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初,阿姜布拉姆在阿姜查傳承的西方僧侶之間聲譽日隆。他具備能夠清楚解釋不同的深邃禪修層次的天賦,更會就禪那(jhāna)的不同階段,做出清晰而實在的闡述。難怪他當時已經吸引到眾多的追隨者,一些僧人亦開始尋求他的指導,其中包括一位剛在英國的寺院受戒不久的年輕德國僧人。
在給阿姜布拉姆的一封信中,這位年輕僧人向他詢問了一些與奧妙難解的緣起法有關的問題。作為回應,阿姜布拉姆給了他一封長達10頁紙的手寫回信,正好巧妙地反映了阿姜布拉姆好些非凡的品質。
嚴謹細心 廣博學養
當中最突出的,便是信中流瀉的廣博學養。有關對出家規條及戒律(毗奈耶,Vinaya)的了解,阿姜布拉姆在阿姜查的西方弟子中可謂首屈一指的專家。為更透徹地鑽研,他還自學了巴利語。精通這項古印度語言對於希望正確掌握早期佛教教義的人而言,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通達巴利語使人可以閱讀經藏(Suttas)──佛法的源頭,從而透過典籍的原文,進入能夠直接領受佛陀教導的新世界。讀懂了佛陀說法時所用的語言,就再無需倚賴往往不太準確的翻譯了。
直接閱讀佛陀教導的最早記敍,是踏上最快通達佛法的道路,亦成為與佛陀更加親近的弟子。阿姜布拉姆的信便有力地展現了這一點,他深邃的禪修體驗與領悟,均與佛陀最真實的教導相應。
其次,是信上筆跡的精準度。每一個字乃至每一個字母,都精雕細琢地手寫而成,全部整齊一致,幾近印刷成品。他第一本書《敝開你的心扉》(Opening the Door of Your Heart)的手稿也由手寫而成,亦同樣展示了相似的繕寫標準。
整份手稿的每一頁都以同樣嚴謹的態度細心書寫,而且雖然用的是圓珠筆,卻近乎完全沒有錯誤的痕跡。這使人不禁感嘆,只有心智高度發展的人才會寫出如此的筆跡。因為只有那樣的人,才能夠維持足夠的專注力,在如此長的時間中都一直保持高度的嚴謹性、準確性與一致性。
慷慨仁慈 靈性覺醒
然而這故事的要旨,卻在於他的慷慨與仁慈。儘管那時阿姜布拉姆已是有20多年戒臘的資深僧人,出於慷慨與慈悲,卻仍願意花時間回覆與啟發一位才出家不久的僧人,甚至還竭盡全力地給予極為透徹與詳細的回應。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事發生在互聯網問世之前。就是說,他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只是為了收信人以及為數極少的信件傳閱者,這可是世間罕見的漂亮善行。
事實上,慷慨的素質與一個人的靈性品質有着緊密的關連。四聖諦中的第三項「滅聖諦」,與靈性發展的顛峰有關,佛陀對滅聖諦的解說中便出現了好些與慷慨密切相關的巴利語詞彙。而捨棄(cāga)、斷念(patinissagga)和解脫(mutti)等這些覺醒的重要元素,亦常在經典中被用作形容慷慨的品質[1]。因此,異常慷慨的人,亦該有着特別深邃的靈性品質。
某程度上,那只不過是一封信,但換個角度來看,其背後的意義卻遠遠不止於此。
注釋:
- “cāga”、”patinissagga”和”mutti”可以分別翻譯為「捨棄」、「斷念」和「解脫」。
本文摘錄自《慈心蔓延》一書,本社獲覺智國際基金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