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本欄提及科幻電影時都會配合教育工作某些範疇如STEM教育、德育、科創等。科學幻想(科幻)原是文學創作的一種,筆者最初接觸到科幻的場合,就是唸大學時的通識課程「文學與近代人生」!科幻作品不單只是科學科技的延伸,往往更涉及人生、社會,甚至人性和哲學上的探討。
不少著名的科幻作品,不論小說還是電影,都會涉及對現實的探討,甚至抨擊。所以科幻文創作品面世時,或令人覺得不真實、天馬行空、荒誕;然而總有一天變成現實,甚至不夠現實那般荒誕。
科幻能存於校園內嗎?
約20年前曾開辦過一個課外活動「科幻世界學會」,持續五年後變身為天文學會。當年學會宗旨是透過科幻小說和電影作品欣賞,令學生發揮想像力,試以畫畫或寫小說來創作。
學會是個顯性存在,取締後不等於科幻不再存在。舊制預科的中國語文與文化科有要求學生,在一堆指定文學作品中選讀和做報告。當年不少修讀物理的同學都會選讀張系國寫的《星雲組曲》;張氏本身是一位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那作品是一本科幻短篇結集,其中好些故事都有針對時弊或傳統文化加以批評的。換言之,依托在推動廣泛閱讀計劃中,科幻仍有個容身之所。當然,這會受制於教師的取態。
借用校外資源也是可行,例如舉辦到校閱讀或寫作的講座,邀請到本身是有寫科幻的作家時,也可以請嘉賓順便推介欣賞科幻小說。或者當科學領域舉辦電影欣賞會時,選映叫好叫座的科幻電影。
科幻故事的橋段
為何期望在校園內有機會推介科幻?因為科幻本身帶有文學的本質,傳統上科幻小說是小說、文學作品的一種,自然會有文學的功效。科幻電影是科幻小說影視化後的創作,讓學生欣賞科幻影視作品,亦可從中擷取其中蘊含的文學養份。
科幻作品內容大致上有兩個相反的面向,即陰暗面或者光明面;以數量計似乎陰暗面居多。面世已超過一世紀、多次被拍成電影的《科學怪人》、《透明人魔》、《海底六萬里》,或者張氏最新作品《海默三部曲》都屬這類的作品。
回顧近十數年登上本地銀幕的科幻電影,多多少少都脫離不到陰暗面的刻畫。具體內容有未來社會被極權管治(不論是人類、猿人、機械人還是跨國集團),人民活在恐懼或痛苦中(主因是現在的科學科技被人扭曲利用),社會紀律蕩然無存、道德淪亡、人類被劃分為無法逾越的階級;電影呈現的世界更是飽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之苦。
勉強算是傾向光明面的,多數展現未來世界的高科技或者美好的狀況;但不論科技多麼的發達、生活形態多麼的美好,最終總有缺陷或不足的。當然那樣才可以包含有內涵的故事!例如,最近的《星際任務》或曾經頗為賣座的《回到未來》都是這樣。
過去的科幻會是未來的現實?
科幻故事多數是基於創作當時的社會和科學狀況、加以幻想而創作出來,假以時日卻有可能變成現實。著名默片演員兼導演差利卓別靈的《摩登時代》中有個場面出現一道免步行自動上樓梯機,電影在80年前面世,現在四週都有自動扶手電梯。
這就是過去的科幻變成當下的現實。
不少從政者都夢寐以求,但又最可怕的,就是把群眾的腦袋加以操控;現時世界不少地區都見到有群眾被可見或不可見的媒介搧動,並做出匪夷所思的事!幾年前科幻電影內早已出現過借用一張免費SIM咭,近距離操控群眾的大腦,那是《皇家特工:間諜密令》的情節。
科幻故事的情節在現實中若隱若現時,說不定已曾在某小說或電影內給描寫過。45年前的作品《鐵金剛勇救未來世界》有一幕,富足的上等人為了令賤民互相廝殺,不會影響他們天堂般的生活,就提供了大量槍枝武器給賤民世界。這個情境在現實中已重複多次了,每次都令某個地區陷入混亂。更不堪的是,有時現實比科幻更為荒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