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知識與文化並重的環遊世界之旅

知識與文化並重的環遊世界之旅

現代的教育,好像愈來愈講求「目標為本」:但目標大多是死的框框,而框框的本質就是把東西分成內與外、「屬於」和「不屬於」。於是慢慢被忽略的就是一種「通才」與「通達」、一種所謂「跨學科」的靈活思考。

中大出版社編輯部 作者: 中大出版社編輯部
2018-08-26
書海尋珍

作者:李雅言(普林斯頓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

標籤: 文化交流環遊世界目標為本跨學科通才
本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和了解世界各地的事和物,誘發他們的好奇心。(中大出版社)
本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和了解世界各地的事和物,誘發他們的好奇心。(中大出版社)

現在「文化交流」這概念已經被濫用得驚人。但如果「交流」之前並沒有好好準備、交流時又走馬看花,那麼孩子一定不會有什麼得着,倒不如不去!「文化交流」總應該比普通的觀光旅行來得有教育意義。再者,這些交流所費不菲,作為家長,對其教育成效有所期望屬理所當然。教育開支,有需要的便應去花,但如果也有方法在家與孩子「遊世界」而獲得教育成效,豈不是更好?

不深入了解 學不了文化

我年少時一定沒有現在的孩子那麼多機會出國作「文化交流」,但我相信自己小時候對外國地方的了解,不會比現在很多已經出國數次的孩子為淺。我對外國的理解,來自對不同事物的好奇。我小時學拉小提琴,由此熱愛西方古典音樂,而因為很多偉大作曲家都用德文記錄演出指示和用德文為作品命名,故中學時主動找機會學德文。但語言跟文化的關係不可分割,所以學德文後又漸漸對德國歷史文化產生興趣;反過來,對德國文化認識愈深,拉琴也愈來愈像樣。好的提琴老師,傳授給你的不只是拉琴技巧,還有提琴音樂的文化背景,包括音樂跟語言的關係。我有一次在德國深造德文一個月,回港之後立即跟一位德高望重的小提琴老師合奏。他幾乎立即說我的音樂表達比以前自然得多了;是語境弄走了從前的「廣東腔」!

正如烹飪一樣,一名外國人即使掌握了煮中餐的種種技術,如果不了解飲食在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意義,沒有深入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的口味,又如何能煮得好飯餸出來?例如中華飲食文化講求「不時不食」這概念,而這概念又跟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只知道「明前龍井」是較好的龍井茶,卻不知道它好在哪裏,就是「囫圇吞茶」;只知道廣東人冬天才吃蛇羹,卻不知道中國人的養生之道,亦是只知標不知本。

既說「不時不食」,這當然並非中國文化獨有的概念;日本的懷石料理便是由大廚挑選和安排最新鮮和「當造」的食材來燒菜、顧客將點菜的決定都交託給師傅。西班牙中部有一個名城叫雅蘭胡斯(Aranjuez),該城聞名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她盛產士多啤梨。當地夏天的一道特色菜是非常消暑的士多啤梨凍湯(一般認為生果不會隨便做湯吧!),但不是夏天找不到。由此又見得,世界不同地方的生活習慣,有同也有異。居住於不同地方的人,很多時候會面對類似的問題和挑戰;他們的解決辦法,有表面的差異、也有內在的差異;有表面的相同,也在內在的相同。

雅蘭胡斯是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區的一個市鎮。(Wikipedia Commons)

誘發孩子的好奇心

研究不同文化的同和異,除了新鮮刺激之外,更能加深我們對問題的了解。有一次我跟台灣的一群高中學生討論食物浪費這議題,學生很踴躍提出了不同建議。他們很快便上網蒐集資料,參考世界各地不同地方如何運用廚餘和剩菜:例如法國100年前的上流社會會把剩菜施予家僕果腹,而近年日本有些城市則在公共地方設置剩菜收集處,市民可放置剩菜供有需要人士食用。他們熱心地質疑,既然別的地方的廚餘處理方法那麼成功,為何台灣不去仿傚?我回答,我們看到其他地方的「妙東西」,常常會很興奮,希望自己地方也有。但有時自己地方沒有那些東西,並不一定表示當地人從沒想過,也可能是因為引進後會「水土不服」、弄巧反拙啊!譬如法國和日本氣溫一般比台灣低,剩菜沒那麼快會變壞。當然,這一點只是個例子,亦並非沒有應對的方法;我旨在鼓勵學生多想想。投訴和不滿可以是改進社會的動力,鼓勵我們去想方法、尋出路來造福社會;而投訴和不滿的來源則是觀察和好奇。只投訴而不想方法去改進,不好;對事不觀察不好奇、墨守成規,也不好。所以本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和了解世界各地的事和物,誘發他們的好奇心,除了對事物多加留意之外,更細心作進一步的探索與思考。

