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到了年底,免不了回顧一下市場和經濟表現。不幸今年恒指四連跌,跌16%,再次在全球主要市場中墊底(上證也跌了6%)。拜託,請不要再用什麽短期波動不重要,只看長期表現作為令人汗顏的藉口;再說一次,過去25年中國GDP增長了20倍,但恒指、上證和MSCI中國等重要指數,竟可紋風不動甚至下跌,證明中國的資本市場實驗,可算接近完全失敗。對,股市總市值增大了約20倍,但此數據只證明對大部分創業家而言,IPO是一個套現機會,若錯過此逃生門,誤會IPO真的是一個集資機會,有助加速發展全國甚至全球業務,那麼只可怪你太天真,如太成功,倒頭來反或被指資本無序擴張,甚至壟斷剝削用户。驀然回首,發現原來在中國民企創業,是有時限和天花板的。
上月在一個研討會上,聽過有名的風險投資家兼中國政經制度勝西方論宣傳者李世默,對中國不停打壓各類民企的解釋。他首先作下沒有證據的大膽定論,如中國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達到「共同富裕」目標,絕不可倚靠市場經濟自動調制,唯一方法必須是強力政策主導,由頂至底的徹底經濟架構重組,這必須是一個漫長而非常痛苦的過程。具體來說,他指出首當其衝,必須先推倒房地產、互聯網平台經濟,以及基本製造業等3個行業,然後才可發展所謂先進製造業,即EV(電動車)、電池和芯片等。中國正在「下大棋」,一般人看不通,不懂是正常的,但必須有信心,一起講好中國故事。雖然最近似乎有新論述,「先立後破」,但過去數年,明顯真正執行的是極具傷害性,近乎摧毀所有創業家和投資者信心的所謂「不破不立」政策。即使說了無限次支持民企,要搞活市場等等,但上周仍突然發出再加嚴監管網遊行業,又再蒸發5000億港元財富。即使又再企圖澄清,但大部分人已沒什麼興趣聽這些於事無補的解釋。
中國團滅房地產互聯網等 嚴重長期傷害逐漸浮現
輕鬆說句必須先推倒地產、互聯網和基本製造業(其實非常恐怖),才可建立所謂先進製造業,但其實所帶來的嚴重長期傷害,現在才逐漸浮現出來,亦盡顯此說法對科學和經濟學的漠視和無知。房地產泡沫的確是個大問題,但先要明白原因,然後再衡量後果。中國鍾情投資拉動經濟,長期高佔GDP 40%以上,反而抑壓遠比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可持續的消費,一直不到GDP 40%,差不多比任何國家都要低。即使過去十多年,投資回報愈來愈低,全要素生產率(TFP)不斷下降,債務泡沫澎漲,仍然執迷不悟。另外,資本市場的失敗,尤其股市超長期缺乏任何表現,聰明的中國人當然不會放大量財富在股市,反而只會把超過90%財富集中投放在房地產,繼續推高房價,逐漸形成泡沫。
暫不討論團滅民企開發商的對錯和利弊,但最少應預先考慮此舉引發出的連鎖債務危機的影響,和如何處理後果。但頗明顯其實未經過深思熟慮,至今仍未有有效解決方法(其實中央政府必須出手幫助地方政府)。如繼續拖延解決此債務危機,必將長期拖慢經濟,對超越中等收入陷阱,何來會有幫助?經濟差、失業率高企(尤其年輕人)、富人與窮人的收入差距只會繼續拉闊,最高20%收入,與最低20%收入差距已達到有紀錄以來最高的6.3倍,怎會達到共同富裕的願景?如萬一房價繼續下跌,製造出大量負資產,連中產階級都或面對團滅的風險。
打破本來在多方面,例如支付、線上教育、遊戲和電商等等,領先全球的所謂互聯網平台經濟,就更加可惜和不科學。基本製造業更一早被認定為沒什麼價值的低端污染行業,即使提供數千萬份工作,也遭排斥。對這批為中國過去40多年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和犧牲的工人和企業家,是某程度上的輕視和不公。
李世默武斷和無知地指控互聯網企業並無所謂「真正」高科技,最多只有「商業模式」創新。只有半導體、電動車和手機等硬件才算真正高科技!他甚至妄言互聯網年代創業家已過時,已被新時代淘汰,歡迎他們移民到新加坡,騰出更多機會給新一代更懂硬件高科技的創業家!
