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粵音的變與不變

粵音的變與不變

你說糾字讀九,粵人聽來,懷疑你黃錫凌不是廣府人,不識廣府話。你把糾字讀成九,粵人聽來,就只能當你客家人,因為客家人才這麼讀,粵人是不會這麼讀的。在粵語中,「九」「狗」同音,「九正」音同「狗正」,真是開玩笑!

國學新視野 作者: 國學新視野
2016-07-10
中華藝文

粵音的變與不變

粵音的變與不變

粵音的變與不變
撰文:容若。本名劉晟,長居香港,連續擔任報館編輯30年,先後在多家香港報刊闢有長期專欄,有文史著作十餘種,先後在電台連續多年主持節目。 
 
近日香港頗有人高調「反歧視」,主要是反地域歧視。殊不知,自港英管治時期通過官方電台發起,由特區政府教育當局繼承之所謂「正音」,就有濃厚的地域歧視色彩,例如,把某些地方的語音譏為「懶音」,又把另一些地方的語音斥為「黐脷根」,到今天,依然故我。本文就從聲律語言領域上的歧視探本尋源,以說明認識粵語音變的重要。
 
40多年前,我參加大夥前往廣東增城觀光,聽當地人講農業生產情況, 同行者有以當地鄉音異於廣州城音(標準粵語)為嫌,例如「中」讀成「征」, 「東」讀成「丁」……我給他們解釋:廣州四周圍的南(海)番(禺)東(莞) 順(德),也各有差異,何況離廣州更遠的增城?
 
的確,南海人,讀鄱字,不讀平聲的婆,而讀去聲的播;讀兮字,不讀平聲的奚,而讀去聲的曳;番禺人把香字讀成康,把兩字讀成朗,都是韻母不變聲母變;東莞人口中「開會」、「過海」二詞讀法相近,外人難分清楚,也是韻母不變聲母變;順德人把頭字讀成豆,老頭讀成老豆。還有,花縣人花字讀成娃,花仔讀成娃仔;中山人桂、貴都讀成計,富貴讀成富計,桂花讀成計花;新會人甄讀成展,老讀成囉,他叫一聲「老甄」,你聽出「囉展」來,不難誤會對方呼喚的,是古時「坐懷不亂」的柳下惠(展禽)的後裔。
 
其實,去得地方多,聽慣上述這些地方居民的鄉音,縱不能習以為常,也不致大驚小怪。除非長期生活於城市之中,生活方式大異於鄉村,帶有某種優越感,不知不覺產生了地域歧視觀念而已。
 
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近在咫尺,可能就聽到「懶音」或「黐脷根」之聲 常在耳邊縈迴。

 

懶音定義廣:稍有偏頗 鄉音變黐脷根

 
我童年生活於廣州西關,第一次聽到所謂「懶音」,就在廣州河南,隔了一條海珠橋,就好像「十里不同音」。
 
當時,廣州有兩種地道水果:大塘番石榴(又名胭脂紅)與嶺南木瓜。大塘鄉在河南區不遠,附近是嶺南大學校址。所謂嶺南木瓜,就是在嶺南大學校園中培植出來的上等品種木瓜。童年的我,隨着大人(長輩)前往。在大塘鄉吃完番石榴,到嶺南大學校園吃「樹上熟」木瓜。此行有一種意外收穫,就是從嶺南大學教職員口中,初聞「懶音」這個名詞。 
 
聽到他們口中所謂「懶音」,想起在附近大塘吃番石榴時全叔的一家人。 這一家人和他們的親戚、鄰居說的雖是我們在廣州城中說的話,但微有差異,如恆讀成痕,杏讀成恨,肯讀成很,生讀成新,擤讀成呻;此外,吳、伍、誤也讀歪多少(N  母變  M 母);銀、韌、兀讀法也跟我們不同(去聲母)。當時我問長輩:「全叔一家都很勤勞,他的親友、鄰里也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怎樣說他們懶呢?」長輩當時無法給我解釋,我當然不能問全叔。
 
