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此文依據石齊平2017年6月10日在「世界靈敏度」的演講整理,首發於6月22日澎湃新聞。
4年前的2013年3月,習近平正式擔任中國國家主席。半年後的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出訪中亞最大的國家哈薩克斯坦,在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一個月之後的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出訪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尼西亞,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又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在當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首次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提並論,這就是一帶一路的起源。
2014年10月,北京召開APEC會議,中國作為東道主正式向全世界發出信息,邀請它們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在這個抽象概念之外,習近平還提出了具體建議,那就是要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AIIB),邀請所有有能力的國家出資,用於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只要在2015年3月31日前備妥相關資料提交,就有機會成為創始會員國。但在美國的壓力下,直到2015年3月上旬,申請的國家依然寥寥無幾。3月12日英國的加入改變了這一局面,其他國家紛紛跟進,形勢急轉直下,美國即便不高興也無可奈何。目前,亞投行的成員國已經有77個,未來還有望繼續增加。
要理解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有三個背景需要特別註意:一是中美關系的背景。奧巴馬2009年上台後,為了應對中國崛起的挑戰,從2010年開始在政治上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這個戰略包括戰略退縮和戰略統戰兩個部分,前者就是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最大限度保存美國的實力;後者就是團結俄羅斯、穆斯林世界、委內瑞拉、古巴等一切能團結的力量,形成國際統一戰線來孤立中國。在經濟上,奧巴馬加入了本來只有幾個小國參加的TPP,並有意將之打造為高標準和全覆蓋的國際貿易規則,重塑亞太乃至全球的貿易秩序。在軍事上,美國有意將60%的軍力部署在西太平洋以防範中國。
二是金融危機的背景。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貿易因此出現了萎縮。對於中國來說,來自歐美國家的貿易量急劇下滑,為了保八,中國一方面需要擴大內需,另一方面需要尋找新的出口市場,而中國的商品要進入到中亞、進入到東南亞,這些地方糟糕的基礎設施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三是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自信正在恢覆。對於中國來說,1840年以來一百多年的不幸經歷只是歷史的一瞬間,中國正在回到中心位置,找回領導者的感覺,我們覺得除了關心自己的事,也應該走向世界,關心世界,為世界做貢獻。
以上是對一帶一路這個21世紀最重要戰略構想的背景介紹。以下我將從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四個領域,進一步闡述我對一帶一路的理解。
全球化3.0
全球化這個概念由來已久,但早年的全球化都是發生在世界某些區域的局部的全球化。真正的全球化開始於三、四個世紀之前,是由英國主導的。當時的英國經歷了工業革命,建立了議會民主制,限制了王權,是當時世界上制度最先進、發展最快速的國家,但英國本身資源有限,市場狹小,因此需要到全世界去尋找原材料,開拓商品市場,這就是重商主義。如果那個時候從太空俯瞰全球,就會看到一艘艘商船從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出發,把最物美價廉的商品輸出到全世界,也把世界各地的木材、煤、橡膠、礦石等資源運回到歐洲。
但這種做法在世界很多地方遭到抵制,人家不見得要買你的商品,也不見得願意讓你開採資源,在意識到做生意不容易之後,商船後面往往緊跟著炮艦,你不按我的意思辦就打你,這就是帝國主義。但戰爭的代價畢竟很大,英國人漸漸革新了統治方式,想派總督和少數官員進行直接統治,這就是殖民主義。從離西歐最近的非洲開始,跨過大西洋到美洲,英法佔領了北美,西班牙葡萄牙佔領了中南美洲,再往東到亞洲,英國佔領了印度和馬六甲,法國佔領了中南半島,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荷蘭佔領了印尼,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裏,全世界幾乎都被殖民完畢。
20世紀英國開始走下坡,兩次世界大戰讓英國大傷元氣,維持殖民體系已經力不從心。於是美國出來了,殖民主義時代成為過去,美帝國主義登場,它有兩大支柱:一是美元帝國主義,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二是美軍帝國主義,為了保證美元的信用,美國建立起全世界最強大的軍隊,在世界各地進行大規模駐軍。這就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2.0。