我幾乎不可相信他竟說出一番如此無知的謬論。即使商業模式創新的商業和商業價值也可以非常大,例如電商、社交媒體和線上視頻,都可稱為商業模式創新,但其實革新了世界人民購物、交友和娛樂的方法,帶來極大便利,亦為投資者製造了巨大財富。美團(3690)的快遞服務曾被輕視為沒有科技含量的「賣白菜」,但這亦是無知和錯誤的。有效率的送貨服務需用上最尖端的「routing optimization」(路線優化算法),再加上大量雲端計算和甚至AI。中國AI發展本已面對先進GPU芯片禁運的障礙,但AI發展亦需要大量數據和金錢來做研究和訓練。中國的BAT或後來的ATMX,只數年前,他們的市值和規模,仍與美國的FAANG叮噹馬頭,相差無幾,各互聯網行業終極全球爭霸戰,仍未分勝負。可惜到了今天,中國互聯網平台已縮至美國M7巨無霸的四分之一或更小市值規模,更再無爭霸的雄心壯志。即使TikTok成功衝出國際,但仍未受重視,連IPO的落腳點都仍未找到。
消費強勁失業率極低 美國或成功「軟着陸」
那邊廂,今年美國股市重拾升軌,標普升了24%,道指更已破歷史高位。不懂美國的人,永遠認為美股是個只靠印鈔,隨時會爆的泡沫。見到美國治安差,滿街流浪漢,就錯覺經濟極差,失業率超高。政治兩極化,過度資本主義,工人受欺壓,就必導致貧富懸殊不斷加劇,甚至社會不穩定。
美股確不便宜,明年估計PE約19.5倍,但仍符合Fed Model(1/Fed Funds rate)的公允市盈率。美國經濟當然仍頗強勁,第三季度GDP增長驚人的4.9%,估計第四季仍將有2.7%。其實早在3年前,聯儲局已停止QE印錢(現在QT),過去兩年更以破紀錄速度加息至5.5厘,高佔GDP 70%的消費,仍然強勁,失業率超低,似乎美國經濟仍很有機會成功「軟着陸」。
疫下職場轉變 藍領收入急升
幾乎全世界,包括絕大部分美國人,都相信美國過去數十年,實行極端資本主義,加上政府和聯儲局都只為富人服務,藍領工人飯碗更被中國人「搶掉」,導致貧富懸殊日益嚴重,窮人或永無翻身之日。但過去兩年,我已留意到,亦曾指出過美國職場,正開始出現一些微妙變化。疫情大大減少了前線工人的供應,一方面死了一批工人,另外有些人因COVID而喪失工作能力,亦有些人對人生改觀了,收了政府補貼再加點積蓄,寧願提早退休都不願工作。因此過去3年,美國藍領工人收入急速上升,不少麥當勞、Starbucks和Amazon貨倉等工人的工資升了30%以上,有些甚至升了1倍。另外,AI之崛起,很可能將威脅大量白領工作,藍領工作反而較難替代,是工業革命以來的第一次。因此醫生、律師和銀行家之類的未來收入,或將增長得相對較慢。
近日見到MIT經濟學教授David Autor的相關報道,他最新研究發現從疫情開始至今的短短4年內,最高20%與最低20%的工人收入差距(income gap),竟逆轉收窄了在過去40年累積的收入差距的40%!如屬實,此現象嚴重減少美社會不公,長遠對治安都或有幫助,甚至可說正走向美式「共同富裕」。財富差距(wealth gap)是另一個不同但相關現象,隨着股市和房價上升,所有階層的家庭都受惠,但差距可能拉闊,因為富人擁有較多資產。
Autor教授的解釋跟我的觀察頗近似,他認為主要有3個原素:(1)人口結構。全球發達國家人口老化,即使吸收不少移民,仍然面對藍領勞動力嚴重不足問題。再加上疫情,使到情况雪上加霜,從前中國擁有大量勞動力,成為製造業大國,輸出價廉物美貨品,亦同時推出通縮,間接壓低發達國家製造業工資。現在中國本身亦面對人口老化和製造業工人短缺問題,再加上貿易戰,加上關稅和企圖把製造業帶回美國,就有助大大推高藍領工資。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供應過剩,他們對比中學畢業生的「收入溢價」已下降多年,這亦是收入差距收窄的原因之一。
