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健康 生活 紅棗的食療與細胞修復功效

紅棗的食療與細胞修復功效

棗是我國常用的五果之一。不僅味道甘美,而且是健脾之果,又因其鮮豔的紅色而被視為吉祥物。在我國的傳統婚禮上,人們以棗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心願,希望「棗」生貴子。中國人以棗果腹、治病、強身、改善生活,甚至發展經濟,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棗,經過長年累月的時間洗滌,棗已經涉及到人們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逐漸釀造了棗文化的誕生。

詹華強 作者: 詹華強
2014-10-04
閒談中藥

紅棗的食療與細胞修復功效

紅棗的食療與細胞修復功效

紅棗的食療與細胞修復功效
編按:本文另一作者林庭瑋為香港科技大學中藥研發中心研究員
 
相傳中秋時節,黃帝帶領大臣、衛士到野外狩獵。來到一個山谷,只見半山腰上有幾棵大樹,樹上結有拇指大的果實。士兵們吃後連聲說好,但不知其名,就請黃帝賜名。黃帝說:「此果解了我們飢勞之困,一路找來不易,就叫它『找』吧!」倉頡造字時根據該樹有刺的特點,用刺的偏旁疊起來,變成「棗」字。
 

棗文化源遠流長

 
棗是我國常用的五果之一。不僅味道甘美,而且是健脾之果,又因其鮮豔的紅色而被視為吉祥物。在我國的傳統婚禮上,人們以棗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心願,希望「棗」生貴子。中國人以棗果腹、治病、強身、改善生活,甚至發展經濟,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棗,經過長年累月的時間洗滌,棗已經涉及到人們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逐漸釀造了棗文化的誕生。
 
棗文化包括了棗的歷史和現狀。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先人們的生活與棗息息相關。他們種棗、管棗、用棗、研究棗、吃棗、寫棗、誦棗、唱棗、畫棗,形成了極其豐厚的棗文化。棗樹科學,即棗的自然科學知識、中醫學著作、文學作品、史書史料以至民間傳說,是先人們透過長期的生產實踐以及科學實驗中獲得並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瑰寶。
 

棗樹的栽種

 
中國是棗的發源地,根據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炭化的棗核推斷,棗的栽培歷史有8000年之久,而文字記載的棗栽培歷史為3000多年。而在山東臨胊發現的棗葉化石證明,我國至少在1200萬年前就有酸棗,因此由此看來酸棗、棗原產於我國。一般現代研究認為棗是從野生酸棗馴化而來,因為二者形態相近,都能長成喬木、果形相似,甚至連萌芽、現蕾、開花、落葉時間基本相同。古人選取少數優良品系來栽培並施以保護和管理。經過人類幾千年的培育和選擇,逐漸形成了現今營養豐富、香甜味美、種類繁多的紅棗植物群,因此有「金棗銀棗都離不開酸棗」之說。
 
古文獻中對棗的培育方法最早載於《廣志》、《齊民要術》、《廣群芳譜》。方法為「常選好味者留栽之」。周朝的《爾雅》記載了11個棗品種;後魏《齊民要術》達45個;元朝的《打棗譜》有73個,到了清朝《廣群芳譜》和《植物名實圖考》更發展到87個,到了後來經曲澤洲教授考證1742年以前古籍所載的累計109個。到了近代更是一日千里,隨着科技發展的進步,我國有計劃、組織地進行地方棗樹品種的選育工作,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金絲小棗正是當中的卓越成果。
 
元代柳貫所著的《打棗譜》描繪宋人打棗的情景。

 

棗的文獻歷史記載

 
我國最早的棗樹記載是出自《詩經・豳風篇》:「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豳是周王朝開國的地方,即今陝西省的彬縣,《彬縣志》中曾指出當地的產棗區在周朝稱作「棗林川」、「棗林坪」。《爾雅》中有「洗,大棗,今河東猗氏出大棗子如雞卵」的記載。河東猗氏指的是山西省臨猗縣,說明陝西、山西是我國棗樹栽培較早的地方。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棗的栽培地域以及規模有很大的進展,公元前1543年《韓非子》中記載「子產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桃棗蔭於街者,莫有援也……」,表明當時新鄭(即今河南省中部)棗已廣為栽培。《戰國策》記述:「蘇秦說燕文侯曰:『北有棗、栗之利……棗栗之實,足食於民』」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棗已成為重要的糧食。
 
漢代以後,棗的栽種規模持續擴大,向四方八面擴展。漢朝人常以棗作祭祀和饋贈之用。到了三國時期《三國・魏土》載有「冀州戶口最大,又有桑棗之饒,國家徵求之府」,棗已經變成國家很重要的經濟產業,甚至是國家賦稅的來源,棗樹的栽種不僅限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慢慢擴展到長江流域。到目前為止,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為棗樹栽種的重點區域,而棗的品種已累計有700餘種,其中以山東、河北的金絲小棗、無核棗、河南新鄭大棗、靈寶的圓棗、山西保德的晉棗最負盛名,為「棗王之王」。
 