我慢慢長大,接觸到說廣州話的人愈來愈多,包括來香港後接觸到的,從他們口中聽到的「懶音」愈來愈多,而我對語言聲韻也頗有涉獵,知道這類讀音, 屬於去聲母或變聲母。如哀、藹、愛、危、蟻、魏、矮、翳、鴉、啞、亞、牙、瓦、迓,都屬去聲母,稱為零聲母(分別是去 N 母還是去 M 母)。至於吳、 伍二音變讀,屬於 N 母變 M 母;恆變讀痕,幸變讀恨,生變讀新,擤變讀呻之類,則屬變韻母。
 
所謂「懶音」,被人劃得範圍越來越廣,連香讀成康,兩讀成朗,上、尚、 常、牀等音變讀,都算在內。
 
全叔一家及其左鄰右里,所住廣州郊區,原屬番禺縣。我到過番禺的重鎮市橋、新造,其鄉音無一而非「懶音」;又到過番禺、順德、東莞交匯的「萬頃沙」,當地的鄉音正是「懶音」。來了香港後,我常到銅鑼灣避風塘(今維多利亞公園)吃艇仔粥,水上人家說的也是「懶音」,然而,他們在生活上也是勤勞的。聽說,水上人家200年前(雍正年間),大多數已上岸,建立陸上家庭,並取得番禺戶籍。有人說:所謂「懶音」,原來是水上人家的口音。到今天,說 「懶音」的番禺人,已無法辨別其祖先是否來自水上人家了。研究香港史的人說,香港的英文之所以寫成 Hong Kong,就因為當年英軍登陸時問地名,艇妹答稱「康江」而定。
 
儘管香港「正音」的人把上述口音說成「懶音」,但內地語言學家倒有人說是「香港話」。我認為,兩說都有問題,都屬語言的地域歧視,只是前者的歧視是明顯的,後者卻是隱約的。
 

粵音自身有規律,是特色而非懶音

 
誰最先把這些流行於番禺、香港的粵語口音說成「懶音」?在我自己來說是從廣州嶺南大學教職員口中得知。我來香港後,譏「懶音」的大都是嶺南校友, 包括新聞界、醫學界和教育界。後一種,正是提倡「正音」而又推崇黃錫凌《粵音韻彙》的人。
 
黃錫凌(1908─1959),1930年代就讀廣州嶺南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41年出版《粵音韻彙》(嶺南大學教授容肇祖寫序), 1949年,赴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進修,學習西方語言理論,1951年來香港,執教於香港大學(或說他是附屬該大學的語言學校校長),講授粵語,《粵音韻彙》成了他的學生必修課程,對香港的粵語研究影響甚大。1970年代利用香港電台推廣「正言」的教授們,有他的弟子或私淑弟子。
 
《粵音韻彙》似乎沒有明顯排斥「懶音」的言論,但講粵語並不尊重粵音。《粵音韻彙》在〈廣州音韻研究〉一章強調:「在諷誦文章的時候,尤其是魏晉以後的有韻文,以粵音讀之,無不鏗鏘合節,因為這個時代以後的製作,是依據 《廣韻》(《切韻》的後身而《切韻》又集魏晉六朝音韻之大成)一系的韻書的,而粵音還保有不少《廣韻》的色彩。」這種說法,頗能反映粵音同中原音韻的密切關係。
 

正音推廣製造混亂,帶領錯誤風潮

 
可惜,黃錫凌並未尊重粵音自身的發展規律。從他的著作《粵音韻彙》看出他對粵音源流的了解頗為片面,起碼不知道現行粵音有出現於《廣韻》之前和《廣韻》之後,以致憑《廣韻》定是非。反映他這種偏頗的起碼有下列四類。
 
