國在貿易戰爆發前已深明貿易戰只有輸家的道理,所以已多番表明中國「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

發動貿易戰達到政治目的

貿易戰既然只有輸家,為什麼有國家仍堅持開打呢?《時代雜誌》最近一篇文章指出,貿易戰的出發點並不是達到經濟目的,而是以達到政治目的為首位。例如在最近的日韓貿易戰中,日本宣布將韓國從信任貿易夥伴名單中移除,並向韓限制高科技材料出口。事件的起因是2018 年韓國大法院裁定日本公司需向在二戰期間被日勞役的韓國人賠償。不過其實雙方在1965年正式建交後,已簽訂協議,解決韓勞的賠償問題,所以日本認為韓國出爾反爾。不過這種以貿易戰作政治宣示的籌碼用處成疑,甚至有可能升級至武裝衝突。

《時代雜誌》指出,特朗普想以貿易戰解決中美貿易「不公平」的現象,例如他希望中國政府停止資助國企。不過事實上中國大約80% 的出口都來自私營企業,當中約有一半來自沃爾瑪(Walmart)等將生產線設於中國的跨國公司,所以貿易戰無助解決中美間4180 億美元的貿易逆差。根據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的經濟學者James H. Nolt 教授指出,唯一可減少中美貿易逆差的方法是中國主動減少與美國貿易。

照現時情況來看,中美貿易戰將持續,雙方甚至有可能在年底再增加關稅,受影響的商品亦會增加。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的研究指出,若美對華所有商品加徵關稅,美國家庭每年開支將增加970 美元。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