金絲小棗,分布於山東、河北交界處,主要在山東的樂陵、無棣,慶雲、陽信、沾化、壽光和河北的滄縣、獻縣、泊頭、鹽山、青縣等地。果實小,可曬至半乾,由於製成果汁後可拉出長長的金絲,故名金絲小棗。

 

金絲小棗「棗王之王」。

 

藥食同源

 
相傳秦始皇外出游獵,在回京途中,在一棵棗樹下休息,這時御醫端上一碗「人參鹿茸大補湯」,秦始皇喝了一小口,感覺又苦又澀,不由心中火氣上竄,舉起藥碗就要向御醫頭上潑去。這時,一陣秋風吹過,從樹上掉下了一顆大棗,正好掉在藥碗中。秦始皇見狀一愣,心想棗自天降,認為此乃天意,於是轉怒為喜,開始用藥。這時,他明顯感覺藥湯的味道大變,喝完藥後,覺得一股暖流在胸中湧動,大有開始返老還童之感。於是御醫就記在心裏,自此每用補藥必定加棗,這就是大棗作為「藥引」的由來。
 
棗味甘、性溫,入脾、胃二經。為滋補強壯藥食。故歷代曾有「棗栗」、「棗栗飴蜜以甘之」的食品,並有上獻棗於漢武帝和「仙人食棗」的神妙傳說。宋代醫學家馬志關於大棗「久服令人肥健」的經驗,經近代的科學分析,大棗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白素、維生素 B、C、P 以及磷、鈣、鐵等微量元素,均為生活所需。另外含糖量、維生素 C 也較其他水果高至少10倍,因此也有「活維生素」的美譽,而當中金絲小棗的總糖類最高,可見「日吃三棗,肥健不老」。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棗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平胃、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因此列為「上品」。漢代醫聖張仲景對棗更是情有獨鍾,在《金匱要略》一書中262條方中,以大棗、棗膏、酸棗仁入藥多達40條 ,而大棗用量更可高達百枚。《傷寒論》中113方, 65條用上了大棗。唐代藥王孫思邈能活到百歲,除了因為他對養生延壽有特殊理論方法外,據說他經常吃大棗。臨床用大棗治病,案內更是比比皆是。例如甘麥大棗湯對治療失眠、抑鬱的患者有顯著的功效。在《杏軒醫案續錄》一名身體瘦弱、食慾不振的中年男子,每日食大棗數十枚,當點心吃,一年後,身體較以前壯健。由此可見,大棗是藥食同源,既可果腹,又是治病的良藥。
 

棗的近代醫學探究

 
補氣血:結果顯示,大棗有助身體製造促紅細胞生成素以生成紅血細胞,在3毫克/毫升濃度下,效果可達致兩倍。
 
抗氧化及神經保護作用:抗氧化是指減少高活性的自由基分子傷害體內細胞,並逐漸破壞組織和器官的功能,進而導致細胞老化。抗氧化物有助保護細胞成分例如脫氧核糖核酸、蛋白質和脂質,幫助細胞修復,細胞再生等,防止衰老。實驗結果顯示,大棗在3毫克/毫升濃度下,細胞保護作用可達致50個百分比。每當受到自由基分子的攻擊時,抗氧化反應元件訊號通路會被激活,調控製造抗氧化解毒酶的基因以增加細胞對氧化應激的抗性,達到清除自由基的目的。實驗結果顯示,大棗均可激活抗氧化反應元件訊號通路,在3毫克/毫升濃度下,可提高達150個百分比。
 
科技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雖然為近代棗樹的文獻歷史發掘,以至醫學功效上的考證帶來很多突破,但對於棗種之間的演化、親緣關係、棗樹的保育、選育工作等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期望不久的將來科學界會有更深入的探究,好讓棗能為全人類的糧食危機解困。
 
圖片:作者提供
 

更多精采文章

  • 生涯規劃:學習經歷多樣性生涯規劃:學習經歷多樣性
  • 鹽田梓,香港的後花園鹽田梓,香港的後花園
  • 民進黨等同台獨?民進黨等同台獨?
  • 譚耀宗:香港獨立非出路 後《國安法》時代須重新出發 《灼見政治》譚耀宗:香港獨立非出路 後《國安法》時代須重新出發 《灼見政治》
  • 龍友爸爸龍友爸爸