 一、以外語「正粵音」──如他認為彌字(及其孳乳字)本讀  M,現在粵人讀  N  是錯的,不合於外來詞阿彌陀佛、彌賽亞與彌撒等彌字的語音。顯然,他不知道彌從爾得音,而爾本字從尒(爾),原始讀音是尼(或其上聲你),漢代之禰衡的禰字讀(N)而非眉(M)可以為證。粵人讀  N ,不錯,錯在他跟錯了 《廣韻》。
 
二、以靜止的觀點「正」粵音──如他認為諦(締)、購、溝、構等字本來是不送氣的,口語上讀成送氣,意謂諦(締)只能讀帝,不能讀替,購、構只能讀究,不能讀扣,溝只能讀尻,不能讀扣(平聲)。這也是昧於不送氣會發展為送氣這個音律。花草、春秋、虎豹,這六字本來也是不送氣的,今天人人讀成送氣,你幾何聽見有人把花仍讀成娃(只有花縣等少數人),把草字讀成早,把春字讀成津,把秋字讀成周,把虎字讀成滸,把豹字讀成爆?
 
三、以國語否定粵語──如他特別指出:「聯字本讀連音,國語不誤,粵讀如鑾。」這種以國語否定粵語的例子還有下述數例:他認為僧侶之僧,應讀如生,今通讀如增;隸字音麗,今誤讀如第;擴張之擴,讀如廓,無鑛音;滇,地 名,讀顛音,今諱癲讀如田;甄字同真音,《紅樓夢》之甄(真)寶玉,實與賈 (假)寶玉對照,非讀真音不可,粵乃讀因,實誤。按:粵人所讀,都有依據。甄讀因,見《晉書》,即黃氏所謂「魏晉六朝音韻」,粵人用了1,600年以 上;聯讀鑾,僧讀增,隸讀第,擴讀鑛(抗),均見於《集韻》,粵人也用了900年以上,兩種讀音流行,所謂國語尚未形成,怎可以用未形成之語否定已流行之音呢?無非不見於《廣韻》,因而排斥罷了。
 
四、以客家話代替粵音──黃氏認為,最錯誤的莫如糾字:糾讀如九,於糾察、糾結、糾紛,俗寫作紏,因誤讀如斗。按:「俗寫作紏,因誤讀如斗」,是400年前,明代《正字通》作者張自烈的說法,不只今天沒有人這麼寫,連清代文獻也無這種寫法的記載,但糾讀斗則極普遍,且有400年歷史,不只廣東有,他省也有之,可謂「約定俗成」。你說糾字讀九,粵人聽來,懷疑你黃錫凌不是廣府人,不識廣府話。查糾字讀音,由《詩經》的〈月出〉,經《說文解字》到《集韻》都標讀矯,超過2,000年。今天我們讀《春秋》三傳,見到公子糾這個名字,也見於《史記.管晏列傳》,老師都教糾字讀矯──這是糾的本音。「糾」音九的寫法見於明初《正韻》,編者大都客贛人士,依照他們的鄉音,用「九」字注「糾」音,在他們看來,並沒有錯;但是粵人看來就有問題 了。在粵語中,「矯」「糾」才同音,「九」「糾」卻不同音。你把糾字讀成九,粵人聽來,就只能當你客家人,因為客家人才這麼讀,粵人是不會這麼讀的。在粵語中,「九」「狗」同音,「九正」音同「狗正」,真是開玩笑!
 
更可笑的,倒是黃錫凌的弟子和私淑弟子於1970年代在香港電台推廣 「正音」,就憑黃氏上述原則,亂改粵音,造成混亂,香港特區政府成立19年來,竟然一直繼承這種「正音」,繼續通過教材,通過刊物,通過電台、電視推廣這種「正音」,特別刺耳的正是將糾正讀成九正(狗正)。可笑中的可笑是把擴字讀如廓,大都讀不準,變讀成確,錯上加錯。不知有關教育當局的責任感何在?
 
