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經濟學人》封面十分搞笑抵死,題為「究竟銀行衰邊科」?一個街頭地面打開了的坑渠,渠口冒出一縷疑似是沼氣的青煙,坑渠蓋是一個25美分錢幣,渠蓋上鑄有慣見於現鈔之”In God We Trust”,反正大家遲早都要見上帝,屆時再向上帝討回吧!銀行業高高在上的形象已經跌到坑渠底,更臭坑出沼氣。
本輪銀行危機惡化之快、遠超市場想像,政府及央行以為找幾家同業硬食,甚至大石砸死蟹逼婚,就可以極速擺平事件,實在太過simple and naive,單是AT1即CoCo Bonds的清零,不止要投資者血本無歸成犧牲品,已足夠為本輪金融危機踩多一腳。貨如其名:”All Trash in 1 Go”,觸發歐美金融機構已發行規模達2750億美元的AT1被迫重新定價,令市場再度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危機惡化程度 遠超市場想像
我的睇法好簡單。一:由矽谷銀行(SVB)開始到今天,美英歐監管機構其實針對性「做咗嘢」,但市況依然一瀉如注,足夠證明一定有下文,然而實際如何,可能連個市本身都「懵盛盛」。
二:近幾個星期,金融機構交易對手風險急升,反而是最難解決,亦可能引發最壞情況liquidity crunch 。
三:君不見連保險股都一樣急跌,除了驚held to maturity(htm)變成mark to market loss(mtml)之外,我覺得歐美金融機構可能已出現相當規模的duration mismatch。
四:美英歐近日採取中國式救市方式,就是一味要快,同時要有實力金融機構為人民服務參與national services,這個玩法中國是成功,因為中國不是完全市場,而今次證明中式救市方式,似乎只適用於不是太市場的市場。
中國式救市 一味要快
五:比較起2007至08年,今天的信息傳遞太快,以前要醞釀一個月的風險事件,依家半日已見光。
六:整個AT1被「瑞士佬」搞禍咗,結果加速了mispricing。
七:行內太多新人,對不論通脹抑或連同今次事件,其實「識條毛」,所以連應對都錯晒。
開始懷疑歐美金融機構高管究竟懂不懂經濟,duration analysis的知識都俾返大學教授,個個勝利沖昏頭腦。其實他們應該懂,只不過是低息環境持續了太長時間,已經無人再肯相信利息會不斷攀升。
至於香港金管局及證監會,不斷強調瑞信事件對香港影響不大、香港銀行流動性充裕等等,有冇要求過本地銀行做壓力測試?有否問過本地銀行和券商旗下客戶持有多少AT1(CoCo Bonds),貿然斷定香港面對風險不大,看看這兩星期金融市場上演的生死時速,更加有得震「冇得瞓」。
歐美「出得嚟行,預咗要還」,可惜回頭已太難。
內銀綁手綁腳,舉步維艱,反而成為資金避風港。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