到了21世紀,以特朗普的上台為標誌,美國表現出不太願意繼續維持上述國際體系的傾向,那麽,有沒有可能的替代品呢?這就是今天我們的主題一帶一路。縱觀全球,一帶一路最有希望成為3.0版本的全球化。顯然,一帶一路首先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概念,一方面是消除自然方面的障礙,另一方面消除市場方面的障礙。前者就是中國的高鐵以及中國多年來積累下來的在架橋鋪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能力和經驗,2008年,中國的第一條高鐵從北京延伸到天津,不到10年後的今天,中國的高鐵裏程已經達到21000公裏,並且以每年2000公裏的速度在增加;後者就是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Partnership,區域全面夥伴關系),就是東盟十國加上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不是全世界一步到位,而是先消除這16個國家內部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而伴隨著美國退出TPP,RCEP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加。
一帶一路與「世界島」
談到一帶一路就不得不提一下世界島。113年前的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和地緣戰略家麥金德在英國地理學會年會上發表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地理因素》的演講,這是一篇有劃時代意義的演講。麥金德認為,地球由中心和邊陲兩部分構成。由歐洲亞洲非洲組成的世界島是中心,在世界島的周圍是邊陲,主要包括美洲、澳大利亞、日本和不列顛群島。世界島的人力物力資源豐富,是世界政治的樞紐區,也是最適合人類文明繁衍的地方,從古埃及文明到中華文明,人類歷史上的主要文明基本都是在世界島上產生的,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控制了世界。然而由於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歷史上沒有一個政權能進行有效的管理。
當然,過去100多年的世界歷史和麥金德的預言是相反的: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這些邊陲地區發展起來了,世界島上的很多文明卻衰落了。這裏面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就是交通,因為麥金德所期待的鐵路網沒有發展起來,因此文明的發展主要靠海運來推動。前幾年有一部很有名的電視片叫《大國崛起》,總結分析了人類歷史上9個大國崛起的過程,這9個大國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可以看到,這9個國家都是海洋強國,分處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岸。因此,迄今為止大國崛起的歷史,也就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岸的歷史。
而一帶一路的推進就有可能將麥金德的預言變為現實。麥金德認為鐵路的出現已經大大降低了治理的難度,當歐亞大陸被密集的鐵路網覆蓋時,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將會在世界島上崛起。而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就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座很多人很有可能會在有生之年看到,高鐵從雲南延伸到中南半島,再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然後到印尼,再從印尼跨海到澳大利亞。而英國和日本也都有興趣參與一帶一路,這意味著麥金德提到的4個邊陲地區有3個有望和世界島連接起來。如果再能在白令海峽上修建跨海鐵路的話,那麽美洲也就和世界島連接起來了。
一帶一路的軍事意義
再從軍事上看。從1840年開始,中華民族有100多年命運急轉直下,受盡列強的欺淩,這是大多數中國人至今不願回憶的一段屈辱歷史,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中國人的世界觀。但從更長的歷史區間看,這其實只是一個偶然。在中國3000多年的歷史上,富有和強大才是常態,我們有2000多年應該都是世界第一,漢唐的榮光自不必說,宋朝雖然在軍事比較弱,經濟上卻非常富有,GDP佔世界的60%。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中國的GDP仍然佔世界的32%。
但是,中國在軍事上的落後其實在鴉片戰爭之前的400年已經註定了。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裝備最齊全的海軍,約有各種船舶200余艘,人員和武裝部隊近3萬,每次下西洋往返時間約2-3年之久,其中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有「九桅十二帆」,其「體勢巍然,巨無與敵,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但此後不久,明朝開始實行海禁政策,在限制對外貿易的同時,海軍也急劇衰落。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開始高度重視海軍的建設。1979年8月鄧小平在視察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導彈驅逐艦濟南號時為海軍寫下了「建設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的題詞,並提出「我們在太平洋要有發言權。」