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課閱讀課,鏡頭打開,我看到百多個小窗格內百多張小小的笑臉。我和小孩們開玩笑說:「大家想變聰明嗎?」小朋友猜不透我葫蘆裏賣的什麼藥,紛紛表態說要。我告訴他們:「如果你想變得聰明,讀童話吧!如果你想變得更聰明,那就應該讀更多經典的童話了。」哦?原來如此!孩子們當然半信半疑,我補充一句:「不是我說的,是愛因斯坦說的啊!」然後,孩子們哈哈大笑。有說,童話是幻想故事,兼備兒童趣味,是專門寫給孩子的文類。孩子一定喜歡?想當然耳!不只一位孩子對我說:「我們已經不看童話了啦!」那是實情——不看童話故事的21世紀小學生還真不少呢!
沒錯,時至今日,兒童讀物種類那麼多,我們還非讀經典童話不可?有人問,經典的童話故事,很多已經是三、四百年前的產物,現在的小朋友還需要它們嗎?也有人擔心,童話號稱親子枕邊書,暖爐邊的溫馨故事,但不少經典童話故事最初的版本卻是殘忍暴力的,真的是「兒童適宜」?還有人質疑,小朋友可以從那些情節天馬行空、內容脫離現實的童話故事當中「學到什麼」?沒有「學習」的過程,是否多看無益?經典童話對於小孩的價值在哪?
童話是孩子第一個跨文化的體驗
經歷三、四個世紀篩選和沉澱的經典童話,能夠流傳至今的,都是人類文化中的瑰寶。經歷改編彙整,有些經典童話故事,甚至已經融入流行文化當中(比如迪士尼電影),被廣泛流傳。那些故事本身,無疑成為了全世界兒童共同的閱讀經歷,還成為很多孩子第一個跨文化的體驗,而幾乎找不到替代品。
孩子的解碼遊戲
作為一個具理性思維的大人,對於人物形象塑造、情節鋪排、環境描寫等方面都不按常識「規矩」的經典童話,往往不以為然。童話故事是超現實的,動物會說話、木偶的鼻子會變長、被狼吃掉的小紅帽毫髮無損⋯⋯故事總是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時地人不確定,虛無縹緲,無法對應現實生活。
話說回來,「不按規矩」正是童話和小孩之間的密碼,使它能成功打開兒童的內心世界,順利和孩子對話。幻想是孩子們的本領,童話的特性順應着他們的心理需求,童眼看世界,物件都和人一樣,有思想和感情——故事裏銅像和燕子能聊天;對於孩子而言,感覺比事實重要,時間觀念模糊——睡美人昏睡百年一樣年輕漂亮⋯⋯童話裏超自然的情節,大人覺得是胡說八道,孩子卻樂於接受,這是因為兒童心理發展感性先於理性。我們不必過於擔心,這就正如小朋友相信聖誕老人,我們不忍說穿,是為了保護孩子稍縱即逝的童真,而我們從來不會擔憂孩子長到20歲還等待聖誕老人給他送禮物。童話天馬行空,深具遊戲趣味,允許孩子天生的想像力恣意翱翔,並以「好玩」吸引住小朋友的目光,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發揮它的影響力。
童話的一大特色是角色扁平化,二元對立,只有絕對的美和絕對的醜,好人十全十美,壞人十惡不赦,這當然並不真實。大人都知道現實世界中人的多面性,但孩子純真的眼睛,顯然不能輕易看懂人世間的曖昧不明和矛盾。所以,二元對立、扁平人物無疑是一種適應孩子心智特性的表現方法,使他們在有能力解讀複雜的現實世界之前,更容易明白正反與好壞、善惡與美醜。孩子們在享受神奇故事的當下,不帶任何負擔,在不知不覺間,產生對善的嚮往和對惡的批判。由孩子自己解開了密碼,作出判斷,有所領悟。
童話之「用」——從聽故事到思考
就閱讀教育而言,童話的幻想和象徵特質非常明顯,所以可塑性也很強,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用法」。對於幼稚園的小朋友,不加解說的口述故事帶來樂趣,同時也帶來收穫——故事中反覆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成為童年回憶裏的珍藏。
小學初、中年級的孩子,活動力強、喜歡表演,而童話故事的角色二元對立,扁平人物容易演繹,加上故事衝突性強,搬演的難度不高,可以通過演出童話故事,讓孩子探索角色的心理感受,激發同情心,了解故事內容。
至於高年級的孩子,父母師長可以帶領孩子思考。童話的人物變形、情節誇張,所以,閱讀童話培養孩子解讀隱喻和象徵的能力,是很好的思考訓練。比如,藉由童話思考探討快樂和付出(快樂王子);思考成長中的磨難和收穫(醜小鴨);討論生存和抵抗(糖果屋)⋯⋯經典童話是古老產物,視野和角度難免受其創作時空的限制,我們需要帶着孩子去其糟粕,並嘗試剝開童話虛幻的外殼,發現它想要表達的,那些真實的道理,尋找它對自己的意義。
童話的藝術價值不重寫實,貴乎夢幻和想像,是很對孩子胃口的文類。有這麼一個比喻:如果,經歷了成長的大人是翩翩飛舞的蝴蝶,那麼,孩子們就是樸拙的毛毛蟲——當我們明白到兒童的特質,就會明白,看起來虛虛浮浮的童話故事,是懵懵懂懂的童年時光之中,隱隱約約的星星。陪伴孩子在童話的夢幻流域漫溯,滿載一船星輝,星光一下子捉不緊,但那些美好的嚮往和溫暖的安慰,會在未來一直伴隨着他,揚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