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已舉辦至第三屆,英華小學屢戰屢勝,在比賽舞台上大放異彩,連續三年蟬聯三甲。陳美娟校長為同學們亮眼的成績感到驕傲,認為能打入三甲確實不易,已是他們能力及投入的彰顯。她表示,獲獎須靠「天時地利人和」,是人為無法控制的。然而,可控的是團隊態度、時間分配、以及家校如何協力合作。她非常感恩家長與教師在背後的強大援助,才能成就今天出類拔萃的「英華仔」。
她指出語文老師的課擔特別重,而在男校教中文一點也不容易。為了備戰,老師要額外訓練、自擬試題及帶領團隊。因此,老師的功勞是不容忽視的。與此同時,同學吸收能力強、積極投入學習,完成集訓後還願意在家默默努力,這一點一滴都累積成今天的成果。然而,這群「英華仔」又是如何一路披荊斬棘,勇往直前?且聽隊員們娓娓道來的內心剖白。
出題範圍放寬 隊員見招拆招
英華小學語文學習氣氛濃厚,從一年級開始就精選不同古詩,讓學生在課節間朗誦;也藉電子學習軟件讓同學在中華文化上互相交流、切磋,而參賽腹有詩書的成員均從校內品讀經典古文的種子隊──「文脈薪傳」挑選出來,可見隊員均是精英中的精英。
英華小學因上兩屆卓越的表現而成為備受矚目的「強隊」,被問及會否因衛冕三甲而倍感壓力時,連續三年參賽的隊長孫文謙同學表示:「今年不再『為比賽而比賽』,而是專注於鑽研中國文化,享受與同學探討不同篇章、比賽一問一答的過程,把壓力化為推動力。」同樣是三度參賽的袁熙宏同學亦表示,剛開始會對某些篇章有所畏懼,在第二次、第三次面對時則更加得心應手,因為已掌握學習方法。
然而,隊員們皆不約而同地表示,出題範圍放寬使他們須擬定策略、分工合作。見證「腹有詩書」整個比賽變遷的孫文謙爸爸指出:「今年更深入地讓學生瞭解篇章的時代背景、歷史因素。比賽只是一個方法,目的是加深同學對中國文化的認識,熱衷於國家文化。」
今年新增的故宮題,由廖晉毅同學負責主攻。「他非常喜歡去故宮文化博物館,甚至已經買了年卡。」晉毅爸爸笑指:「他熟悉故宮文化博物館已到一個程度,有一次見到一本典籍所翻開的是韓愈的《師說》,下一次再去,發現其典籍已翻開至不同文章,原來博物館會定期更換書籍所展現的版面!可見,小朋友真的由衷地愛上了自己的文化。」
黃秀芬主任坦言今年突然出了格律題,對他們而言是困難的,但初次參賽的黎正行一力承擔,憑一己之力自學格律。正行爸爸直言:「他今年第一次參加,一年要追回三年的文化知識,實屬不易。但他依然很努力訓練,盡力享受整個過程,而不只是注重結果。」黃主任補充道,正行知道自己未必能夠上正選台,但仍鍥而不捨地勤學苦練,所積累的學問最終能夠與三位正選不相伯仲,深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品讀聖賢書 悟人生百味
當中有不少隊員已經參與過兩屆或以上,被問及其得著與變化時,施焯文同學表示在參加「腹有詩書」比賽前,他只是對中國歷史有興趣,認為閱讀古文很沈悶、很困難。直至加入比賽隊,他發現只要理解透切,瞭解其背後的精神與歷史背景,就能好好掌握古代經典,認為中國文化比自己想像中有趣。
黃主任亦對同學的表現深感讚嘆,她憶記有次全級參觀故宮,而隊員須特意留下來繼續參觀。他們精力充沛,不斷遊覽奇珍異寶,連老師也欲退場時,他們仍不肯離開。黃主任笑言:「為何他們的腳不會累?」正是因為內心真誠地「喜歡」,讓同學們深深愛上了中國文化。
「我也很欣賞王奕喬同學,他是四年級,是最小的隊員。直至今時今日,這個比賽已經完結了。但無論在正選選手彩排甚至頒獎典禮過程中,他手上仍然拿着那55篇文章,依然在細讀。」可見他真的不是「為比賽而比賽」,而是回歸到我們參賽的初心,一一細味。
王奕喬同學表示,參賽除了能學習中國文化知識,他也在過程中學懂團隊合作、如何與隊員配合,更領略到「沒有人永遠是冠軍」,要坦然面對成敗。晉毅爸爸亦表示:「我們欣賞小朋友在過程中的得著。結果並不是一切,小朋友享受中間的過程、有所得著,這就是他們的成長經歷,是我們最想要的。要學懂跌,才會學懂贏。」
決心鑽研中華文化 終點即起點
由於不少正選隊員參賽時已是小學六年級,腹有詩書的旅程也許只能在此停留。被問及未來的方向與目標時,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說,比賽只是一個引子,雖然現在須止步於此,但不會把這個比賽視作最終的終點,反而是鑽研中國文化的起點。他們更期盼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古仁人背後的精神與思想,希望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這群「英華仔」,實屬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