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細思慎想的畫家:張月薇

細思慎想的畫家:張月薇

有些藝術家擅長美和情感,總是不可言傳的神秘。有些藝術家卻擅於自省,思考緻密如織,創作的目標與過程理路分明。如張月薇(Vivien)。

本社編輯部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16-01-29
人物志

細思慎想的畫家:張月薇

細思慎想的畫家:張月薇

細思慎想的畫家:張月薇
 
張月薇

曾在北京、奈羅比(肯亞首都)、曼谷、倫敦就學,在校一直學習藝術,也習歷史、數學、經濟。2014年碩士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得到該校的 The Chadwell Award,闢出藝術工作室邀她駐留一年。並曾得過 Riverlight Award,受邀為住宅大堂繪製大型畫作。
 
 
有些藝術家擅長美和情感,總是不可言傳的神秘。有些藝術家卻擅於自省,思考緻密如織,創作的目標與過程理路分明。如張月薇(Vivien)。
 
撰文、攝影:何敏盈
 
「Vivien,你的畫很冷。」朋友說。Vivien 問記者覺得如何,記者說不見得你的作品情緒化。她說,很好。她覺得純粹的情感表達,價值不夠,「情緒起伏,干世界何事?(Why does the world need to go on your emotional ride?)」所以她創作不為抒發情感,乃為觀者能思考她呈現的概念(concept)。
 
藝術於她是認真的學習。碩士畢業後仍讀期刊,研究線上線下的資料,一面了解理論,一面用社交媒體,留心世界留心什麼。藝術也出於她本性一段鍾情,從小選擇科目總選藝術,「反叛期老是和媽媽吵架,不開心,我會躲到房間畫自畫像,然後就完全平靜下來。」她說自己耐性不多,只有畫畫,她最耐心。
 
藝術家生活比較自由,卻也全靠自己。畢業後全職畫畫,足足用了半年,才調整到自己的工作步調。好在迷惘時獲頒 Riverlight Award,受邀為一棟住宅大堂繪製六米油畫,可以專心從事,不必猜度未來。「規模這麼大的創作,我也曾問自己做不做得來。最後做到了,也更了解自己。」不過相比起私人展出的受託繪畫(commissioned works),她還是比較喜歡對外開放的展覽,因為看到的人更多。
 
如今在上環舉辦第一個個人展覽,作品都是近一年的畫作,大部分繪於近四個月,幾乎每幅畫都重複至少一種圖案(repetition)。她說重複是為了多走一步:用其他圖案中斷(interrupt)重複。
 
展覽詳情

畫廊:Galerie Huit,西營盤地鐵站步行五分鐘

地址:香港上環皇后大道西189號西浦189地下及一樓二號鋪

展期:2016年1月15日至2月25日

重複中斷的〈扇〉。Vivien 說用什麼圖案去開始重複很重要,但並非最重要,她表達的是理念。<br>(2015,油畫,布本)

 

中止你的期望

 
觀者看見重複,會期望圖案一直重複;中止重複,揭示這期望不一定符合現實。當代藝術一直着眼未來,而不僅停駐當刻。畫家挫折觀者的期望,是為了讓他們多看一眼,想深一點。為了做一塊重複圖案,有時需要一整天。「畫家也有體力勞動的一面。」她笑說。
 
Vivien 的重複,教人想起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探索過的詮釋問題。因看見重複而期望圖案繼續重複,可算是一種隱藏的偏見(hidden prejudice)。其實 “prejudice” 直至文藝復興之前,都不帶負面意義,僅指在慎思所有相關因素前的判斷。我們詮釋過去的藝術作品,總難避免先入為主,以自身的文字用法與文化修養,理解作品的用心。問題是,我們如何覺察既有之見,妨礙了我們理解作品?德國哲學家 Hans-Georg Gadamer 說:
 
I think we must say that generally we do so in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pulled up short by the text. Either it does not yield any meaning at all or its meaning is not compatible with what we had expected.
Truth and Method p. 270
 