30多年來香港的「正音」派,也在粵音中挑出「懶音」來,那是針對水上人家與籍屬番禺者的口音,屬於語言上的地域歧視,上面已經提到。現在補充一點,就是他們的地域歧視矛頭又針對另一批人的口音,譏之為「黐脷根」。
 

譏諷黐脷根 實是地域歧視

 
何者為「黐脷根」?一般是指說粵語的人,讀不出舌上音。例如,家姐讀成家爹,姑姐讀成姑爹(所謂「姨媽姑爹」一語由此而來),食粥讀成食篤,知道讀成「D」到,強壯讀成強當,肥瘦讀成肥鬥,老少讀成老弔,成績讀成成的, 叔姪讀成叔突,水井讀成水頂,諸如此類,在一般操粵語的人是比較少的,也就顯得突出,少見自然多怪,主觀上覺得對方說話沒有自己流利,用歧視的眼光看待,從發育的生理上給以一個醜化的名詞,謂之「黐脷根」。
 
他們說話不如你的流利,從聲帶的發育來說,確比你差一點。可是,人的生理發育成長,是參差不齊的。他在這方面不如你,安知他在另一方面不比你優 勝?所以看問題還是客觀一點,全面一點,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這是起碼的相處條件與認識事物的基礎。我年少時聽到所謂「黐脷根」的情況,何嘗不是由於少見多怪而產生歧視感?可是,人逐漸長大,認識多了,特別是研究了文字源流,知道「古無舌上音」這個道理──我們的祖先說話,大都在一些詞語上顯得 「黐脷根」現象的。祖先如此,就不要怪同輩,莫說要歧視他們,將其醜化,恣意取笑了。下面就舉幾個實例,讓大家參考研究研究。
 
王闓運(1833─1916),是清末民初一位大詩人和古文學家。 我讀他的《湘綺樓文集》,看到「病竺」一詞,覺得費解。若干年後才省悟, 原來指「病篤」,即是病危。何解王湘綺要化繁為簡呢?原來他老人家用古字, 「篤」字本寫作「竺」,倒是讀成篤,而「篤」字是由「竺」字分化出來。古無舌上音,竺就讀成篤,所以,東漢時,東來傳佛教,在洛陽建白馬寺的竺法蘭, 三國時期劉備(蜀漢昭烈帝)的大舅爺糜竺,竺當時還是讀成篤,因為竺字要到唐朝以後有了舌上音才能讀竹,所以,印度古名天竺,在唐以後可以讀成天竹, 在六朝仍要讀成天篤。印度在漢代,叫做身毒。身毒、天竺,幾乎是同音(由身到天,由毒到竺到度,其音是漸變的)。今天操粵語的人,有人把食粥讀成食篤,第二個字的讀法,正是古無舌上音的殘留影響。
 
讀古書要注意,有時一個人的名字,在兩本史書,寫法大不相同。在《春秋》中的陳恆,到《史記》變了田成。《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田,陳也。」 原來,古無舌上音,陳字讀塵,大概要到魏晉乃至唐以後;而陳在春秋戰國時 期,就像田字一樣,都是舌頭音。與英文之 “Dun” 差不多,即是今天所謂「黐脷根」的讀法。
 
香港新界有個地名,叫做鶴藪,這個藪字,與逋逃藪的藪字不同音。逋逃藪的藪字讀搜,舌上音,鶴藪的藪讀鬥,舌頭音。可知鶴藪那個讀法,是古音遺留,當地人人這麼讀,政府也不能不把地名叫法如此定下來,你敢笑人家「黐脷根」嗎!所以,有人把肥瘦讀成肥鬥,你還是厚道一點好!
 
