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王澤基教授(Prof.Chak Wong)7歲從內地移民香港,一家六口擠在僅有100平方尺的天台屋,放假還要打工幫補家計。清貧的家境沒有妨礙他努力求學,中學會考考獲七優佳績,成功考入中文大學修讀電子工程。大學四年制下,學生平均修讀120個學分,王教授卻足足修讀了230個,近乎別人的兩倍。本科畢業後,王教授取得羅德學人獎學金(Rhodes Scholar)到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讀碩士,他從工程系跳到經濟系,一切從零開始,四年後成功取得經濟學博士。畢業後獲聘英國高盛做計量金融師負責編寫程式。2006年回港出任瑞銀執行董事,2015年升至行政總裁。王教授現擔任法國興業銀行董事總經理。除此之外,王教授還致力於教學知識傳承,任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科學實踐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應用金融教授。王教授堅信天道酬勤,否定讀書無用論,只要認真思考、深入學習、敢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必能成功。
生活逼人 獨立思考 培養主見
讀大學以前,王教授做過製衣工人、跟車送貨、倉庫文員、超市理貨員、便利店職員,更試過烈日當空之下推着板車運貨。年紀輕輕便為生活所逼,備嚐艱辛,鮮有機會參與課外活動,今日苦盡甘來、名成利就、出人頭地,王教授卻不認為自己是先苦後甜,沒有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也不曾抱怨。
王教授讀中學時遇過學識淵博的老師,也遇過平平庸庸的老師,而學生的教育成果易受老師們的見識和視野影響。他認為盲目服從是錯誤的,面對老師要求絕對的服從,王教授不以為然,自己秘密練兵培養獨立思考,認真讀書成為高材生,在中學會考考八科獲七優佳績,獲中文大學取錄為暫取生。
英殖時代,中文大學是唯一着重傳統中國文化的高等教育學府,這一點深深吸引了王教授。而且中大當時實行四年制,比香港其他大學多一年,王教授認為多讀一年的大學比呆在中學有益,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學校選定了,但選科方面卻陷入迷茫。他喜歡生物科但不喜歡見血,醫科不是他那杯茶;文科生將來畢業又會碰上出路狹窄的問題;王教授的哥哥主張他讀商科,但他覺得商科內容不夠實在。經過連番考慮後,王教授最終選擇了工程系,並選擇中文大學裏面中國文化氣息最濃厚的新亞書院。讀大學時他修讀了一科中國哲學,接觸到儒家思想,認識到自己的內在的追求,在求學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信仰,開啟了步入康莊大道的大門。
重鍊數學修拓撲 五年文理雙主修
王教授自言大學一年級的成績平平,後來能考獲獎學金出國升學,全靠發奮圖強、後來居上。讀完一年級的課程,他發覺大部分同學對待工程數學的態度都是背公式但求過關,他另有想法,決心值得投放時間深入鑽研,於是跨學系向數學系主任鄭紹遠教授請教。鄭教授告訴他大學的數學和中學的數學並不一樣,同學不需要特別基礎都可以讀得好,推薦他去修吳恭乎教授的「拓撲學」(Topology),至今王教授仍然非常感激兩位恩師的點化。
「拓撲學」單憑開集、封閉集便能夠從細微處一直往上推演,上層建築的東西都會變得簡單明瞭,聽起來抽象非常,但它是大部分數學或工程研究的基礎函數。王教授回憶當年初次接觸「拓撲學」曾痛苦地熬了一個星期,一理通百理明,突破了思考關口後便能樂在其中,非常過癮。他憶述自己讀拓撲學的一個學期受益無窮,得良師指點迷津,明白了哪些是枝節、哪些是主幹。王教授特別提醒怕數學的同學注意,死板的運算能力稍弱或者不擅長回答轉彎抹角的刁鑽試題都不是問題,因為這些都可以交由電腦運算。從前數學不好的王教授後來成了科大數學系的教授,可見掌握抽象思維和邏輯能力才是學習數學科的關鍵。
中大有很多不同學科,不少同學都會在主修科以外副修或選修其他學系的課程,畢業一般只需要約120個學分,王教授卻讀了230多個學分,足足兩倍。每個學期讀21個學分,一年42個,他就這樣子度過五個充實的寒暑,拿了數學和法語雙主修,其執着和毅力都非一般大學生可比。
工程轉系學經濟 重頭來過又何妨
王教授少年的志願是畢業後找到白領工作,可以安坐空調辦公室,不用再像小時候一樣日曬雨淋去賺錢餬口,沒想過要當學者或商人。大學三年級,他去了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交流學習,海外留學的經驗燃起了他設計程式的興趣,而因為美國加州工程學教育出色,到當地繼續進修成了畢業後理所當然的選擇。回港後他申請五花百門的獎學金解決學費問題,一律以平常心應考,沒指定一定要考到哪一個,最終竟取得了前往牛津大學的國際知名羅德學人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
