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辭賦家賈誼在一個四月孟夏的時節,看到一隻鵩鳥飛入屋舍,有感於懷寫了一篇《鵩鳥賦》。其中有句云:「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前兩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謂禍福是一體兩面,互相依倚,循環相生。賈誼再作引申,人事經歷中,很多時是憂喜吉凶聚集一起,命運安排難以掌握,歷史事例中屢見不鮮。
李斯之亡
就以秦朝名相李斯為例吧。李斯本是楚國人,年輕時做過看守穀倉的工作。他看到穀倉中鼠群出沒,食的是上品的「食材」,可卻沒人制止,老鼠大都身體肥胖。相反在街巷之中,老鼠在溝渠寄生,吃的是污穢之物,而且出現時閭里喊打,生命受到威脅。李斯深有體會,明白人的一生,禍福吉凶全看你在什麼環境下生長。他知道秦國君主愛才,所以毅然離開楚國到秦國去。他的才具,真的很受秦王器重,最後做到卿相之位。這還不止,他的幾個兒子都和秦國公主通婚。他每次在家中置酒請客,百官皆上前祝壽,門外車騎數目以千計算。李斯是聰明人,他明白自己飛黃騰達,卻隱藏深重危機:「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史記.李斯列傳》)
李斯明白事物的「原理」,但卻無法逃離命運。他的下場怎樣?看看歷史,就知他為宦者趙高所害,最後被腰斬於市,連同兒子一齊殉難。這實實在在說明了「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的道理了。
其實人類渺小,又怎敵得過命運的安排?能夠像李斯這般在顯達時自我反省,知道禍福相依的道理已經很難得。賈誼也明白相同的道理,而且能進一步提煉出生活智慧:「不以生故自寶兮,養空而浮;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但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會犯上貪勝不知輸的過錯,一朝得志,語無倫次,其實是禍患正在你志得意滿的時節靜靜地等待着你。
心靈省悟令福延續
真正的生活成功者,不止是明白禍福相依而無所趨避(如李斯),也不止是因了解禍福相依的必然而自我警惕(如賈誼),而是着着實實經過苦難而從中得到頓悟、得到解脫,而獲得了思想的解脫,進而得到心靈的安定。
例如中唐著名的古文作家柳宗元,在政治上因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的革新運動而受打擊,被貶官到了當時的荒蕪野境永州。從政的失敗,他是帶着極端憂懼的心情來到這個絶境的。他寫了著名的《始得西山宴遊記》,一開始就坦率地交代了心理狀態:「自余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他以遊賞山水為樂,卻因此得到另一心靈安頓之所。不止如此,這其實是內心世界的一種頓悟。山水之樂,不止是耳目之娛,而是思想的提升:「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這種省悟,應該主宰着柳宗元餘下的生涯,令他忘卻人生的苦惱以至生命安全的威脅。
另一個例子就是蘇軾。蘇軾也是由政治家的失敗者身份而變為文學家的。宋神宗元豐二年十二月,他被政敵圍攻,因而遭到貶官黃州團練。這無論如何是很沮喪以至令人憂懼的遭遇。蘇軾如何面對這場人生的禍患?他在《黃州安國寺記》中寫了他的心路歷程:「至黃,舍館粗定,衣食稍給,閉門卻掃,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他明白不徹頭徹尾解放思考,就會得到「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後必復作」的結局。他就到了環境清幽的安國寺參禪:「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汙自落,表裏翛然,無所附麗。」你道這種沒有人逼迫你的生活方式持續了多久?足足有五年啊,可以想像智者如蘇軾如何從中得到思想上的解脫,而這種命運的安排,如何令他成為名垂千古的文學家。
柳宗元和蘇軾都演活了因禍得福的生命了。歸納二人的思想解脫,一者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另一是「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與造物融而為一,這都不會是自以為鴻鵠將至的人生際遇成功者可以想像得到的。因禍而得的福,你會盡力去掌握,去擁有,去珍惜。沒有名韁和利鎖,福而後得到的是什麼?應該還是福,而不會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