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時代,俄羅斯盛產神童。祈辛(Evgeny Kissin)12歲時在莫斯科錄製的一張蕭邦音樂唱片,讓他名聲在外。 1987年16歲的他,與小提琴家溫格洛夫(Maxim Vengerov)和列賓(Vadim Repin)一起在英國首次亮相;蘇聯政府藉此炫耀其年輕人才。至於蜚聲國際、被普遍視為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偉大繼承者,則是一步一步來的。
小時了了的神童,每個時代都有一堆,他們當中許多都過渡不了青少年時期的成長危機。曼紐軒勳爵(Lord Yehudi Menuhin)的故事許多人知道,他自言細時(是小提琴神童)憑直覺拉琴,到成長至某天,開始認真去「想」音樂時,琴技大倒退!祈辛能夠成功轉型,殊不簡單,因為他是思考型的。
不敢說祈辛沒經歷過什麼神童危機。大概是跟了好老師吧:他從小到大只跟Anna Kantor學習,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祈辛無論到哪裏演出,他和老師、媽媽總是形影不離三人行。他能夠順利「熟成」,而且長期保持在頂尖狀態,堪稱由神童成功轉型為成熟藝術家的表表者。今天,50過外的他已是世上最賣座的古典音樂表演者之一。
他的2014與2018年香港演奏會,筆者都是座上客。從來看名家的演出,絕少完全贊同每一項處理的,祈辛的演奏有時忽地爆出一股腦兒的輾壓性,有點兒違和,在現場和唱片上都會出現。但須明白,這級數的演奏家之洞察力特別厲害──他們深入思考要演奏的音樂:為什麼演奏它、他們本人在音樂中聽到了什麼,以及如何透過聲音向聽眾表達這些內容。
當祈辛演奏時,他的存在(presence)比鋼琴本身還要大,彷彿充滿了整個舞台。縱使不很明白他的某些處理,一場演奏會下來,還是由衷的佩服祈辛對作品、對鍵盤與踏瓣的全面掌握;對其深思熟慮、詩意、深刻而個人化的音樂性,從心底泛起敬意。
祈辛在2024年帶着同一套曲目,周遊列國演出。筆者讀過他在紐約、芝加哥與倫敦演出(節目表與今年香港11月的一致)之後報界的評論,在下面的作品介紹中會滲入一些,讓讀者預嘗到滋味。
貝多芬《E小調第27奏鳴曲》僅得兩個樂章,不像《第26號奏鳴曲》那樣有標題(「告別」),是貝多芬眾多奏鳴曲當中的灰姑娘。《紐約古典樂評論》(New York Classical Review)指出,從第一樂章的緩慢節奏開始,祈辛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演奏。雖與譜上的標記不完全相符,但在合理範圍內,且透過幾乎孤立貝多芬的和弦去強化其邏輯。他右手的切分音和重音幾乎把聽者殺個措手不及,但他在全曲的審慎步伐清楚表明,這就是其意圖。他的堅韌信念和專注,令起初感到疑惑的人們很快就認為他的處理是明智的。
扼要來說,就是從知性上挑戰觀眾和有份宰制性的說服力。跟筆者前面說的「縱使不很明白他的某些處理,但之後還是被折服」,不謀而合。
節目表有兩首蕭邦:《升F小調夜曲》,作品48之第二首和《F小調幻想曲》,作品49。英美的音樂會評論讚賞在夜曲中祈辛聲音的實質感──宏大、寬廣、複雜、深沉……卻仍然漂浮着。他展示了幻想曲的所有結構和形式、細節之餘,閃現出純粹的技巧光芒,以清澈詩意教觀眾入迷,並讓觀眾體驗蕭邦作為作曲家和即興演奏家的一體兩面。
布拉姆斯的4首敘事曲,不是具體的故事講述,更多是關於音樂結構和鋼琴的聲音。論者說在祈辛手底下聽來很新鮮,因為帶着不可思議的自信,去彈奏出布拉姆斯在複雜與樸實之間的棘手衝突,是罕聞的。節奏清晰有力,卻又輕盈優雅,充滿了人性。祈辛展現的不單是結構細節,沉默與悲傷之間的邊緣是清晰可見的。
布拉姆斯寫這4首敘事曲時年僅21歲。58年後,浦羅哥菲夫創作《D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時,也是才華洋溢的21歲。這奏鳴曲令人眼花撩亂,是見證祈辛大膽技巧的好機會,也能欣賞他對音樂的敏感度;而這種敏感度在表達上與布拉姆斯恰相反──它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的:兇猛、冷酷、傲慢、自信。論者用「浪漫的表達」、「諷刺的幽默」、「頑皮的魔法」、「瘋狂的能量」去讚賞祈辛的演出。
筆者一直聽祈辛的唱片,感覺他近年的方向,是愈來愈把自己的個性氣質,跟樂曲本身的性格特徵融合;他精研的發音有一份魅力。期待11月16日進音樂廳印證。
祈辛鋼琴演奏會 Piano Recital by Evgeny Kissin
日期:11月16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票價:$1,280, $980, $680, $480, $280
節目詳情:https://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tc/music/programs_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