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9年1月5日,無限潛能(UpPotential)舉行「青少年關愛計劃」分享會,邀請多位教育學者及專家,分享他們對「青少年關愛計劃」在現今教育所起的作用。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女士的分享,家長值得借鑑,反思過去教導孩子的方式。
我絕對認同無限潛能的宗旨:「不要只為孩子鋪路,而要裝備他們步向人生路途。」現在很多父母為子女鋪路,子女讀什麼學校都要父母管。但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怎樣預備要走人生的道路。
我正在做家長教育,可說是行走江湖,在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的家長。最近遇到一件難過的事,有一位母親向我訴苦,說她的只有5歲的兒子被診斷患上過度活躍症(ADHD),為了治療而花了6萬元,但毫無起色,最終她患上抑鬱症。一個5歲的小朋友每天放學後都做治療,真的沒病都變有病了。
父母三過
我先講父母的問題。有人說父母有三個「過」:過度指導、過度保護、過度介入。《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有一句說話很值得深思:「我們對待孩子有如稀有珍貴的植物標本,除了阻擋他們可能面臨的一切考驗與損害,也提供審且精密度量的照顧和餵養。」有子女去外國讀書,父母擔心子女在宿舍沒東西吃,就在當地學校宿舍附近租房子住。
裝備孩子五訣EQUIP
鼓勵(Encourage)
一般父母最喜歡向子女說:「穿多點衣服」、「用心讀書」。子女放學回家後,父母就問:「你完成功課嗎?溫習嗎?」有些家長問得更特別:「你今天乖不乖?有沒有專心聽課?」子女唯有順從,避免父母追問。
其實我們重點欣賞子女就可以,毋須重複,毋須囉唆。
我在小四課室上課時遇到一名學生,很愛模仿我說話。兩天後,我放一塊蕉皮在課室。要全班學生對着蕉皮說話。一般同學批評我古怪,我問各位同學應該怎樣做,他們說要將蕉皮丟進垃圾箱,但模仿我說話的那位學生,二話不說將蕉皮丟進垃圾箱。真正的公民是要付諸行動,並非對人指指點點。我稱讚那位同學有公德心,並說:「我一直都看好你」。他就寫了1600字分析什麼是公民。
追求(Quest)
有些家長疑惑為何子女喜歡打機,要他們不打機不可能的。為何子女喜歡打機,因為他們找到成功感。例如玩Angrybird,破關後所有雀鳥一起歡呼。但在家裏,考試拿95分,父母也不滿意。
心流是子女第一個心裏要追求的事物,有四個特徵:
- 自動流轉:喜歡工程的,砌東西會很棒;喜歡唱歌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唱歌;
- 時間流逝:沉迷多久也沒問題;
- 不覺他物:喜歡得父母在旁也不察覺;
- 感到開心:做父母要找到孩子的內心,孩子就會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喜歡彈琴就會彈琴,家長無須要強逼。
第二樣要追求是夢想。曾經有人問過我做家長教育,有什麼夢想?我回答最重要是家長有夢想。家長有夢想的話,就不會強逼子女完成家長沒完成的夢想。近年我參與家長夢想計劃,聽過有位60歲的母親參加馬拉松,第二年她感染了丈夫,第三年她感染了兒子。感染就可以,不需要強逼。
第三個追求是德育。有人說父母要給孩子兩件東西,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根包括誠懇、謙遜、誠信、主動行善。我們不可羞辱他人。現今社會以羞辱他人為建立自己,甚少欣賞和感激。新年開始,我們叫孩子寫一些賀卡送給老師,感謝老師之恩。我們不要投訴他人,要感謝他人,感謝的力量大於投訴。
了解(Understand)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上帝很幽默,我行動迅速,但賜給我一個動作緩慢的女兒。以吃西餐為例,我吃甜點時,她還在喝飯前湯。所以我給她走自己的路,無須要走我的路。
另外孩子有他的溝通方式與表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空間,我們要接納和了解。
親密(Intimate)
我很喜歡這句話:「總之有得傾,就什麼都有得傾。」父母要與孩子建立溝通的習慣。我至今很感謝父親在我們自4歲開始建立一個好習慣,就是每晚向父母說晚安。我父親有6個孫子時,這個習慣仍繼續,直到父親90歲魂歸天國前一周才停止。這讓大家知道自己是一家人,是親密的。
做父母要「隻眼開隻眼閉」,孩子長大了,看不了多少了。父母要放開點,給眼睛看自己要發展的事。
母親要「巴閉」──嘴巴常閉。當你感到生氣,想批評子女的時候,不說就最好。「我已跟你說過了。」這類話,忍住不說就已成功。之後就能順利溝通。
未雨綢繆(Proactive)
做父母的,要想長遠一點,但不是為孩子鋪路,而是要想孩子在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未來的人才需要四個P:
- Project:主動投入,需要與人合作;
- Peers:一同合作,一人難以獨大;
- Passion:有熱情,有夢想,有堅持;
- Play:願意嘗試和創新。
孩子怎樣能裝備自己?青少年關愛計劃是一個好計劃。我欣賞Winnie(無限潛能創辦人張希寧)即使經歷過焦慮症,仍能四處幫助有相同遭遇的人,更能觀察整個社會有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患上焦慮症的小朋友愈來愈年輕,有了青少年關愛計劃給孩子知道生氣時怎樣解決。
要未雨綢繆,裝備孩子,讓他們面對未來很複雜的社會。我經常向家長說,不要在孩子年幼時送去外國,他們需要堅韌的心靈。
“Every sad face story behind.”任何一個冷酷憂愁面孔,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我課堂上有一位女孩讀書時全言沉默。她在四天課程裏,首三天都是一言不發,直到第四天時說很多話,像開籠雀。我於是向她頒發進步獎。後來我從女孩父親得知。原來女孩上第一課前,母親因癌症離世,當時女孩沒說過一句話。
有人說家長教導子女是一個怎樣的旅程?像一張心電圖,有起有跌。但如果家長想孩子一帆風順,一直有好成績,心電圖就會出現一條橫線。這就不好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