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社會事件而來的是冠狀病毒的肆虐。香港自2020年初開始,學校持續停課、停止面授、網課、部分學生上課、部分時間上課、停了一切課外活動……疫情反覆,教育工作的運作,也隨着反覆地適應着。
孩子的「學」
疫情的初期,孩子們不用回校上課,也許會興奮一段時間,隨着疫情的持續,網課的單向溝通 ,半天對着電腦、平板、手機的屏幕,按時處理登入、上載家課……孩子與家長們都要邊做邊學。孩子家中上課,家長若是在家工作,親子間相處增加,互動增加,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情況相對地多了認識。
孩子學習若是積極,家長與孩子互動正向發展,對孩子的學習有必然的幫助;但若孩子在學習上不太積極,或孩子的學習模式與家長的期望有差距,親子間的磨擦便會增加,漸而形成不斷的衝突,嚴重影響親子關係,第4波期間,這正是虐兒的個案增長的主要因素。
在第4波疫情的網課學習經驗中,家長應知道學校教學的運作模式,也應加強與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的聯繫,了解對學校/教師在孩子學習上的要求,從而更有效地協助解決孩子在網課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家校間的合作,應較疫情前有更多的默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老師的「教」
學校在疫情反覆的驅使下,發展了不同的應變策略,學校優化了硬件設備以提供流暢的遙距教學,促進教師線上教學策略及課程處理的能力,教師間的合作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師線上教學以外,還要關顧學生的持續學習需要與個別學生的學習差異。
特別在學生的硬件設備、網絡連結、軟件使用上,若學生未能從家庭中取得支援,教師的特別照顧對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影響,教師加深對學生的認識,也贏得學生的信賴。
除了教學活動,學校原有的常規性活動未能正常地進行,教師們須重新設計,以線上活動模式推行,家長的參與也必然在考慮之列。這不但加深家長對學校恆常活動的了解,也讓家長明白學校在學生的品格及全人發展上的工作大概。
網課非長效學習模式
線上教學不能取代實體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應包括人際關係、情感的學習及待人處事的基本態度。學習應有一個模仿的對象,當學習者與模仿對象建構了一定的聯繫時,學習者會關心模仿對象的想法而願意努力學習。
疫情改變了常規的學習環境,減弱了群體學習,限制了教師的影響力,削弱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及同儕間的互動,在孤單的個人環境中,專注力是對孩子的一種考驗,學習上的困難也未能得到適當的照顧,單一的遙距學習顯然不是有效的長期學習模式。
學與教的配合
學與教需要雙方積極配合才會產生有效的成果。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也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方法以設計教學內容及教學策略。學生也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為什麼要學習?學習有什麼意義?自己的強項是什麼?如何利用這些強項?弱點又是什麼?如何強化自己,讓自己學得更好?
教師適時的回饋及讚賞是學生學習的推動力;學生如何維持及內化這些動力,以建構個人的學習動力,需要家長的理解及支援。能否因疫情的衝擊對學童的學習多一些了解與思維的改變,要看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的共識。
袁國勇教授2020年12月時警告,香港最快要到2021年底才有望給所有居民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最大問題不是第4波,而是第5、第6、第7波。」至今疫苗接種仍未達標,面對第5波疫情,孩子們又再面對網課的挑戰,何時能恢復爭爭鬧鬧的課堂學習,要看疫情的反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