但當時中國國力弱,一切還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近年來,伴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在海軍建設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2008年12月,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出發到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這是中國海軍時隔600年後第一次重新回到那裏。日前,中國的首艘國產航母001A僅用3年時間就完工下水,下一艘國產航母或許也會以外界想象不到的速度完成。屆時中國將擁有三艘航母,形成一艘戰備巡邏、一艘用於訓練、一艘在船廠進行維修的基本格局。而要形成戰鬥能力,光有航母還不行,艦載機、偵察機、護衛艦、驅逐艦、潛水艇、人造衛星等也都在不斷發展中。中國正在力爭成為第10個海洋強國。
在我看來,一帶一路至少有8個組成部分,除了亞投行、高鐵、RCEP、人民幣國際化這4個經濟方面的內容外,還有其他4個部分和軍事相關,包括遠洋艦隊、南海吹填造島、吉布提(未來可能還有其他地方)海軍補給基地和北鬥導航系統。
文化輸出的歷史經驗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文化的作用怎麽強調都不過分,在這方面,中國還在摸索的過程中。在這裏我想舉兩個歷史上的例子: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兩次被匈奴人抓住還和匈奴女人生了孩子,前前後後花了13年才回到長安。張騫使團裏有100多人,很重要的一個人是匈奴人堂邑父,他擔任著翻譯、護衛、向導等多重職務,如果沒有堂邑父的忠誠護主,張騫極有可能就此命殞高山荒漠之中,那麽玉門關以西的世界對於漢朝人而言有可能一直都會是一片空白。
1400年之後,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大家都知道鄭和是雲南的穆斯林,卻很少有人知道鄭和同時是受過戒的佛教徒。在那個時代,交通閉塞,人們之間的交流很少,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的事情很多。鄭和的多重身份,為他和沿線國家打交道提供了很多方便,幫助他圓滿完成了任務。
時代的變遷決定了,與英國、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相比,在中國版全球化中,文化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在一帶一路的推進過程中,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已經具備了很多優勢條件,如果再能發揮和整合在宗教、人文、民族等文化方面的優勢的話,效果一定會更好。
中國要注意避免美國犯過的錯誤
當然,一帶一路的推進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有幾個問題我覺得需要特別注意:第一是要注意避免過往的全球化帶來的貧富分化、文明衝突等弊端。全球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的優點是資源優化配置,缺點是容易拉大貧富差距,這個問題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已經出現了,美國其實也做了一些制度方面的安排來防止,比如設立世界銀行,幫助發展中國家脫貧。但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近些年來全球很多地方都爆發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去年以來發生的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等讓人意外的事情,都和貧富差距的擴大有關,說明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還有就是恐怖主義的泛濫和文明衝突的加劇,不同宗教從此前的相安無事到今天的互不相容,和美國推進全球化的方式有很大關系。中國在不同文化的包容共處上是有優勢的,那就是湯因比所謂的天下主義,不強迫不強加,這一點要注意發揚。
第二是不要再犯美國干涉別國內政的錯誤。美國在全世界駐軍,喜歡干涉別國內政,把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強加給別人。這種前車之鑒中國要注意避免,韜光養晦、不強出頭、有所為有所不為都還是需要的。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在國際公共產品的提供和國際治理機制的形成過程中,都要注意吸納其他國家的參與,注意聽取不同意見。
第三,要在自信中找到謙虛。近年來,伴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正在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過去的不幸和淩辱正在遠去,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正在快速恢覆。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國人也能從自信中找到謙虛,戒驕戒躁,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國國民。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平台,獲作者授權發表。
石齊平簡介
現為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台灣《商業周刊》主筆。常在鳳凰衛視《時事開講》、《金石財經》、《新聞今日談》、《時事直通車》等節目中進行時事評論,並擔任鳳凰衛視中文台《石評大財經》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