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本地製作的紀錄片,不乏可觀之作,例如羅卡與魏時煜合作的《古巴花旦》(2018年),說的是兩位古巴婆婆的尋根故事,也反映了半個多世紀以來,華僑在古巴的生活狀態,還有粵劇文化在彼邦的發展情況;此外,卓翔的《戲棚》(2019年),則以香港獨有的竹建戲棚為主角,紀錄不同崗位人物的細節與故事,有別於一般紀錄片的處理手法,亦教人耳目一新。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了王茵茵執導的《聲影路》,則是一部追憶往事的紀錄片,卻與電影息息相關。人稱「卡叔」的羅卡,多年來從事香港電影與文化工作,在電影圈,可謂無人不識。在影片中,他反思回顧了個人的成長路,也紀錄了與電影同行數十年的歷程。
去年,《聲影路》曾舉辦好幾場私人放映會,我有幸看了兩次,觀眾的反應十分熱烈,當時羅卡已提到,影片的素質和內容有待優化,在解決部分片段的版權問題後,可以重新剪輯一個更理想的版本,期望在2024年中可於戲院公開放映,面向廣大觀眾。
這次在電影節首映的版本,已經過補拍、重新剪輯,素材亦豐富了。而羅卡則由聯合導演改為出品人,還加上高世章配樂。
正因為觀看了新版本,才牽引出這個專訪來,我和羅卡、王茵茵邊喝茶、邊聊天,話匣子打開,談的就是這齣紀錄片製作的緣起。
合作契機因緣起
導演王茵茵(Donna)的父母是緬甸華僑,她生於美國,成長於香港,畢業於耶魯大學,念的是電影研究和政治學,其後,在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完成博士學位。
「在香港念中學時開始,我便熱愛Classical Film……至於選讀政治學,則與個人的經歷有關。」18歲那年,她曾隨父親回緬甸一趟,這次的體驗,給她帶來很大的衝擊,「我很想認識,為何世上有地方,竟然如此的貧窮落後。」
她認為,「電影與政治,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二者很相似。人們可以透過電影中所展現的,有關人的故事,更深入地了解政治,它們不一定有明確的政治訊息。」
Donna認識卡叔,大約在2015年,當時她正在撰寫有關電影的博士論文,卡叔曾給她提供了一些參考資料。
參與電影製作之前,她曾從事國際外交和政治分析工作。至2019年,她與卡叔兩人在北歐電影節合作,共同策畫節目,彼此逐漸熟落起來,卡叔也跟她談及個人與電影一起成長的故事。
凱文布朗洛(Kevin Brownlow)在1980年拍攝了一系列的電視劇Hollywood(《荷里活》),探討了美國無聲電影的歷史。她看了之後,深受啟發。
Donna在80、90年代的香港成長,「我渴望為那些年的香港電影,做一些類似的製作,期待更多人認識這段電影的黃金歲月,讓歷史不致被遺忘。」
然而,拍攝電影史的計劃比較龐大,也比較困難。「我想起了卡叔的故事,希望透過他的自述,道出香港電影的發展……」卡叔確是理想的人選,他是文藝界的前輩,曾是文化活動家,也是研究電影的學者,對香港電影的發展瞭如指掌。
穿梭光影現實間
Donna從羅卡和他的電影生涯中,發掘出紀錄片的主題,而影片的焦點,則從電影史轉移到對香港文化和政治發展的探索。
兩人的合作,始於2020年3、4月之間。
卡叔口述了自己的成長故事,也寫了一部分的文字記錄。「劇本是我們合作撰寫的,她將我的故事,分開不同的階段,加強了背景部分的資料,有點像回憶錄。」劇本弄了好幾個月,直到2020年底,才完成第一稿。
Donna認為香港是個東西方交化匯聚的地方,她強調,「我最大的興趣是香港的歷史,因為我在香港成長,雖然我不是本地人,但我的家卻在香港。」
