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由黃帝、堯、舜、禹始起計至現代,即公元2023年,上下凡5000年,箇中有不少文化已被歷史所淘汰,但也有不少智慧結晶和文化精粹得以傳承至今,更可成為世界的文化遺產。其實,儒家文化不單影響了我國,還有東亞諸國。近年,習近平主席倡議的一帶一路,就是自西漢以來的陸上絲綢之路及後在宋開始蓬勃的海上絲路,故可說中華文明萬古常存,無遠弗屆。
孔子思想 源於周禮
其實中國文化是由孔子所奠基的。他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意思是夏代及商代的文化合起來已逾千年,文化已有相當的發展,但孔子決定要追隨和守護「後起之秀」──周朝的文化。孔子的精神偶像是周公旦,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亦即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但周武王伐商紂後不久便病逝,當時周成王年幼繼位,是由周公輔政多年,直至成王長大成人後才由他親政。周公在周朝立國之初,一共建立了三大制度,即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及井田制度,才令周朝國泰民安了一段頗長的日子。簡單來說,周人的智慧是「憂患意識」、「天人合德」及「以德治國」。
後來,周公的兒子伯禽被封於魯,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孔子受到魯文化之薰陶,「入大廟,每事問」。所謂大廟就是周公廟。孔子的智慧其實不是無中生有,由自己一人所想,而是集大成而來的。他好學不倦,熟讀《詩經》、《尚書》及《周易》等重要經典,然後總結了春秋之前多年的歷史智慧。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去理解「禮」背後的精神。另外,他又提出「君子」的概念,以「德」為本,以「才」為副,領導者不一定要出身貴族,有德有才的君子也可治平天下!
孔子出,一石擊起百家爭鳴,不同理論學說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有所謂「九流十家」,及後六家較為人所重,再以儒、道、墨、法四家成顯學,但最終儒家思想在不少朝代為主流正宗,扮演最核心的角色!
錢霍二人 傳承學問
說到儒家學問的現代價值和傳承。對我來說,錢穆先生的著作和霍韜晦先生的言傳身教對我影響最深。錢先生以著書和辦學來救國,他在「手空空,無一物」(註)的匱乏環境下創立新亞書院,定的學規總綱是「求學與作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即知行合一和表裏一致,就如潘銘基教授引二程所說的「切己」。錢先生一生推廣《論語》不遺餘力,著有《論語新解》、《孔子傳》等。錢穆先生是位偉大的思想家、史學家,雖然他沒有以「新儒家」自居,但他確捍衛中國文化為一生的志向,是守護中國傳統學問的一座石獅。他在《國史大綱》 的序文寫「國民讀國史應帶有溫情和敬意」,不能只當作一般知識看待。
霍韜晦先生師承多位國學大家如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他毅然離開大學,走到民間創立文化機構,推動「生命儒學」,推廣儒家的精粹,包括推己及人的價值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等,用實踐和體驗的方法讓兒童、青少年及成人認識中國文化,透過認識自己的能力才幹和自己的本分和責任,啟動自己內在的潛能。霍先生擁有「為仁由己」及「捨我其誰」的自信,最終成為國學大師,接老師唐君毅的捧,使花開果熟,靈根再植,中國文化在國家及海外各地,再度發熱發光,民族復興,再現自信。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每間學校都有其辦學宗旨,日子久了,也會塑造獨特的文化。筆者的學校則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目標,強調勤力和品德。另外,我校也以《論語》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作為模範,意思是作為君子,他的表現是有教養的,溫柔敦厚的,不會是野蠻的,粗野的。不過,君子也不會過分拘謹或造作,而是會說話真誠和行為樸實自然。做到「文」和「質」的比例恰到好處,才可算是一位真君子。
管領方面,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正如孟子提出的王霸之別:王者是會令人心悅誠服,近悅遠來;但霸者卻只能以力屈人,人們遲早會反抗,故難以長久。儒學的具體方法是先做好自己,孔子所說的3個層次:由「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到「修己以安百姓」,方法都是「修己」。孟子謂:「王者,往也」,即一位德才兼備的領導者自有人長久追隨,不離不棄,而且受其薰陶,受其感召,樂於工作,安居樂業!因此,無論是古代或現代,管理不能只靠制度、利益、手段、武力……管領之難,在於修己,先能以身作則,才能以德服人。
註:「手空空,無一物」出自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