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個星期,有機會跟外子到多倫多主持十多個講座,風塵僕僕。友人問我:「把自己搞到這樣奔波忙碌,何苦呢?」這些忙碌可能是高估了自己的體力與精神狀況,但回頭一想,還是值得的。因為見到不少移民家庭,當中有喜也有悲。
喜的是30、40歲那一群。他們在香港賣了房子,帶着僅有的積蓄來到多倫多,最開心的是孩子很適應,每天都是快快樂樂上學去。不過,這些年來多市的物價飈升,所以他們都說要省吃儉用,如無必要,都不會外出吃飯。見到從前不會煮菜的她,現在煮得一手好菜;從不進廚房的老公,現在更是煎牛排高手。當中有幸運的,在那邊很快就找到一份跟個人資歷相符的工作。也有些能屈能伸的,40幾歲念個職業訓練課程,如修理汽車,實行轉型(他本來是高級公務員啊)。總相信只要能放下身段,天無絕人之路的。
不過,也見到一些年輕人來到這邊找不到相應工作,特別是從事文化工作的。
「除非我肯去酒樓餐廳做侍應,或到超市或公司當售貨員,要不就進學院修讀職業訓練課程,如美容等。否則,沒路走呢!」她說時真有一種快要「坐吃山崩」的無奈。
不過最難過的,還是像我們這些年紀(或更年長的)。見到久別的她,要照顧患失智的老公,每天被捆綁在家中,哪兒都不能去。這天見面的時候,她不住跟我說︰「我快受不了呢!」
滿以為在彼邦會有很多資源,她卻搖頭說︰「這兒根本不可能像香港那樣有傭人照顧,就算找一個半日的幫手也難,療養院之類更是大排長龍……」
聽到這裏,我已心酸。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