為此,她蒐集更多的歷史資料,在電影中,盡量展現香港的社會背景,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認識香港,「我實在很想了解,香港這個細小的城市,何以會發展成為一個類似『荷里活』的地方。」
接着,她提到埃洛·莫里斯(Errol Morris)拍的紀錄片《戰爭迷霧》(Fog of War),此片獲得了2004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前國防部長Robert S. McNamara(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在電影中,講述他的一生,以及表達他對現代戰爭本質的見解。紀錄片中插入很多新聞片,記錄美國曾參與的幾場戰爭,例如越戰。
Donna指出,《聲影路》展現的模式,也受到這齣紀錄片所啟發。「主要的靈感,來自於我如何透過麥克納馬拉的眼睛和生活,了解冷戰是什麼,就像我想透過卡叔的人生故事,了解香港的政治發展一樣。而影片對於檔案資料豐富而藝術的處理,也給予我很大的啟發。」
「卡叔在影片的自述,以旁白告訴觀眾他的故事,跟《戰爭迷霧》有點類似,我想將這套紀錄片處理得more artistic and more emotional」,Donna繼續說。
跟一般以人物為主題的紀錄片不同,《聲影路》並沒有訪問主角身邊的至親好友,而是全程透過卡叔聲音導航,他以第一身的口述方式貫穿全片,並粉墨登場,領着觀眾,走進他的聲影世界,了解他的心路歷程。
羅卡於澳門出生成長,在德明中學畢業後,在1957年考進香港的崇基學院念書。「中學時代,我是個乖孩子,在父親的督促下,勤奮好學,專注於數理科目的學習,直到來港後,就讀於崇基數學系,開始接觸不同的文化,認識了林悅恆、羅業宏、黃展驥等人,彼此交流互動,喜歡西方的自由主義,也熱衷於西方的現代哲學。」
《聲影路》從羅卡執導的獨立電影《乞食》開始,繼而談及他在60年代的種種經歷……
1961年畢業後,他開始在《中國學生周報》工作,其後又擔任電影版的編輯……聯繫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經常搞專輯、組織座談會,至1968年辦「大學生活電影會」,招收會員,放映電影和舉辦實驗電影展。
藝術力量待反思
在《聲影路》中,對於當年的社會背景,亦詳加描述。例如3年大饑荒後,1962年內地難民湧來香港的實錄,也出現在影片中,很多香港人向他們投送食物和用品,港府實行即捕即解政策,將難民遣返華界。「我們當時都有切身的體驗,不少人將油和米等物資,郵寄回內地的親友。」卡叔補充。
1960年代的中後期,世界各地的青年反建制運動,風起雲湧,香港亦不例外。影片中對於香港的政治紛爭,着墨不少,如1966年蘇守忠「反天星小輪加價」的絕食行動,還有1967年,新蒲崗工潮引發的「反英抗暴」事件,亦佔極大的篇幅,很多珍貴紀錄片段,都在這個版本出現。
六七年的暴動,是個轉捩點,令羅卡受到很大的衝擊,迫使他思考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探索藝術如何反映現實的問題。1967年底,他離開《周報》後,生活既不安定,思想亦無出路,只能靠打散工維持生計,藉着拍攝實驗短片,呈現內心的鬱悶和怨憤。
安東尼奧尼的Blow up(1966年),討論的正是電影或攝影如何重現真實的問題。在《聲影路》中,也播出這部電影的片段,藉此探索藝術與社會現實的關係。
當年的羅卡,與《70年代》的吳仲賢、莫昭如等結交,曾參加保釣示威,拍攝紀錄片。1971年中,為了追尋個人的發展方向,他前往意大利遊學,回港後加入無線電視工作,搞編導和劇本創作,後來轉任行政,前後工作了10年,並於1978年創辦香港電影文化中心,及後,他加入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資料館擔任節目策劃,直至2005年6月底才退休。
