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灼見名家 -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 -

粵港澳大灣區與制度創新

大灣區就是在充分發揮「兩制」優勢的基礎之上的「一國」建設。(亞新社)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境內的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城市組成。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巨大城市群,也是世界範圍內的巨大城市群,這11個城市的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於世界上第十大經濟體。

為什麼中國高層要提粵港澳大灣區?這裏至少有幾個層面的意義。第一,大灣區建設就是要實現灣區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實現國家的進一步整合。第三,把灣區建設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經濟貿易、科技創新平台。

首先,如何實現大灣區內部的可持續發展?今天,廣東全省、香港和澳門都面臨經濟發展和轉型問題。廣東珠三角已進行」騰籠換鳥」多年,儘管初見成效,但仍然面對巨大的內外部壓力。中國其他城市群(主要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和世界其他國家都在加緊轉型,並且在很多方面都比廣東快速。

除了深圳,中國很多城市的創新能力已經或者正在超越廣東的其他城市。香港和澳門產業單一,面臨就業、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壓力。儘管兩地領導層決心大,多年努力轉型,但都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就。再者,儘管港澳兩地都有自身的很多優勢,但兩地市場極其有限,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出來。通過進一步整合,可以促成11個城市之間的優勢互補,各方面資源的有效配置。

大灣區的發展也要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先行一步」,一直在引領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量的貢獻。廣東的高速發展很顯然也離不開香港和澳門的貢獻。中國下一步的發展任務艱巨,不僅要逃避「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還要把國家提升到發達經濟體水平。

從世界經濟史來看,光是逃避「中等收入陷阱」就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大灣區如果缺少動力,整個國家的壓力就會變得更大。對大灣區來說,不僅自己要達到高收入水平,也要對周邊地區乃至整個國家起到輻射作用,也就是繼續做經濟發展的引擎。

就國家的整合和統一而言,大灣區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香港少數人開始搞「認同」政治,甚至港獨運動。澳門儘管情況比較穩定,但從長期看也不能忽視,因為少數人也開始搞「認同」政治。因此,大灣區建設不僅僅是要追求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也追求粵港澳地區的進一步整合和國家的統一,加快社會經濟的整合,通過社會經濟方法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

「一國」和「兩制」之間並不是平衡的,因為「兩制」是「一國」之內的「兩制」,大灣區就是在充分發揮「兩制」優勢的基礎之上的「一國」建設。客觀地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國」建設不夠,才導致香港今天的局面。

「一國」之內的世界級經濟平台

就國際性平台建設而言,大灣區有望成為國家主導的一國之內的國際經濟大平台。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在客觀上為中國減輕了國際壓力。不過,如何打造新的國際合作平台對中國是個考驗。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大國,迫切須推進經濟全球化,在實現內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引導國際經濟的發展。這並不容易,區域全面伙伴關係協定(RCEP)在進行過程中,因為一些國家的阻力,進展並不會很順利。

而中國倡議中的亞太自由貿易區過大,各國之間連基本共識都沒有,相信也不會很容易落到實處。在國際層面上,從前西方國家領導全球化,但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西方很難繼續扮演這個角色,因為主要西方國家都面臨很大的內部問題。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反移民思潮的興起是西方內部問題的外部反映,他們首先必須解決這些問題,否則很難在國際上有所作為。

在解決眾多內部問題之前,西方希望在國際層面再進一步推進貿易自由化並不實際。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引導國際層面的發展,做「領頭羊」;不過,也要意識到,中國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國內發展。如果沒有國內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國際角色也很難持續。從前的大國(包括現在的美國)無一不是如此。

粵港澳大灣區可望成為「一國」之內的世界級經濟平台。作為自由貿易區,大灣區已經具有諸多優勢,包括巨量的經濟總量、優質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世界級制造業基地、優質金融制度、優質服務業、教育科研等。灣區內部的一些城市創新能力已走到世界前列,例如2016年深圳所獲得的國際專利超越法國、英國;華為公司連續兩年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申請量第一位。

不過,各地的優勢沒有整合與利用,也就是沒有做到資源有效配置。其中原因很多,但可以從「一國兩制」構架中來理解。第一,「一國」的意識不強。一旦涉及具體利益問題,大陸、香港和澳門三地可能糾纏不清,誰也不讓利,一點小問題可以糾纏多年而無法及時解決。第二,沒有利用「兩制」優勢,各搞各的,造成重複建設和巨大的資源浪費。例如香港具有金融、教育和科研資源,澳門具有優質服務業資源,但是這些都沒有和珠三角其他地方整合起來,通盤考慮。