詹華強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一級榮譽學士及碩士。劍橋大學神經分子生物學博士。曾在劍橋大學及史丹福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1992年開始在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任教,現為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同時擔任科大中藥研發中心主任。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中藥材的基因特徵及化學性質,在國際和國內著名雜誌發表290餘篇學術論文。目前致力於中藥材地道性的研究和中藥複方的機理研究。就中藥材標準化,為不同國際及國內機構擔任顧問與委員,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藥合作中心顧問、香港中藥專家委員會委員、香港中藥標準科學委員會專家。
View all posts

編輯精選

王文興(1939-2023)不僅以「慢寫」著稱,還提倡「精讀」。(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小說《家變》奠定文學地位 作家王文興84歲逝世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3
張翔周一深夜發表聲明,指留意到近日有造謠者一而再將校內的機密資料外洩,並蓄意扭曲事實。(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報道

張翔就有關指控發聲明 指涉及嚴重誹謗 要求校委會押後會議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3
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右) 與新聞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討論「極端天氣的應對及啟示」。(香港新聞博覽館圖片)
灼見報道

梁榮武現身香港新聞博覽館 談極端天氣啟示及應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1
李家超在國慶酒會致辭,讚揚香港人「有橋」、「食腦」,識得靈活走位,多次轉危為機。(李家超社交平台圖片)
灼見報道

李家超:《施政報告》歸納市民意見 拚經濟做實事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1
從台灣巡防艇角度看涉事漁船,雙方距離接近。(YouTube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台扣押大陸漁船17人 指撞傷巡防艇擬索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30

影片

  • 雷鼎鳴:重返美國千里考察各州 看到怎樣衰敗的社會現狀?當權者為何不重視民生福祉 卻到處挑起戰爭?
  • 雷鼎鳴:白宮處處針對中國制度自欺欺人?形式主義民主制度令美國走向衰敗?
  • 陳文鴻教授:如何識破美國表面和解的對華陰謀?貿易、投資有什麼長期打擊中國的戰略?
  • 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
  • 黃錦輝教授:共和黨為何反對美國陷入俄烏戰爭太深?中國逐漸偏離歐美 不依靠西方經濟?
  • 陳鳳翔:美國向中國提出「四不一無意」是真情還是假意?為什麼中俄愈走愈近,中美愈走愈遠?
  • 陳文鴻教授: 中俄朝等陣營如何反抗西方霸權?印度怎樣與美國聯手東拒中國?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張五常教授:對迷茫的年輕人有什麼忠告?學好中文為何一定要背誦經典詩文?有哪些推薦?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賞月賞月 常霖法師
  • 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 施永青
  • 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 常霖法師
  • 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 本社編輯部
  • 雄奇奪目三星堆──訪考古學黃家豪博士雄奇奪目三星堆──訪考古學黃家豪博士 編輯精選
  • 美國金融家的忠告值得反思美國金融家的忠告值得反思 張建雄
  • 許家印出事前 傳前妻已獲巨額分紅離港 恒大債務重組或添變數許家印出事前 傳前妻已獲巨額分紅離港 恒大債務重組或添變數 本社編輯部
  • 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 本社編輯部
  • 教大開學日升旗禮 是大學生第一門課教大開學日升旗禮 是大學生第一門課 梁振威
  • 香港政府的反擊香港政府的反擊 湯文亮
  • 林毅夫教授: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 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林毅夫教授: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 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本社編輯部
  • 我們在期許些什麼?我們在期許些什麼? 潘銘基
  • 跑江湖的三把刀跑江湖的三把刀 李志強
  • 張翔就有關指控發聲明 指涉及嚴重誹謗 要求校委會押後會議張翔就有關指控發聲明 指涉及嚴重誹謗 要求校委會押後會議 本社編輯部
  • 三場告別:念念不忘、世俗眼光和無知偏見三場告別:念念不忘、世俗眼光和無知偏見 張灼祥
  • 兩次馬爾他會晤的笑話兩次馬爾他會晤的笑話 張建雄
  • 「債務陷阱」?美國才是製造者 國際應凝聚共識盡快化解「債務陷阱」?美國才是製造者 國際應凝聚共識盡快化解 編輯精選
  • 大阪中之島「童書森林」──為孩子創造與書相遇的契機大阪中之島「童書森林」──為孩子創造與書相遇的契機 馮珍今
  • 陳茂波:現時樓市與引入「辣招」時不同 政府密切注視陳茂波:現時樓市與引入「辣招」時不同 政府密切注視 本社編輯部
  • 災禍集中之啟示災禍集中之啟示 蔣匡文

推薦作家

  • 陳鳳翔
  • 陳文鴻
  • 周光蓁
  • 譚新強
  • 艾雲豪
  • 劉銳紹
  • 李志強
  • 張建雄
  • 盧兆興
  • 陳文鴻
  • 翁美茵
  • 常霖法師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