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致力透過活潑生動方式引起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歷史的興趣和關注,提升全港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個人情操,達至「腹有詩書氣自華」註 的境界。
是次比賽除了實地舉行外,還會邀請電視台參與製作及播放比賽影片,進一步發揮影響力。本社特設多個獎項,除了學生獲獎,亦開設親子、教師及學校的專屬獎項,鼓勵學校、學生與家庭三方通力合作,互相扶持。
灼見名家邀請的顧問團陣容鼎盛,著名學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何文匯博士擔任首席顧問,並邀請全港13所大學的中文相關教授、學者擔任顧問及評判。題目及參考資料由香港中文大學團隊設計,涵蓋中國文學、中華文化及歷史。比賽完畢後,本社將比賽及顧問學習中文的心得輯錄成書,並於書局發售。
比賽詳情及賽制
按此瀏覽參賽學校名單
參賽對象
成員:每隊由最多10名小四至小六學生組成,每次出賽最少3名學生,包括一名隊長。每場出賽學生、隊長、智囊團的組合可以不同,惟必須是報名參賽的成員。
智囊團:出賽以外的其他隊員為智囊團。
比賽日期:由於疫情緣故,賽程更改如下
第一回合選拔賽:2022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線上);
第二回合至總決賽:7月下旬至8月中旬
報名4月30日已截止。
(參考書目及出題範圍請繼續往下閱讀。)
賽制
第一回合 選拔賽
每隊3名學生出賽,隊伍單獨作賽,10分鐘內回答最多20條題目,有兩次諮詢智囊團機會。最高分首15名晉級,若同分情況下,將以最短時間內完成的一隊勝出。
0分開始,每題答對可得10分,答錯或略過不扣分;挑戰題答對可得30分。
【第一回合的溫習小貼士】
- 出題範疇可着重溫習詩詞,可揀選常見的詩詞為重點(背誦及從參考書目中了解其意境、背景等);
- 古文建議以文中的成語為溫習重點;
- 按此重溫第一屆的比賽影片
第二回合 對壘賽
上一屆的冠、亞、季軍學校作為種子隊自動晉級第二回合,共18隊比賽,分6場,每場3隊對壘。
第一名直接晉級準決賽;第二名可透過復活賽晉級準決賽,共3場,每場2隊對壘。
成功晉升第二回合的學校名單:
- 啟基學校(270分;作賽時間:4分40秒)
-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260分;作賽時間:4分29秒)
- 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255分;作賽時間:7分47秒)
-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250分;作賽時間:4分10秒)
- 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250分;作賽時間:5分44秒)
- 慈航學校(240分;作賽時間:3分14秒)
- 培僑書院(240分;作賽時間:5分31秒)
- 九龍塘學校(小學部)(235分;作賽時間:6分45秒)
-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230分;作賽時間:7分04秒)
-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210分;作賽時間:4分57秒)
- 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210分;作賽時間:6分00秒)
-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啟信學校(210分;作賽時間:6分13秒)
- 陳瑞祺(喇沙)小學(210分;作賽時間:6分58秒)
-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200分;作賽時間:6分10秒)
- 馬頭涌官立小學(200分;作賽時間:7分11秒)
種子隊
上屆冠軍:英華小學
上屆亞軍:拔萃女小學
上屆季軍: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
準決賽 對壘賽
共9隊比賽,分3場,每場3隊對壘,第一名直接晉級總決賽。
第二名可透過復活賽晉級總決賽,共1場,3隊對壘。
成功晉升準決賽學校及對壘情況
第一場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
啟基學校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
第二場
英華小學
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第三場
拔萃女小學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
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
總決賽 對壘賽
共4隊對壘,爭奪冠、亞、季、殿軍。
總決賽對壘陣營及結果