(2)財政政策。最近兩年,耶倫大膽採用所謂「high-pressure economy」(高壓經濟)財政政策,疫後即使經濟已逐漸恢復,已達到全民就業,失業率超低,但每年財赤仍高達GDP的8%(歐洲國家平均也超過3%),藉此抵消貨幣政策急速收緊的效應。
這做法當然谷出不少通脹,但MIT研究顯示,藍領工資加速超過通脹。最低10%的實際收入增長(real income growth)在4年內增加了約8%,最高10%反而在同期微跌了超過1%。但人民只關注物價飛升,不會客觀承認本身收入追得上通脹,因此民調顯示對通脹怨聲載道,拜登支持度不斷下降。
長債息口亦被此高壓經濟政策推高,因為市場知道美國聯邦政府總債已攀升至GDP的130%,每年8%財赤是不可持續的。近日數據亦顯示,核心PCE已回落至3.2%,若以6個月對比來計算,更已回落至1.9%,即已達到2%目標。因此最近10年債息急跌,回落至3.8厘附近。
美總債至GDP 130% 仍未到極限
美國財赤飈升,但經濟仍強勁,失業率低,通脹加快下降,連收入差距都在收窄,這豈非傳說中,不應存在的「免費午餐」?我仍不相信有永遠「免費午餐」的存在,理論上美國以超高財赤來刺激經濟的做法,當然不可長久持續,問題只是美國總債臨界點在哪?很多人錯誤以為總債GDP的100%已是極限,超越了就會引發美元崩潰、超級通脹,和長債息飈升至7厘甚至10厘以上,最後美國違約破產。但我一早已指出過,日本中央政府總債長期高企在GDP的250%,但經濟、日圓和日債(JGB)都仍然大致上穩定,美國總債130%雖高,但仍未到極限。我當然知道日本JGB主要屬內債,外資只擁有14%,而美國國債的外資比例是較高的24%。
但美國無疑仍是超級強國,中國雖然已崛起,PPP GDP計算更已超越美國,但無奈中國資本帳長期接近封閉,人民幣更非完全自由兌換,因此價值和影響力被嚴重壓低,仍未能挑戰美元霸權。結果即使中國減少了美債持有量超過一半,但對美元和美債影響輕微。(3)科技轉變。MIT研究贊成AI發展有助收窄收入差距,但重點暫時不在AI取替大量白領工作崗位(我相信未來仍可能發生),重點在於AI和其他自動化技術,反而有助提升本來生產力較差的工人效率,因而收入亦可上升。
我相信如AI繼續成功發展,應對TFP有很大幫助,美國trend growth rate(趨勢增長率)甚至有望升穿過去20年的2%上限,達到2%至2.5%的新區域。若成真,我擔心將對中美戰略競爭和世界安全有重大啓示。
配合AI發展財策進取 工人收入差距急收窄
總結一下,美國較市場主導的經濟制度,配合AI發展導致的就業和收入調整,再加上較進取的財政政策,似乎反而能達到社會高低層工人收入急速收窄的效果,亦即逐漸實現「共同富裕」的崇高目標。反過來,中國愈來愈以計劃經濟為主導,ANI發展仍頗迅速,但AGI發展無疑受芯片限制,互聯網封閉和資訊自由度影響,再加上較保守的「低壓經濟」政策,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都非常有限,資本帳繼續頗封閉,似乎結果反而是經濟下滑,債務危機未獲解決,失業率高企,TFP下跌,高低層工人收入差距繼續拉闊。共同富裕的夢想,會否反而變得愈來愈遠?
(中環資產投資擁有M7的財務權益)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