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所談,依據的材料主要還是傳統學者所相信的「信史」:《尚書》和《史記》,因為禪讓政制的具體內容,這兩種文獻有最詳細的記述。以下所引二書,《尚書》據曾運乾《尚書正讀》(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版),《史記》據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版。
按《尚書》和《史記》的記載,禪讓政制出現的社會,已有相當完整的人文建制,其政治理念已達到很高的文明程度。《尚書‧堯典》說:
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頁2)
堯的時代,不應是什麼新石器時代,其社會制度,也不是什麼原始共產公社制,而是以一個宗族為權力核心的制度。《史記》寫得很清楚:「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這個制度是堯的先人用武力建立的。《史記》追溯其前史說: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帝炎欲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頁3)
軒轅氏(姓公孫)宗族,是以政德和武力(「修德振兵」)代神農氏為天子的,武以平天下,德以治之。由黃帝建立的宗族政制,是以一個具有軍事強勢的氏族,君臨天下,領導四方同姓或異姓宗族及其下百姓,強制執行該宗族所建立的政制和政策。但這個政制及其政策,以「德」為最高理念。
所謂德,首先是個人的品德,作為天下領導人、天子或帝的品德。這種「德」並不只是溫、良、恭、儉、讓等私德。漢代經學大師鄭玄說,凡稱帝者,「德配天地,在正不私。」(《尚書正義》)可見帝之德,主要指政德,就是要有視野宏大的政治理念和抱負,並能加以實踐。有六個政治綱領:
其一,「修德」,當政者必須自修其德並教化其臣民;
其二,「振兵」,振興軍事力量;
其三,「治五氣」,對五行之氣的研究、觀察與運用,包括天文、氣候、自然生態;
其四,「蓺五種」,研究、發展五穀的種植;
其五,「撫萬民」,重視民政,使老百姓有安定的生活;
其六,「度四方」,樹立可供全天下遵守的各種制度。
這六個綱領,可說是相當完整的政治建制構思,涵蓋了文教、國防、科學、經濟、民生、制度。黃帝之後,其繼承者顓項、帝嚳繼續按此綱領發展政制至帝堯而大成。
堯更要建立一種「傳賢不傳嗣」的政權移交制度,把整個建制推向更高的人文境界,成為歷代儒者所嚮往的理想政制,也是他們希望在位者能某一程度達到的政治理想。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禪讓政制,核心理念是「選賢與能」,針對宗族血統傳承在德與能兩方面的失誤。
禪讓政制本身有很完整的運作機制,也有很豐富、很超前的人文理念,值得仔細的梳理。
待續
(封面:設計圖片;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