冠軍:英華小學
亞軍:拔萃女小學
季軍:聖公會聖彼得小學
殿軍:啟基學校
對壘賽比賽模式
每場比賽約45分鐘,分為必答環節、搶答環節及挑戰題環節。 每隊有底分100分。
甲. 必答環節
每隊作答10條問題,每題有10秒作答時間,答中可得20分,答錯或棄權不扣分,不設補答。最後一題為挑戰題,答對可得30分,答對所有題目額外加30分。每隊有兩次諮詢智囊團機會。
乙. 搶答環節
搶答環節10分鐘會回答最多20條題目,參賽隊伍須按動搶答器,按鍵後待主持叫出隊名方可作答,5秒內不作答當作棄權。答對可得30 分,答錯或棄權扣 20 分。若首先搶答隊伍答錯或棄權,其他隊伍可補答一次,答中可得20分,補答答錯或棄權扣10分。
丙. 挑戰題環節
回答3條單擇題或多選題,答對單選題可得30分;多選題中每答對一個選項得10分,答錯不扣分。每題有20秒時間,夠鐘後三隊同時作答(舉起選項牌)。每隊由最多2位智囊團代表上台與出賽同學作賽。
獎項
學生
優異獎:每位參賽學生,不論晉級與否均獲得優異獎證書
十八強:晉升第二回合的所有參賽學生均獲得十八強證書
卓越獎:晉升準決賽的所有參賽學生均獲得卓越獎(九強)證書
冠亞季殿軍:獲得證書、獎牌、獎盃,及書券:
冠軍:價值15,000港元書券
亞軍:價值10,000港元書券
季軍:價值6,000港元書券
殿軍:價值3,000港元書券
學校
所有參加學校都可獲得「腹有詩書學校」證書
訓練老師 / 團隊
成功晉級十八強的學校,負責老師或團隊可獲得「腹有詩書教育獎」證書
家長
成功晉級九強的學生家庭可獲得「腹有詩書親子獎」證書
線上迷你遊戲
由2022年1月開始,灼見名家的Instagram及YouTube社群每周發布「腹有詩書」問題,每一次答案及解釋將於下一次的貼文圖中回答。首50名答中最多的參加者可獲得精美禮物作為獎勵,遊戲於2022年8月30日截止及公布得獎名單。
初訂時間表
日期 | 事項 |
2022年1月20日 | 網上簡報會 |
2022年4月30日 | 截止報名 |
2022年5月 | 第一回合 選拔賽 |
2022年6月10日或之前 | 成功晉級及公布日 |
2022年6月13日 | 對壘抽籤日 |
2022年7月至8月 | 第二回合及復活賽 |
2022年8月 | 準決賽及復活賽 |
2022年8月 | 總決賽 |
參考書目
主要參考書
- 施仲謀:《中華經典導讀》上中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 賴慶芳、黃坤堯、招祥麒、曹順祥:《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音頻篇)。香港中和出版,2021年。
- 蒲葦:《香港中小學中華經典詩文多媒體課程》(視頻篇)。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1年。
- 施仲謀、李敬邦:《三字經與現代社會》。香港:中華書局,2020年。
-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積累與感興: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修訂)》
小學推薦讀物
- 王應麟:《三字經》。香港:天地圖書,2003年。
- 葉嘉瑩:《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 商偉:《給孩子的古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21年。
- 貓貓咪呀:《藏在古詩詞裡的知識百科》。香港: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1年。
- 劉義良:《笑着背古詩》。香港:世界出版社,2020年。
- 周蜜蜜:《小學生古文遊》。香港:中華教育,2018年。
- 葉德平:《小學生古詩遊(上)》。香港:中華教育,2017年。
- 邱逸:《小學生古詩遊(下)》。香港:中華教育,2017年。
- 鍾華、羅惠敏:《香港小學生必讀古詩文》。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題目樣本
1. 下列哪個成語來自《詩經・周南・關雎》?
A. 輾轉反側(答案)
B. 舐犢情深
C. 三人成虎
2. 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中,「玉枕紗廚」的「紗廚」是什麼?
A. 廚房
B. 窗子
C. 紗帳(答案)
3. 以下哪個不是〈老馬識途〉中提到的人物?
A. 韓非子(答案)
B. 管仲
C. 隰朋
4. 在詩經《碩鼠》一詩中,「碩鼠」比喻甚麼?
A. 大公無私的統治者
B. 不勞而獲的統治者(答案)
C. 驕傲自大的統治者
5. 散文《背影》的作者是誰?
A. 魯迅
B. 胡適
C. 朱自清(答案)
6. 〈天淨沙.秋思〉的作者是?
(馬致遠)
7. 王維〈山居秋暝〉中,「隨意春芳歇」下一句是什麼?
(王孫自可留)
8. 元好問〈摸魚兒.問世間情是何物〉當中,作者歌詠的是什麼動物?
(雁/大雁)
9. 《中庸》有「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一句。請問「須臾」是甚麼意思?
(片刻 / 一會兒)
10. 唐朝的首都設於當時的哪個地方?