在《聲影路》中,羅卡講述他面對不同的文化、思想,以至政治派別的衝擊,而教人感到最深刻的,正是電影對他的啟蒙和影響。
為了配合紀錄片的內容,影片不單只配上了大量的圖片資料、歷史片段,亦選取了不少電影片段,如荷里活電影《飛瀑慾潮》(1953年)、《阿飛正傳》(1955年),大陸戰爭片《上甘嶺》(1956年),還有早年的《馬路天使》(1937年)……可說彌足珍貴。
卡叔表示,當時在香港,大家都有機會看到很多電影,包括中國、台灣、亞洲,以至歐美的電影……對他們帶來莫大的影響。
Donna也認為,「卡叔很幸運,從60年代開始,一路走來,他遇到的一切,令他認識到藝術的目的,並反思藝術的力量,從而了解到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聲影伴隨人生路
卡叔兒時最早的記憶,來自太平洋戰爭,隨後,在冷戰中渡過其青年歲月,也見證了香港的變革和繁榮時期。
他坦言,「當年的我,也不明白冷戰是什麼。直到2019年,我才反思香港為什麼變成這樣,社會充滿矛盾衝突。這令我回想起,在50、60年代,政治形勢也相當複雜,背後亦有很多不同的勢力在角力。」
撫今追昔,「當年在《周報》工作,大家都有中國文化底蘊,對於中國文化,也有強烈的感情,亦希望藉着這個機會探索中西文化的交融,摸索到出路,而非渾渾噩噩地生活下去。」
「當時,我們也有機會接觸到很多低下階層的人,無論在澳門或香港,也看到殖民地社會,發生很多不公平的事件。」頓了一頓,卡叔接着說。
「2019年,我也深受困擾和衝擊。我不明白為什麼社會如此分裂,而且走向兩極。」Donna期望藉着拍攝這套紀錄片,透過卡叔當年的遭遇,重塑當時的背景,反思一些問題。
「卡叔的故事很有吸引力,透過他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冷戰時期,意識形態的相互競爭,以及他在尋找個人身份認同的過程……通過他往昔的經歷,比對近年的時局,我希望觀眾可以作出反省,思考自己的方向……」她直言不諱。
世道紛紜多變,Donna慨嘆,「在生命的長流中,人總要面對一個又一個抉擇,向左走,向右走……然而,每種選擇都有代價,而且會通向不同的結果。」
談及電影藝術,「在這個社會中,我覺得藝術能撫慰心靈,讓我們面對社會的紛爭混亂時,能得到安慰。」她如是說。
這部紀錄片中,插入了很多電影片段,Donna說:「我希望讓觀眾欣賞到電影影像之美,以及體會到它帶來的衝擊。電影可以帶來慰藉,也可以啟迪人生,希望大家透過觀賞電影,得到Spiritual relief!」
至於卡叔,電影一直是他的至愛。
「電影一方面,可以令我們思考,同時也可以暫時忘記現實,走進另一個世界……我很開心,也很感恩,電影陪伴我走到現在,還可以繼續走下去。」聲影伴隨人生路,從青春到白頭,卡叔始終不變的,是他對電影的着迷。
《聲影路》特別放映場
百老匯電影中心
https://www.cinema.com.hk/en/movie/details/15955?
4月27日(星期六) 下午3:50
4月28日(星期日) 下午1:00
*羅卡與導演王茵茵將出席4月27日、28日的映後座談影藝戲院(青衣城)
https://cinearthouse.com.hk/en/movie/index/1229?
4月27日(星期六) 下午5:45pm
4月28日(星期日) 下午5:45pmK11 Art House
https://www.mclcinema.com/MovieSet.aspx?id=13455&visLang=2
5月1日(星期三) 下午2:00
5月4日(星期六) 下午3:00
5日5日(星期日) 下午3:00
*羅卡與導演王茵茵將出席5月1日的映後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