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處於周四公佈最新勞動市場狀況。今年6月至8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6.1%,與上次調查相同;而就業不足率則多0.3%,上升至3.8%。從失業率未有增加的情況來看,政府在「保就業計劃」所花的公帑也可形容為物有所值。
雖然過去三次就業調查均顯示失業率徘徊於6.1%至6.2%水平,但這明顯是受惠於政府使用大量公帑來支持就業的原因。然而,即使不少企業獲得「保就業計劃」的資助,但沒有足夠的生意額,根本難以生存太久,因此,筆者預期在年底前將有不少中小型企業選擇結業,而大型企業也要以重組形式來刪減人手。以國泰航空為例,市場已估計這航空公司會有裁員計劃,涉及數以千計人,如果有其他企業都選擇以裁員來降低營運成本,香港的失業問題將會在年底前有頗大機會惡化。
香港經濟已維持了四季衰退,但從內部經濟動力持續疲弱和外圍經濟仍然是一潭死水來看,香港這個外向型經濟體要在未來一至兩季內復甦真是一件非常困難之事。然而,政府在逆周期措施的支出已超過3000億元,即使在年底前繼續揼水來支持就業市場,也不可能再大灑金錢。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財政儲備已降至只有8000億元,只是足夠支持政府12至13個月的支出,這已達到一個相當危險的水平。
筆者與綠色和平合作研究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特別聚焦於結構性財赤和何時耗盡財政儲備的兩個問題。研究結果指出,在支出增長保持不變和政府收入佔GDP一成九的情況下,香港在上個財政年度已出現結構性財赤;而在最樂觀的條件下,政府的財政儲備將會在2031-2032財政年度耗盡。從以上結果來看,特區政府的公共財政可持續性正面臨嚴峻考驗。
明日大嶼成本極高難以負擔
妥善管理公共財政絕對是一項大學問,絕不是特首林鄭月娥可以做得好的,尤其是環球經濟陰晴不定,令經濟能見度不足。若要掌握宏觀經濟趨勢和制訂有效措施解決經濟上的結構性問題,林鄭的通才根本起不到作用。
最近政府又提出對「明日大嶼」計劃作前期研究,然而,整個填海計劃涉及的成本高達數千億,甚至過萬億元,現政府究竟有沒有考慮過特區政府是否有足夠的財政空間來負擔這個超級基建,遑論填海破壞海洋生態?另一個問題,是「明日大嶼」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答案是:「如果只是增加土地來增加房屋供應,政府是可以考慮新界的棕地,其成本是遠遠低於在海中央填出一塊1000公頃的地。」現政府的財政理念已背離財政紀律,一旦這情況繼續,香港政府將很快變成敗家兒了。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