回想面試點滴,王教授曾對面試官說「人生最喜歡兩樣東西,一是錢,另一個也是錢」,當時面試官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似乎相當欣賞他的率真。最後階段幾個候選人和面試官吃一頓飯,一位讀哲學的英國老師知道王教授會法語,就跟他用法語聊天,問他最喜歡讀怎樣的書,為甚麼喜歡。他當時回答說《小王子》,還和老師聊起法語詩歌,興許是工程系學生少有文理兼備而且能說法語的,加深了老師對他的印象。王教授的親身經歷證明了平時廣泛閱讀、累積通識,總能在某個場合大派用場。
100萬元的獎學金成了王教授的人生轉捩點,王教授選擇去牛津大學深造控制工程學。不料到了英國,王教授發現當地的電腦工程學遠遠比不上美國,連自己帶過去的電腦都比學校的好,難免有點失望,停學一年想清楚自己的去向,申請轉系去讀經濟學。他以前沒有讀過經濟學,碩士第一節課他甚至連最基本的供應需求曲線都不認識,一切從零開始,經過四年努力,這位經濟學初哥成功取得經濟學博士,畢業後獲聘英國高盛做計量金融師,曾任巴克萊、高盛、瑞士銀行等多間投資銀行,現任法國興業銀行董事總經理。
對年輕知識份子的寄語
王教授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勸勉年輕人要記住付出的努力一定有回報。讀名校、入知名企業這兩個行為本身並不能保證成功,認真把工作做好,靠自己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談到夢想,王教授說自己有三個身分:父母、老師、打工仔,各有一個簡單的夢想:做父母的最希望教好自己的子女;老師希望教好學生;打工仔希望繼續有工作。有了錢、有了女伴,名成利就、生活無憂時,王教授開始追求自己的夢想,讀自己喜歡的書,做自己喜歡的事,利用自己的能力讓別人可以和他一樣擁有夢想。
近年社會常見到世代之爭,老一輩瞧不起年輕一代,說他們「一蟹不如一蟹」;年輕一代又受不了上一輩的說教,雙方各不相讓。王教授完全不認同現在的學生比以前差、比以前弱的這種說法,他認為每個年代都面對着相當不同的環境、有當代人需要學的技能、需要面對處理的問題,所以不應該用以前的眼光去看現在。譬如說,以前父母輩說「字乃人,知衣觀」,人們要學習如何寫好一封書信、練習書法寫好字,給人好印象,日後好辦事. 現在大家都用電腦打字,透過電郵短信溝通,重點就變成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意思清楚表達,書法是否美觀不是這一代人首要處理的問題。
21世紀社會轉變很快,莘莘學子有感修讀的學科和將來的工作接不上軌,社會瀰漫着讀書無用論。王教授對此很不以為然:「我知現在很多大學生說讀書無用,但我告訴你,你覺得知識無用只因你學得不夠深。」他認為學習不侷限於校園,「在社會工作,懂得學習最緊要。你有本事將一樣知識從零學好,別人不願做的你也肯做,便成功在望。」有一次,他問一個電腦系的畢業生是否懂得寫某類程式,豈料他反問:「寫程式這種皮毛工作不是有較低級的人做嗎?」面試尾聲,畢業生問他一個執行董事的工作內容包括甚麽,王教授回答說:「我寫程式。」結果,這名「志向宏大」的電腦系畢業生當然落選。
嘉賓介紹
王澤基教授現擔任法國興業銀行董事總經理,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科學實踐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應用金融教授。他致力於研究金融體系的理論建模及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除學術研究外,他也在不同的媒體如CNN、金融時報、中國日報和智富等撰寫文章,評論政府政策和其他經濟議題。
王教授曾任巴克萊銀行企業戰略部亞太區暨日本主管及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 協助企業制定風險管理與投資策略。此前曾於瑞士銀行 (倫敦及香港) 任交易員,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結構產品聯席主管,管理的交易涵蓋所有資產類別,及跨類別產品。他管理的交易部門設計和交易的產品包括:利率、外匯、信用、通漲、商品、股價指數、天氣和溫室氣體排放等各種資產類別;並交易所有個股外跨類別產品。
王教授亦曾在倫敦服務於投資銀行高盛,擔任衍生品交易員與執行董事,主要負責利率和外匯,以及跨類別產品。他也曾於摩根史丹利 (倫敦) 信用衍生性商品與新興市場小組擔任數量分析師和產品結構師。
王教授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大學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主修電子工程,副修純數學和法語。 1995年,王教授獲得香港區的羅德獎學金前往牛津大學深造。該獎學金在國際上享有卓越的聲望。不少國際領袖和傑出學者在青年時期都獲得該獎學金,包括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前澳洲總理霍克及2001年諾貝爾獲得者斯彭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