形容老人家,有「耄耋」一詞,讀如冒秩。也許你會質疑,上一字有個毛, 讀如冒,差不多;但下一個字有個至,又怎麼不讀姪而讀作秩呢?巧妙就在這裏:剛才說過,古無舌上音,今天耋字讀秩,實在由原來讀突轉變而來,即由古之舌頭音轉變為今天的舌上音。有些鄉音,耄耋二字仍讀成冒突,所以,你如聽到有人把叔姪讀成叔突,也不要胡亂譏笑了。

 

粵語讀古詩,胡適蘇軾也變黐脷根

 
胡適在他的一篇文章〈「的」字的用法〉這麼說:「古無舌上的音,之字讀如台,者字讀如都,都是舌頭的音,和『的』字同一個聲母。後來文言的『之』 『者』兩字變成舌上音,而白話沒有變,仍是舌頭音,故成『的』『地』『底』 三個字。後來又併為一個『的』字。(《水滸》裏還有分別。)其實一個的字儘夠了,不得已的時候,可加一個『之』字。如『美國的民治之發展』。」
 
胡適所謂「之字讀如台,者字讀如都」,不是用粵語來讀。若然換上粵語來讀,可曰「之字讀如 ABCD 的 D,者字讀如圍堵的堵」。古無舌上音,無論「之」 「知」「資」「姿」「枝」用粵語讀來,都像某些人所謂「黐脷根」,如讀《三字經》「人之初」,變成「人  D  初」;讀「知唔知」,變成「 D 唔  D 」;讀「老資格」,變成「老  D  格」,如學蘇東坡唸他作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就變成 「日啖荔 D 三百顆」,連這個大詩人也變得「黐脷根」了。
 
說到「者」字古時讀「堵」或「都」,你又可以增多一點古音知識。除了知道古無舌上音,者要讀成「堵」或「都」以外,還知道文字分工,都、堵乃至賭博的賭字,都是由一個者字分化出來,知道漢字發展,不是由繁而簡,而是由簡而繁。這因為古時字少,一字多用容易混淆,不免要因各種需要而加偏旁部首,分出新字來。
 
被人罵「黐脷根」的例子還不止此,被人譏「懶音」的例子當然還有更多。 舉上述例子足以概括其餘,亦可以窺見香港所謂「正音」的人,儘管有學位,有官銜,有笑罵別人的氣勢,但對於自己本行,就像其老師或私淑老師那樣,求學路線是「兩點一線」,又沒有掌握文字發展規律,不了解粵語源流,以致「一部 《廣韻》睇到老」,對粵語的形成,對於同《廣韻》無直接關係的,就茫無所 知。人家「言者諄諄」,他們「聽者藐藐」,不知自己「好心」而做了壞事,想 「正音」,卻把粵音改歪了,造成粵音大混亂,給一些政治投機的人鑽空子,何苦來哉!
 
轉自《國學新視野》,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德文學到死」 YouTube 頻道;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reuse allowed))

更多精采文章

  • 英國脫歐後的投資大環境與香港經濟走勢英國脫歐後的投資大環境與香港經濟走勢
  • 皇后大道東80後藝術「畫療」老師周俊宇:成年人學繪畫的好處皇后大道東80後藝術「畫療」老師周俊宇:成年人學繪畫的好處
  • 立法會沒有反對派 可令香港再次強大立法會沒有反對派 可令香港再次強大
  • 開徵機器人稅 勢在必行開徵機器人稅 勢在必行
  • 習練呼吸法 須循序漸進習練呼吸法 須循序漸進


國學新視野

《國學新視野》季刊是中國文化院出版的學術雜誌,旨在弘揚華夏文化。自2011年3月創刊起,即獲國學大師饒宗頤、余英時、馬悅然等專家學者之鼎力支持。既有諸家鴻文,亦介紹藝術珍品。
View all posts

編輯精選

香港文化博物館「眾裡尋她」展館。
灼見文化

賴慶芳:眾裏尋她千百度──走訪香港文化博物館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1-29
俄烏戰爭升級的可能性極高。(亞新社)
國際觀

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6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灼見專訪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3
港大美術館由即日起至2月26日展出丁公的作品。
字旅相逢

衍通中西藝參化,庸德雅傳氣韻新──「困乏多情‧香江藝緣:丁衍庸的中西藝術」展覽

作者: 馮珍今
2023-01-21
雷賢達剖析了港股為何去年下半年跌幅如此深。(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雷賢達:2022年全球罕現「股債雙殺」  對今年市況有何啟示?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1-20