期望受到挫折,我們就不得不停步思考,不得不正視自己已經先入為主。Vivien 在重複圖案中,出其不意加插其他圖案,我們正是因此被 pulled up short ,突然察覺自己的成見。重複中的中斷,也呈現了重複本身的張力。圖案是手繪的,即使重複的構圖看似完全一樣,新圖案的位置與繪畫時間,必然異於原圖:重複不可能完整。中斷令圖案間的區別更為明顯。
 
重複,也會令圖案成冗(redundant),讓 Vivien 有空間設計新圖案,思考新理念,繪就新作品。有時一幅作品,不足以完整表達一個理念,可是電子世代,新知容易吸收,容易傳播,人們發掘藝術家的耐性大不如前,藝術家只好不斷創作新作品,難以專注一個題目。「但藝術不是這樣的,藝術家不會時時刻刻都有驚人的主意。」
 
全職藝術家必須找到可以持久的工作方式。Vivien 覺得比較合理的做法,是長期用心於同一個對象(object)。她以《衝浪》命名的作品,如今有三幅,花時間鑽研伊朗人與巴基斯坦人如何編織地毯:「我既然選擇這個圖案,便應去了解它。」地毯圖案都有名字,源於部落或民族的稱謂,地毯本身則以村莊或市鎮命名。「我覺得很有意思。我住過許多地方,也傾向以地方(location)定義自己,不是民族。」

Surf: String Theory 衝浪:弦理論<br> 我們期望地毯放在地上,她卻懸掛起來讓人觀看。畫中散落的圖案,就如將地毯釘於牆上。這些圖案源自巴塞隆拿一個中斷了的建築。建築拆解後一度扔在教堂地下室,後來安置於博物館。<br> (2015,油畫,丙烯,墨水,布本)

Deeper Bite 深咬一口<br>像蛋,像桃,像栗子。觀者覺得這像什麼,並不困擾 Vivien。畫的並不是實體。  <br>(2015,混合媒界,布本)

 

開始創作時

 
問她如何開始畫一幅畫,她會答道看到什麼,然後決定(decide)創作,選擇(pick)繪製哪個圖案。很少聽到她用被動語意,說何種靈感啟發(inspire)她。自小跟隨父母,住過北京、奈羅比、曼谷、倫敦,領略過各種視覺和文化衝擊。「在肯亞時,母親駕車,我在車上會看到外面的野生動物。雖然是我在看動物,但其實我很被動。」小時候在國際學校遇見的美國小孩,都衣著隨意言行活潑,教這個規行矩步的中國小女孩為之驚奇。
 
不過她說,這些是影響而不是靈感,靈感始終來自日常所見。〈深咬一口〉的圖案,她仿照 Whatsapp 的栗子 emoji 創作。「但沒有人認得出來,很有趣,我喜歡這種模棱兩可(ambiguity),大家能夠多想一點。」《衝浪》(Surf)系列,則將家中有過的異國傢俬化為圖案。如今遊歷豐富的人多了,她覺得可以透過異國的圖案,與觀者對話。(見上圖第二幅)
 
Audience(觀者)從未在她的創作中缺席。她不介意大家感性觀畫,但這不是她最想做到的。想做什麼,她說仍在思考。記者提到 Viktor Shklovsky(俄國作家,1893—1984)說,藝術是為了讓我們重新感覺以為早已熟知之事,比如一塊普通的石頭,藝術家能夠 make the stone stony again。如今 Vivien 設計 trompe l’oeil (視覺陷阱),亦是要人多看一眼,挑戰習以為常的假設。比如〈萬花筒〉(下圖),驟眼看去是鋁片和紙,其實是 Vivien 在畫布上,刻意讓油彩呈現不同的質感,油彩仍是油彩。視覺未必是真相。
 
不過,誤認〈萬花筒〉的顏料為紙,只是種表面的假設,她還想挑戰更深層的假設。「了解事物蘊藏的故事,問從來無人問的問題。」例如英國人本來許多家中有地毯,大家卻理所當然不會過問地毯的來歷。這也是種深層的既有之見。

Collidoscope 萬花筒<br>(2015,油畫,丙烯,墨水,噴彩,布本)

 

創作中

 
有些圖案參照實物繪成,其實 Vivien 一直以概念創作。「抽象並不是說看起來抽象,而是指抽象思考。」累積與組合元素,看它們能夠翻出何種新意。這些元素可能互不相干,她希望觀者可以自由聯想(freely associate)。
 
