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送給各位讀者一份禮物:好奇心。
這份禮物是受了內地教育家朱永新先生的啟發。下面會節錄一下,借花敬佛;也是借題發揮,加上筆者的感想。
朱永新的文章,是針對參與他「新教育實驗」的5600多所學校的教師,題目是:〈向未來睜大好奇的眼睛〉。開頭一段:
「時光如梭。轉眼間一年又過去了。人生就是這樣,一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不經意之間,可能皺紋就爬上了你的眉梢,白髮就出現在你的鬢角。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精神,是否隨着歲月的流逝而持續地成長呢?」
「每一位老師都在幫助他人成長,但是,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自身,又該如何成長?面對新冠疫情的反覆無常,我們對明天是充滿了好奇與期待,還是充斥着焦慮和煩躁呢?」
朱先生跟着引用了許多科學家、發明家、創業者、藝術家,都把好奇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中包括:蘋果公司的CEO Tim Cook說,他認識的所有成功人士中,幾乎全部是好奇心非常旺盛的人,而Steve Jobs是他認識的所有人之間最具好奇心的人:「他對所有事情充滿了好奇。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個性,它能夠讓你的生活充滿着色彩,它能夠改變你的思維方式」。也的確有不少研究,着力尋找好奇心(curiosity)和「創造力」(creativity)之間的關係。
然而,好奇心,絕對不只是為了創意或者事業成功。每天都收到不少關於保持長壽健康(其實長壽與健康並非一回事,沒有健康的長壽,並非每個人的期望)的網上帖子,許多都包括好奇心作為長壽的重要因素;更有把好奇心放在第一位,甚至認為是獨一無二的長壽關鍵因素。
筆者認為,人體的每一個部分,保持活動是健康的關鍵;保持好奇心,是保持腦部活動;不斷探索,就是保持腦部的健康。
尋根究柢,不滿足於表象
於是想起孔子──「子入太廟,每事問。」顯然是孔子進了太廟(魯國的祖廟),一路不斷提出問題。好事者認為孔子既然應該是最懂禮的人,為什麼還需要問?是一種酸溜溜的非議。孔子聽說了,答得妙:「是禮也!」
後人有三種解說。第一說:孔子雖然懂得所有禮,但是因為是「禮」,還是要問清楚,也明白當地禮的細節。第二說:孔子雖然懂得禮的具體細節,但是還是要問問其中的因由,明白太廟這些細節背後的理念。第三說來自錢穆:他認為孔子的「是禮也!」,意思是「這也算是禮嗎?」是看不慣太廟中施行的「禮」,不符合「禮」的要義。
不管是哪一種解說,焦點都是:孔子為什麼要問?都說明孔子不滿足於表面看到的,不被表象困住,而是尋根問柢。也是屬於好奇心。
還有,太廟裏的人員,都是孔子的下級,孔子是真正的「不恥下問」,這也是好奇心的一種高境界。
而好奇心,往往都是從表象出發,追尋背後的因由。這也是兒童的特點。幼兒出生,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他們可以看到許多、聽到許多、觸及許多,但都沒有意義。但是他們的腦子卻非常活躍,不斷在探索,也就是提出問題。
開始的問題,「這是什麼?」而答案都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看到白色的瓶子,逐漸知道與肚餓有關,大人叫「奶奶」。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感到的……使他們逐漸知道這是自己最親密的,大人說這是「媽媽」。
幼兒逐漸長大,會講話了,就會不斷的問「為什麼?」朱先生說:有人統計過,兒童10分鐘提出的問題幾乎比成年人10天的問題還要多。這是「好奇」的第二步。
兒童的腦子是非常活躍的。他們的活躍就是不斷地提問題,處處都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就處處都有問題,沒有特定的方向,也沒有特定的目的「圖」。別小看這些問題,這是兒童學習的重要過程。他們追求的許多答案,就交織成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就是「知識」。
未知已知,都要問個究竟
說起來,人類的發展,繫於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適應、改造,就是建築在不斷的探索,也就是無盡的好奇心。沒有好奇心,人類就會停頓。
好奇心,也是一切學習的起點。一個人也一樣。假如一個人以為自己一切都懂,沒有不懂的,就不會提出問題,他就停止了學習,就會變得頑固,不可理喻,「食古不化」,因為他已經沒有了「好奇」的空間。
兒童的好奇,往往在於「未知」,要尋根問柢。成人的好奇,往往也在於對自己的「已知」,發生疑問。那又是好奇心的第三步:「難道不是這樣?」
不做已知的奴隸,不受已知的束縛;對現狀、對自己、對大家深信不疑的、對一直行之有效的,都經常問一句:「真的這樣嗎?」質疑,不一定就會否定已知;質疑,起碼可以豐富已知。
有學者把好奇心稱為「童心似的學習熱忱」(childlike passion to learn)。朱先生也說:「我們幾乎可以說,兒童就是好奇心的化身」,「從某種意義上講,好奇心不是培養出來的。兒童誕生之際,就充滿着好奇心。」這就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有沒有辦法培養好奇心?又或者說,好奇心是否也可以成長?也難說這到底是心理學的問題,還是哲學的問題。
當務之急,卻不是好奇心的培養,而是如何保護兒童的好奇心。下面再引兩段朱永新的原話:
「好奇心或者通過教育、呵護得到保存並成長,或者通過教育而被摧殘並消滅。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我們的教育慢慢地泯滅了他們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教育的一個大問題。」
「作為老師,呵護、激發好奇心無疑是我們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保護兒童、保護童年,首先就是要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就是要認真地對待童年中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異想天開的念頭、每一個探索未知的行動。」
保護童心,不讓好奇泯滅
「作為老師,我們更要深知,只有好奇心才能呵護、激發好奇心。我們自己的好奇心,不僅能夠讓兒童保有好奇心,同時也是成年人處理複雜世界的『終極武器』。因為,好奇心會發起我們身心的『總動員』,驅動我們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只有好奇心,才能讓我們走出『舒適區』,去重新思考我們的日常,挑戰各種各樣的『不可能』。有人說:最頂級的成長,是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成長的代名詞。」
「作為老師,我們需要睜大好奇的眼睛,重新審視我們的職業。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孩子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重複昨天的故事,好奇心就在重複之中消弭了。我們需要學會在自己已經習以為常的教育生活中,提出問題、發現精采。好奇心會引領着我們,拓展對世界的認知,探索對教育的變革。」
「作為老師,我們需要睜大好奇的眼睛,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性。我們身處資訊時代的新背景下,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新生事物,是對自己已有認知結構和行為習慣的挑戰和重構。面對困難,好奇心強的人不會輕易被失敗擊退,在探索新概念、新世界時,他們會表現出更好的適應力,甚至在持續的好奇下產生頑強的毅力。」
「所謂教學相長,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向學生學習那熾熱的好奇心。我們要像孩子那樣,對世界保持好奇,就能與孩子一起成長,就能夠讓成長不停步。」
本欄不斷提醒,教育的核心活動是學習。好奇心,可以說是一切學習的起點,也是學習的動力。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每天做的,是鼓勵了學生的好奇心,還是在消磨他們的好奇心?
(得到朱永新先生的允許,引用其文字。特此表示感謝。)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