影片

  • 美國傑出大學如何依靠社會資助、募款傳統 運用良好資金管理 維持國際一流教研──郭位教授與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校長對話
  • 曾鈺成:香港三次政改帶來什麼教訓?五部曲不復存在?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豬:小心飲食 升職有望;鼠:紅鸞星動 祿勳喜慶;牛:注意長輩 謹慎投資;虎:病符纏身 提防詐騙
  • 曆法世家蔡興華評十二生肖運程 有哪些生肖犯太歲? 羊:官符纏身 太歲三合;猴:吉吉重來 慎用國印;雞:歲破大耗 以靜制動;狗:春風得意 量入為出
  • 曾鈺成:立法會議員每年有多少天有薪假期?答案:零天
  • 曆法世家蔡興華:《通勝》春牛圖、地母經透露哪些吉凶? 流年方位須注意什麼宜忌?
  • 曆法世家蔡興華:從1月1日、1月22日(正月初一)、2月4日(立春)四柱八字測兔年大運 疫情何時受控? 木旺不利樓價? 哪個月出行要小心?
  • 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購買年花 如何從花瓣、花蕊、花粉、葉子選擇健康蝴蝶蘭?
  • 曾鈺成:港英時代官員兼任議員,保障行政主導;回歸後立法會議員因何不得兼任官員?
  • 林偉樑醫生x 家庭芳療師Joanne Lee:如何辨別合適精油?怎樣提防摻假產品?精油為什麼可改善家庭關係?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新年祝願新年祝願 常霖法師
  • 兔年雜談兔年雜談 文相濡
  • 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專訪雷賢達:全球正歷經範式轉移 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不再返 本社編輯部
  • 陶傑:哈里夫婦是列寧的隔世接班人陶傑:哈里夫婦是列寧的隔世接班人 編輯精選
  • 虎年臘月的回顧虎年臘月的回顧 張建雄
  • 債務危機由非洲看到美國債務危機由非洲看到美國 張建雄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將面臨怎樣的經濟新秩序?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將面臨怎樣的經濟新秩序? 劉寧榮
  • 粵語解密:搦、茁粵語解密:搦、茁 黃氏
  • 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荔枝窩民宿開幕 恢復在地經濟重要一環 本社編輯部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完美風暴vs崎嶇復甦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完美風暴vs崎嶇復甦 劉寧榮
  •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與隱憂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與隱憂 劉寧榮
  • 戴爾計劃將其供應鏈遷出中國:是一個好的選擇嗎?戴爾計劃將其供應鏈遷出中國: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謝祖墀
  • 港大微生物學系首證新冠病毒人傳人 論文獲選《刺針》200年來醫學發現里程碑港大微生物學系首證新冠病毒人傳人 論文獲選《刺針》200年來醫學發現里程碑 編輯精選
  • 兔年國際大勢:中美分道揚鑣各自發展已成定局兔年國際大勢:中美分道揚鑣各自發展已成定局 關品方
  • 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為何中國占星日漸式微?一探中國占星歷史 蔣匡文
  • 人工智能與大國博弈人工智能與大國博弈 彭泓基
  • 舞蝶迷香徑  翩翩逐晩風──宋徽宗的藝術成就和汝官窯瓷器舞蝶迷香徑  翩翩逐晩風──宋徽宗的藝術成就和汝官窯瓷器 李大齊
  • 日日是好日日日是好日 譚寶碩
  • 環境營造·設計思維環境營造·設計思維 程介明
  • 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美德允提供主力戰車 俄烏戰爭勢升級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張宗永
  • 周光蓁
  • 陳文鴻
  • 陳穎
  • 常霖法師
  • 徐區懿華
  • 劉銳紹
  • 郭位
  • 徐鍾冰心
  • 艾雲豪
  • 盧兆興
  • 李大齊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