她每畫一層油彩,都有意義與抉擇(meaning and decision)。開始畫時,只有模糊的框架,最終顏色、形狀如何,是創作過程中一系列決定。正成形的作品,也能夠輔助她發展概念。「如果你想創造一些比你自己更大的東西,你必須思考為什麼——為什麼要用這圖案?為什麼那圖案不可少?」受過正式藝術訓練的當代畫家,會探索自己真正的創作意圖,然後謹慎精準地表達。畫中的元素都不會毫無作用。
 

畫好了

 
畫作繪成,即創作過程或實驗完成,她也就不特別留戀。畫作得人買去,永不相見,亦不傷心。她時而希望退後,讓觀者與畫作單獨交流,而如今世界總把藝術家推向台前。辦展覽,她覺得畫家應該缺席,讓觀者自己領略畫作,卻又明白親自闡釋創作理念,觀者可以少一點疑惑。社交媒體自拍上載、自我宣傳,她不舒服,但 Facebook 和 Instragram 又確實能讓作品在場(present)。
 
有人告訴她,今人看藝術作品,平均只看六秒;策展者說,她的作品要花時間欣賞。記者說,要引人駐足,除了模糊,還可以是美。她說,與其說美,不如說品味(taste)。作品何時完成、完成時有多完美,取決於她的品味。有朋友說,她的作品若有弱點,可能就在於此。仔細看〈岡果果〉,重覆排列中缺了一行。「當然我也想繪出美麗的作品,但不僅此而已。」如果她沒有讀過藝術學校,作品或者會更漂亮,卻會少些批判(pretty,but less critical)。覺醒與思考,從來都是不歸路。「如今我的畫仍有許多裝飾,我希望未來可以更簡潔,批判更深。」
 

Gom-bonbon 岡果果<br>這幅作品比較簡潔直接。最實在(concrete)的圖案在後,模糊的圖案在前,違反現實中距離的視覺。Vivien 說它乘飛機來香港時,顏料還未乾透。相比之下,較早的〈萬花筒〉構圖密集,訊息較多。 <br>(2015,油畫,丙烯,布本)

Double Bloom 雙重綻放<br>驟眼看這幅 Double Bloom,你覺得是臀部還是什麼?模陵兩可,教人多看。 <br>(2015,油畫,丙烯,布本)

 
           [there] hidden a positive possibility of the most primordial kind of knowing, and we genuinely grasp this possibility only when we have understood that our first, last, and constant task in interpreting is never to allow our fore-having, fore-sight, and fore-conception to be presented to us by fancies and popular conceptions, but rather to make the scientific theme secure by working out these fore-structures in terms of the things themselves.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p. 153
 

延伸閱讀

人物志:從華爾街出走的大提琴家:李垂誼

人物志

張月薇網頁

展覽專頁

 
(封面圖片:灼見名家傳媒;作品圖片:Galerie Huit)

 

更多精采文章

  • 治怪症——76歲陳老先生驗證治怪症——76歲陳老先生驗證
  • 高明:新時代下的香港金融樞紐地位高明:新時代下的香港金融樞紐地位
  • 黨委治校與一流大學黨委治校與一流大學
  • 70年前的「永遠難忘」演出70年前的「永遠難忘」演出
  • 你今年整左STEM room未?你今年整左STEM room未?


本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編輯精選

勝出隊伍與評判團合照。
灼見報道

恒生x惠理學界精英ESG挑戰 三校聯隊勇奪2023冠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8
馬英九在祭堂耳房題寫「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8個字。(電視直播截圖)
灼見報道

馬英九籲兩岸共同努力 振興中華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8
威尼斯電影節將於8月30日至9月9日舉行,屆時梁朝偉將在電影節閉幕式上領取金獅獎。(梁朝偉Instagram圖片)
灼見報道

梁朝偉獲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楊潤雄祝賀稱實至名歸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8
馬英九(左)與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中)等人握手。(電視直播截圖)
灼見報道