(長安)
顧問團
何文匯博士
香港大學文學士及哲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先後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務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創校校長,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著作包括《人鬼神》、《詩詞曲格律淺說》、 《粵音正讀字彙》、《粵音平仄入門》、《文匯文選》、《周易知行》、《漢唐詩雜說》、《談學習,憶名師》等。
鄒嘉彥博士
先後於美國、澳洲和香港任教,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專任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榮休語言科學講座教授、泛華語區語料庫(http://www.livac.org)始創人。近年專研潮語,並始創電腦衍生中文「成語填字坊」遊戲。早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加州大學博士學位,並為比利時皇家海外科學院院士。著有《漢語與華人社會》、《漢語計量與計算研究》等。
單周堯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及中文系系主任。有「活字典」之稱號,任教香港大學逾37年,曾任香港大學明德教授及中文系主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央文哲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清華大學榮譽研究員、南開大學榮譽教授及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研究範圍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出土文獻及《左傳》。
方梓勳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學院院長及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其後分別於約克大學及多倫多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多倫多大學及約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前主任。發表有關翻譯、文學和戲劇論文逾100篇。編著作品有《香港話劇論文集》、《廿一世紀的華文戲劇》等。英譯及中譯作品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The Other Shore(《彼岸》)、Of Mountains and Seas(《山海經傳》)、《等待果陀》、《推銷員之死》等。
施仲謀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加入教大前,曾任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研究範圍以漢語語言學、國際漢語教學及中華文化為主。專著有《語言與文化》、《廣州音北京音對應手冊》等十多種,分別於內地、台灣、香港及日本等地出版。曾任香港中文教育學會會長及香港中國研究生會創會會長;現兼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及語文現代化學會顧問等職務。
楊永安博士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主修中國歷史)。1988年起在香港大學執教,現任中文學院榮譽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民族文化、性文化、道教及民間宗教、華南地區史、香港及東南亞史、海外華人史、政治史、隋唐史、明史等;任教範圍亦多涵蓋上述項目。現正參與中國國務院清史編修《清史‧香港志》計劃。
李雄溪博士
香港大學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編著的學術著作包括:《嶺南大學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 、《耕耨集 ── 漢語與經典論集》 、《中國語文叢稿》等。近年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包括〈再論香港殖民地色彩詞語的廢存 ── 從「太平紳士」到街道名稱〉及〈英華書院與《伊索寓言》的國學化〉等。
郭鵬飛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研究興趣涵蓋中國語文學及經學。曾任教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現嶺南大學),於1997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學,現為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開授科目包括古代漢語、中國語文學、高級中國語文學及政府及公共行政中文。主要學術著作包括《洪亮吉左傳詁斠正》、《爾雅義訓研究》,並曾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陳瑞端博士
香港資深語文教育工作者,於1988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學,分別擔任過中國語文教學中心主任、中文及雙語學系主任、人文學院副院長、香港孔子學院院長。她自1992年開始即參與香港教育局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多項有關中國語文及普通話課程的規劃與改革工作,並於2009至2015年擔任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成員。因對香港的語文教育多所貢獻而於2015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頒發榮譽勛章。
潘銘基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伍宜孫書院副院長暨輔導長。研究領域包括儒家文獻、漢唐經學、歷代避諱、域外漢籍、博物學等。著有《孔子的生活智慧》、《孟子的人生智慧》、《賈誼及其新書研究》、《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漢書及其春秋筆法》、《字書裡的動物世界》、《煩囂與寂靜》等。
蔡元豐博士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史丹福大學、喬治亞理工大學及文博大學(Wittenberg University),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英文著作包括Remapping the Past: Fictions of History in Deng’s China, 1979-1997, 2008(《重繪過去 ── 鄧小平時代的中國歷史小說》)、Discourses of Disease: Writing Illness, the Mind and Body in Modern China, 2016(《疾病話語 ── 書寫現代中國的身心疾病》),以及文學、電影、劇場、藝術論文多篇,發表於美、加、德、法、澳洲及中港台等地學術期刊。
熊志琴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系主任兼副教授。編有《文學與影像比讀》(與盧瑋鑾合編)、《經紀眼界──經紀拉系列選》、《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編校《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合集》、《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1941-1945)》;另有口述歷史《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古兆申訪談錄》(與盧瑋鑾聯合編著)、《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鄭樹森訪談錄)、《香港文化眾聲道》(1, 2) (與盧瑋鑾聯合編著)等。
張惠博士
北京大學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聯合培養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後,哈佛大學東亞文明系訪問學者,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訪問學人,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南社與柳亞子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現任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香港中華文化發展委員會執行委員、香港紅樓夢學會會長。專研中美紅學、中國古典小說戲曲、中國近現代文學與翻譯小說。專著《紅樓夢研究在美國》獲得中國博士後優秀學術成果獎。
李家文博士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新聞學)博士、碩士。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專業應用副教授,以及大學傳訊總監,研究興趣包括新聞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播、數碼人文發展等。現為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評審委員會成員,著作包括《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新聞是歷史的畫面:香港的電視新聞》、紀錄片《守道》、《記錄時代》及《撼動》等。
註:蘇軾的《和董傳留別》中「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寄語學生飽讀詩書後,培養出自身儒雅之氣與為人處世的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