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要執意創新,有些地方要保留傳統,更好的是如何在傳統裏加入新穎的元素。近年來中文大學都在下學期裏安排了一個星期的閱讀周,讓師生在繁忙的教研任務以外留有一個喘息的空間。唯一疑惑的是,何以下學期需要閱讀,而上學期則不用呢?反正有假期我們便已心懷感恩,我也趁着這次假期,為大學通識教育部服務,帶遊學團到山東濟南與曲阜,深入體驗源遠流長的齊魯孔孟文化。尤其要感謝的,乃是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悉心安排與協助。
航班上的儒雅之風
不一定要踏足山東,只要登上航班,已見其於傳統文化的重視。山東航空在往濟南航班的每一格舷窗,都有一句《論語》,我沒有走遍全機,但舉目所及,乃是「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4.24)、「以約失之者,鮮矣」(4.2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6.18)等三章節。每章《論語》,皆配備了白話翻譯,以及英譯。白話譯文所主誰家,未有明言,而英譯則說明出自辜鴻銘。《論語》影響國人深遠,自是毋庸置疑,而《論語》之有外文譯本,其來有自,例如理雅各(James Legge,1861)、阿瑟韋利(Arthur Waley, 1938)、劉殿爵(1979)、西蒙利斯(Simon Leys,1997)皆是著名譯本。何以選用辜氏譯本,其勝處之在哪裏,自不可能在航班上求得答案。
航班上還有一套很有創意的動畫,充分將孔子及其弟子與今日生活拉得無比接近。什麼東西不能作為隨身物品帶上飛機,要時刻繫上安全帶等,我們在乘坐飛機時候都會注意到。在前赴濟南的航班裏,這些深悶的資訊都由孔子及其弟子在動畫裏呈現和演繹。由孔子及其弟子這隊男團傾力演出航班的注意事項,也使我們感受到孔子之於山東齊魯文化的重要性。
三孔精華遊
三孔所指的是孔廟、孔府、孔林。孔廟是奉祀孔子的廟宇,全國有許多的孔廟,世界各地亦然。合而言之,全球孔廟多於2000座。過去,我到過台北孔廟、台南孔廟、日本長崎孔子廟、首爾文廟等,最教人嚮往的,必然是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子是魯國人,魯之所在,即在今之曲阜。我去過曲阜孔廟幾次,很喜歡這個地方,這次帶學生前來,又可以重溫內裏的點滴。
曲阜的好處是三孔的距離都不遠。我們的住處,就在孔廟與孔府的旁邊。徒步可達的景點,十分方便。孔廟是孔子文化的反映,也是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裏的體現。歷代帝王都特別喜歡到孔廟祭孔,可能出於對孔子的尊敬,但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彰顯一己的皇權天授。古代權貴熱衷於立石紀功,與其說歌頌孔子,倒不如說是在歌頌那個正在歌頌孔子的人。此等石碑,有一塊特別顯得光輝耀眼。那是一塊塗上簡化字「留」字的石碑,當然,這些碑刻不只一塊,在山東曲阜的許多傳統建築皆可得見。
只是一個字,每每滿載無盡的意涵;「畄」字在此便有如上的功能。「畄」是「留」的簡化字,但嚴格來說,這個「畄」字乃是二簡字。什麼是二簡字呢?那便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下的一個字。二簡字在1960年起開始徵集,1966年至1971年暫定相關工作,到了1972年才重新開始草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至1977年獲通過,最後在1986年被廢除。另一方面,大部分二簡字都有其淵源,並非草率的創新。如「畄」字,本身即為久已流行,宋元時期的簡體字。因為這個「畄」字,這些碑刻免卻了遭受推倒砸破的厄運。如此毫不配合的突兀塗污就一直存在,似乎正在時刻提醒我們這一場不當忘記、不可磨滅的文化浩劫。
孔林就是孔子及其家族後人的墓葬群,黃昏之時到來,古木參天,寒風陣陣,最是肅剎。這次我們因時間所限,只走了最傳統的路線,那便是參觀孔子、孔鯉、孔伋的墳墓。孔鯉字伯魚,是孔子唯一的兒子,先孔子逝。孔伋字子思,是伯魚的兒子,孔子的孫子,有說是《中庸》的作者。漢代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裏有着簡單的記載:「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於宋。子思作《中庸》。」最引人注目的,是孔子、孔鯉、孔伋的墓碑。他們三位的墓碑都有兩塊,一塊小的在後,一塊大的在前。皆用篆書;小的是元代所立,大的是明代(明正統八年)所樹,這樣一大一小的兩塊墓碑,彰顯了後朝意欲凌駕前朝的思想,如此立碑,直截了當,表明了「我的比你的更厲害」的想法。元碑寫上的是「宣聖墓」三字,明碑所寫的則是「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八字。
孔鯉的墓碑同樣有兩塊,前面的大碑寫上「泗水侯墓」四字,後面的小碑則為「弍世祖墓」。「弍」即二,視孔子為始祖,他的兒子便是二世祖了。在今日的詞匯意涵裏,二世祖通指那些有不少家產,只會花錢享樂的人。大多數情況下,二世祖專指上一代有權有勢有錢,下一代只管吃喝玩樂的富家子弟。伯魚是孔子唯一的兒子,在《論語》裏也有他的記載,承傳儒道,哪有二世祖的行為呢?顯而易見,這裏的「弍世祖」乃是對伯魚的尊稱,詞匯意涵變化,莫大於是!
