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港大有三強,後學追隨引路羊。一生為民毋改色,爾迺愛港好榜樣。
我和劉迺強學兄從初識到今天,有50年了。當年我中學會考剛完,積極參予社會福利署舉辦的青年世界話動,藉此結交到關心社會及世界大事的年輕人,不斷擴大接觸圈子。在青年論壇一個組織,初會包括劉兄在內的一批優秀的大學生,成為我的諍朋畏友。現在回顧起來,我參加開放,結識盤古,親近七零年代/學苑/七十年代/大專社會服務隊,舉辦全港中學生校報出版人聯合會議,以至其後從事香港及亞洲學生運動 (中文運動/釣魚台運動/放認關爭運動/反貪污運動),究其緣起,無不從認識劉兄始。
當年我們的主旋律,是通過自學,認識香港開埠以來的變遷,惡補中國自1839年以來的近現代史,憧憬香港如何能夠回歸祖國的懷抱。當年港大有所謂三強,迺強就是其中之一,可說是我們這群七十年代學運老友(包括所謂國粹派和社會派)的啟蒙者和帶路人。他給我的強烈印象,就是忠於人民群眾,熱愛本土香港,此情一生不變。
百年滄桑眺香江,匯點聚賢戰群虻。君今不幸離人世,請候佳訊到棣棠。
劉兄博學強識,能言善辯,思路綿密,下筆洋灑,倚馬可待,立場堅定,擇善固執,嫉惡如仇。最重要的是,他一生貫徹始終的本色不改,是站在平民大眾的立場為他們發聲。他做生意,目光下望,自詡是小商人,以「艾凡」為筆名寫了不少文章,談小商販的辛酸。
港大畢業後,我斷續在海外生活了20多年,期間一直與劉兄密切聯繫,惺惺相識。到1999年回港,劉兄力邀我和他合作,做蔬果批發零售的生意,深具環境保護,健康進食和物流供應的前瞻意識。我的表弟在這行業是領軍者之一,當然樂於協助。他就是這樣一個目光永遠聚焦在關心人民衣食生活的人。
劉兄的家國情懷和對鄉土的眷戀,其赤子之心,知者無不動容。他對民主的堅持,樸實無華,根深蒂固,毫無私利。他是人民的兒子,深懂民間疾苦,以人民為念,永遠與勞苦大眾站在一起。我和他有過業務合作的經驗,對他在立場上的堅持,深有體會。他從80年代初期創建匯點到92年因民主派內部對彭定康的政改方案意見分歧而脫離匯點,因而間接催生民主黨,還有後來參與《基本法》制定,出任港事顧問以至政協委員等,港人對他的從政路耳熟能詳,無需贅言。他對國家安全和23條立法,近年念茲在茲,竭力奔走。當前形勢實已具備,期望23條成功立法之時,我們不要忘記劉兄生前的努力和功績。
無私無求志乃剛,精忠為國意昂揚。三姓宗盟居伯氏,義兄高風永留芳。
眾所周知,近代中國的民主先行者孫中山,和香港關係十分密切,在中央書院(皇仁前身)和西醫學院 (港大前身)肆業。中山先生的國際視野,政治識見和革命報國的志向,他自言都根源於香港。我在皇仁書院和香港大學,十年窗下。劉兄有子,名劉方,無獨有偶,也是皇仁和港大。劉方同樣關心社會和政治,於學生運動活躍。精忠報國以留芳百世,應是劉兄作為父親對愛子的殷切期望。
香港自開埠以來,到如今176年,受過長達155年西方的影響薰陶。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胼手胝足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奇跡。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屹立在此,是東西方文化結合碰撞互動實踐的成果,也是中國在飽受外國欺凌壓迫後,從瀕臨亡國滅族的危險關頭奮起自衛圖強,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走出去的過程。期間中國人在黑暗中摸索多年,也犯過嚴重錯誤,而香港在大環境的保護下取得成果,劉兄有非常客觀冷靜的清晰理解,故此提醒我們應飲水思源,對祖國不離不棄,須有回饋反哺之心。
劉兄登高望遠,近年對港獨思潮冒起感到心焦如焚,私下對我們一群老友經常表達他大愛超然的憂國之情。如今他遽然離世,筆者寫到這裏,數十年往事都到心頭,淚水不禁奪眶而出。想起桃園結義劉關張,劉兄和我相識相知半個世紀,每於攜手出遊同行時倍感親切,同志之情殆沿於此。
斯人已逝,前路猷遠。謹修此短文,痛悼劉迺強義兄遽爾撒手仙遊,義弟關品方頓首慟哭再三泣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