廣州和珠海多年來發展教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發展效果並不符合預期。廣東為什麼不能充分利用香港的教育資源呢?在「一國」構架下,廣東和香港的教育資源整合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人們沒有這個思想意識。再者,是香港的金融制度資源。這個制度在香港已很成熟,在世界領先。這些年,廣東為了照顧香港的發展,本身沒發展金融體系,但廣東也沒充分利用香港這個金融平台,造成巨大浪費。

行政主導地位過強壓制企業作用

在大灣區內,行政分割過於嚴重,很多問題都是因為行政分割過於嚴重而造成的。不僅僅是「一國兩制」,而是「一國十一制」,也就是說,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制度。不僅內地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內地九個城市之間也沒有有效協調。廣東很多年前就開始做「同城化」的努力,在很多方面(主要是交通)已經互聯互通,但仍然有巨大的改進空間,尤其是在社會保障等社會政策方面,還沒有有效地互聯互通。

相對於中國其他地區,廣東創新發展的主體一直是企業和政府起輔助作用,但因行政主導地位過強,企業和市場的主體地位沒有突顯出來,企業仍然面臨行政分割所導致的巨大制約。在世界其他大灣區,企業在灣區的經濟乃至社會整合方面扮演巨大角色,但在廣東,企業的這個作用被行政所分割,起不到整合作用。

怎麼辦?因為是「一國兩制」,較之其他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整合有其難度。但因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行政分割所造成的困難也不是無法克服的。有幾方面路徑可以考量:

第一,優質城市建設。灣區可以對標國際一流城市建設來進行。很多年前,廣東已經提出「叫板新加坡、首爾」等城市。「叫板」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更是「軟件」方面的。灣區內部很多城市的基礎設施已經跟上,甚至不亞於港澳,但管理水平遠遠沒跟上。這方面,灣區各城市通過服務業的整合快速得到提升。應當指出的是,廣東現在的服務方式和水平本來就和港澳經驗相關。

第二,城市群建設。城市群建設已經提升為國家計劃,灣區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灣區建設經驗,例如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等。除了要參考這些灣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更重要的是這些灣區如何克服行政分割的限制,讓企業和社會在灣區整合方面起主導作用。

第三,灣區範圍內的制度整合。這裏要建設的是筆者稱之為一個內部版的「歐盟」。歐盟具有很好的理念,有效推動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發展。現在出了問題,並不是理念不對,主要是因為缺少一個強有力的中央協調者,因為歐盟由主權國家組成,各國之間的國家利益很難協調。

粵港澳大灣區則不同,有強大的中央政府作為協調者。灣區內部現在的整合情形遠不及歐盟,例如在勞動力市場、人員流動、關卡管理、科研合作等方面,都離歐盟很遠,甚至還沒有開始。這方面,有很多灣區「共同市場」有待建設,包括共同制造業基地、共同金融市場、共同勞動力市場、共同房地產市場、共同教育市場、共同服務業市場等。如上所說,香港的金融、教育、科研優勢,為什麼廣東不能用?如果這些灣區共同市場建成了,就可以實現灣區內部資源的有效配置。

第四,世界性貿易平台建設。在這方面,灣區要深入研究成功的案例,結合灣區的現實,打造世界級自由貿易平台。歐盟的經驗、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經驗、TPP規則等都是可以借鑒的。這不是說把這些自由貿易區的規則簡單抄過來,而是研究這些經驗,把這些國際多邊主義的規則內化,變成「一國」之內大灣區自由貿易區的規則。因為這些規則具有國際性,也比較容易為國際企業所接受。

再者,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這樣做尤其有意義。「一帶一路」並非單向道,而應當是雙向道。這表明不僅中國要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國際大企業、國際技術、專業人才也要通過「一帶一路」進入中國,成為中國和世界的永恆關聯。從經濟總量等各方面來看,大灣區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不是中國其他城市群體所能比的。

第五,中央高層組織協調。鑒於「一國兩制」的複雜性和城市之間的嚴重行政分割,這11個城市之間本身或廣東省一級很難產生有效的協調機構。如果沒有有效的協調,本來很容易解決的一些具體利益問題,就會被放大到阻礙灣區的整體整合。因此,可以參照京津冀協調模式,由高層組織協調機構。沒有這樣一個頂層設計,很難達成上述幾個方面的目標。

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