說好孔子故事
孔子死後,如何說好孔子故事,是孔學能否傳承下去的關鍵。如果春秋晚期戰國時代已有「孔學推廣委員會」的話,子貢與孟子肯定是大熱當選的當然委員。在孔林裏,我們看到了「子貢手植楷」。這棵楷樹在明代已經枯萎,今只餘下殘存的樹樁。另外,在孔子墓旁,還有「子貢廬墓處」。孔子學生眾多,但在他去世之時,重要弟子如顏淵、子路等已先夫子而逝。因此,位居孔門十哲之列的子貢,便是孔子死後孔門最重要的弟子。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死後有這樣的一段話:「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贛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廬是古人為守喪而築構在墓旁的小屋。弟子們為孔子守喪三年,而子貢則守喪六年,師徒情深,在在可見。在《論語》裏,我們可見子貢以為老師「將聖」(9.6),指出孔子乃是上天意欲打造的聖人。有一個名為叔孫武叔的人,在朝廷中對官員們表示子貢比起老師孔子更強。子服景伯聽了以後,轉告子貢。子貢以房屋的圍牆作為比喻:自家的圍牆只有肩膀那麽高,誰都可以探望到房屋的美好;孔子的圍牆卻有幾丈高,找不到大門走進去,就看不到宗廟的雄偉,房舍的多種多樣。能夠找到大門的人並不多,叔孫武叔所言,也就是緣此而發(19.23)。子貢以老師為聖人,阻止別人詆毀老師,尊師護師之心,昭然若揭。
「推廣孔學委員會」的當然委員還有孟子。我們參觀孔廟,那些牌扁、地名,每多出於《孟子》,如金聲玉振坊、聖時門、大成殿皆然。在《孟子.萬章下》有以下一文:「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10.1節錄)孟子指出,孔子是聖人之中識時務的人;孔子,可以稱之為「集大成」者,譬如奏樂,當先敲鎛鐘,最後用特礊收束,即有始而有終也。短短一句,孟子讚許孔子之情,已可見矣。孔廟裏的「金聲玉振坊」、「聖時門」、「大成殿」便分別出自此句《孟子》之文。孟子嘗言「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3.2節錄),以及「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同上)。或仕或止,或久或速,孔子是孟子的榜樣,孟子的偶像是孔子。
後人沒有辜負孟子對孔子的鍾愛,東漢趙岐便說《論語》與《孟子》的關係,乃是「孟子之書則而象之」,意謂二書十分相似。敬拜孔子之時,兩旁有四配,可得配享之尊。四配是復聖顏回、亞聖孟軻,述聖子思,宗聖曾參;此中顏回與曾參是孔子學生,子思是孔子之孫,只有孟子並非同時代人,因而無緣親炙孔門聖教。可是,就弘揚孔學而言,孟子不遺餘力,功莫大焉。
通識教育教曉了我們批判思維,但一切的批判乃建基於多看多聽多讀。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從香港來到山東,讓我們看到了綿延2000多年的孔孟文化在21世紀的真切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