馬英九首訪大陸抵滬 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接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7
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 (右) 在北京與洪都拉斯外長雷納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洪都拉斯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中央電視台新聞截圖 )
灼見報道

洪都拉斯與北京建交 宣布與台灣斷交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6

影片

  • 曾鈺成:赤字預算違反《基本法》?制定《財政預算案》有什麼原則?
  • 顧小培博士:為什麼你會胃氣漲?哪些東西潛伏在胃裏不怕胃酸?
  • 尹淑芬校長x梁恩能主任x紀煒昌老師:新時代學校管理層將面對什麼挑戰? 新力軍有什麼新教學觀點?
  • 溢達掌舵人楊敏德:賣衫就真是賣衫?教你如何將綠色概念融入產品
  • 嚴浩:西醫西藥為何不能根治長新冠?推薦一種新生活方式保障健康
  • 盧永雄x張少威:中美實力差距有多大?美國會以俄烏戰爭做把柄對付中國?
  • 曾鈺成:人民幣有沒有可能取代港幣?香港需要跟隨內地文教政策嗎?《基本法》如何保障香港原有制度?
  • 顧小培:吃煎炸物為何會流鼻血、喉嚨痛?什麼健康食品可以清熱氣?
  • 陳鳳翔:矽谷銀行被接管 會否引發骨牌效應?白宮如何收拾殘局恢復市場信心?
  • 鄭家寶校長x 游偉樂老師x 翁港成校長:失明教師在教學上遇到什麼挑戰? 怎樣為學校及學生帶來正能量?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應對新冠大流行的實踐與挑戰應對新冠大流行的實踐與挑戰 袁國勇
  • 張翔:無論為自身還是中國,成為國際城市是香港成功的唯一秘訣張翔:無論為自身還是中國,成為國際城市是香港成功的唯一秘訣 編輯精選
  • 促進香港高雅文化發展 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促進香港高雅文化發展 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 本社編輯部
  • 《生死相醫》──救死扶傷急症科 醫生現身講故事《生死相醫》──救死扶傷急症科 醫生現身講故事 本社編輯部
  • 美國的蘇彝士時刻隨時來臨美國的蘇彝士時刻隨時來臨 張建雄
  • 香港人用世界的音樂語言弘揚中國文化──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香港人用世界的音樂語言弘揚中國文化──專訪國際知名指揮家及作曲家麥家樂 本社編輯部
  • 談談「米飯」的誤會談談「米飯」的誤會 黃氏
  • 「華人之光」,有何不妥?──也談黃秋生「怪異」評論背後之玄機「華人之光」,有何不妥?──也談黃秋生「怪異」評論背後之玄機 施林海
  • 本年最強日劇《重啟人生》的時空穿梭新高度本年最強日劇《重啟人生》的時空穿梭新高度 林綸詩
  • 全球南方的意見已浮見亦必須重現全球南方的意見已浮見亦必須重現 張建雄
  • 銀行風暴的真正原因銀行風暴的真正原因 雷鼎鳴
  • 中國要和美國打上一仗嗎?習近平已說明中國的態度?中國要和美國打上一仗嗎?習近平已說明中國的態度? 霍詠強
  • 疫情後提問技巧的復修疫情後提問技巧的復修 李美嫦
  • 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末戀.無愛合約》觀後記多少事,盡付笑談中──《末戀.無愛合約》觀後記 張灼祥
  • 中學校長推行舞台劇好處多中學校長推行舞台劇好處多 楊興安
  • 張愛玲100頁真跡手稿張愛玲100頁真跡手稿 鄭明仁
  • 認真負責,就是好人才?認真負責,就是好人才? 編輯精選
  • 德銀CDS:信貸風潮未止德銀CDS:信貸風潮未止 陳鳳翔
  • 人生低谷期有什麼意義?人生低谷期有什麼意義? 潘樂德
  • 究竟銀行衰邊科究竟銀行衰邊科 胡孟青

推薦作家

  • 趙靈敏
  • 曾國平
  • 胡孟青
  • 鄧兆鴻
  • 彭智華
  • 李美嫦
  • 何漢權
  • 孫明揚
  • 徐家健
  • 黃錦輝
  • 陳章華
  • 常霖法師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