這並不是什麼課本或天書,讀完之後讀者便「畢業」,成為高明的遊學者。同樣道理,我所挑選的議題和設計的活動,亦談不上算最基礎:世界這麼廣闊,人類文化那麼豐富,怎可以18小時說得完!有些問題和議題,你和你的孩子可能已經想過和接觸過;很多資訊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我在這本小書中提及的事物,也許大部分都只需按數下電腦滑鼠鍵便可找到相關資料。這並不要緊:本書的重點並非在於教授孩子既定內容,而是教授孩子觀察和探究思考的模式和態度。資訊愈容易獲得,便愈容易墮入懶於思考、甚至不再懂得思考的危險。好奇的孩子,你跟他說他已經懂的東西,他的腦袋很快便會跳去探索相關的議題事物。當然,你也可以幫助筆者一起去鼓勵孩子思考,引導孩子探索本書的議題:你比我遠為熟悉孩子的興趣、習慣和生活環境,能夠從孩子的已有知識出發去引導他們聯想和思考。

過於講求目標為本 忽略通才通達

現代的教育,好像愈來愈講求「目標為本」:但目標大多是死的框框,而框框的本質就是把東西分成內與外、「屬於」和「不屬於」。要學甲要學乙,是因為要達到這而不是那:學校裏的學科就是這樣劃分出來的。於是慢慢被忽略的就是一種「通才」與「通達」、一種所謂「跨學科」的靈活思考。「跨學科」這形容詞愈來愈流行,證明了它愈來愈重要,但要教「跨學科」思維談何容易!叫學生「跨學科一點」,差不多跟叫學生「聰明一點!」一樣,根本沒有引導學生去找方法。

然而框不住的「通才」也可以教,只是老師不是你!說到底,「通才」在於以新鮮而有深度的視角去探討問題、從問題的根本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去道出之前背下來的標準答案。孩子在適當的條件下,是自己最好的老師,因為他們思考問題都是憑簡單真誠的直覺。孩子長大後會在不同的學科中學到,直覺可以令人碰壁(而學科的建立,便是讓後人解決相似的問題時拐少些彎路),但直覺也往往是最好的解決問題方法的泉源,小時沒好好培養的話,便「老大徒傷悲」了!所以適當的條件十分簡單,就是為孩子好奇好玩好觀察的天性提供材料,讓他們多探索,且是時刻思考着的探索。

本書的內容,一定涵括了很多不同學科:旅遊、交通、國際商業、音樂、工程、經濟、建築……等等等等。書中提及的專題,大多都有專業研究,對問題的分析一定深刻得多。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是一本炒雜碎式的「通識書」或不同學科的簡介( 它會是一本不盡準確的學科簡介!),本書的目的是教孩子多看多想,並建立起對知識與文化的尊重。我希望它能做到這兩點!

新書簡介

書名:十八小時環遊世界

作者:李雅言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更多精采文章

  • 唯有擁抱變革 方能引領創新──專訪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唯有擁抱變革 方能引領創新──專訪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
  • 耶倫:與中方會談有成果 有助穩定美中關係耶倫:與中方會談有成果 有助穩定美中關係
  • 以素養與概念為本,設計面向AI時代的課程以素養與概念為本,設計面向AI時代的課程
  • 集科技及企業家精神的F1 in Schools比賽集科技及企業家精神的F1 in Schools比賽
  • 李子建教授:說好香港教育故事:「專業分享‧杏壇閃亮」教育薈萃2023後記李子建教授:說好香港教育故事:「專業分享‧杏壇閃亮」教育薈萃2023後記


中大出版社編輯部

View all posts
標籤: 文化交流環遊世界目標為本跨學科通才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王文興(1939-2023)不僅以「慢寫」著稱,還提倡「精讀」。(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小說《家變》奠定文學地位 作家王文興84歲逝世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3
張翔周一深夜發表聲明,指留意到近日有造謠者一而再將校內的機密資料外洩,並蓄意扭曲事實。(灼見名家圖片)
灼見報道

張翔就有關指控發聲明 指涉及嚴重誹謗 要求校委會押後會議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3
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右) 與新聞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討論「極端天氣的應對及啟示」。(香港新聞博覽館圖片)
灼見報道

梁榮武現身香港新聞博覽館 談極端天氣啟示及應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1
李家超在國慶酒會致辭,讚揚香港人「有橋」、「食腦」,識得靈活走位,多次轉危為機。(李家超社交平台圖片)
灼見報道

李家超:《施政報告》歸納市民意見 拚經濟做實事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10-01
從台灣巡防艇角度看涉事漁船,雙方距離接近。(YouTube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台扣押大陸漁船17人 指撞傷巡防艇擬索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30

影片

  • 雷鼎鳴:重返美國千里考察各州 看到怎樣衰敗的社會現狀?當權者為何不重視民生福祉 卻到處挑起戰爭?
  • 雷鼎鳴:白宮處處針對中國制度自欺欺人?形式主義民主制度令美國走向衰敗?
  • 陳文鴻教授:如何識破美國表面和解的對華陰謀?貿易、投資有什麼長期打擊中國的戰略?
  • 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
  • 黃錦輝教授:共和黨為何反對美國陷入俄烏戰爭太深?中國逐漸偏離歐美 不依靠西方經濟?
  • 陳鳳翔:美國向中國提出「四不一無意」是真情還是假意?為什麼中俄愈走愈近,中美愈走愈遠?
  • 陳文鴻教授: 中俄朝等陣營如何反抗西方霸權?印度怎樣與美國聯手東拒中國?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張五常教授:對迷茫的年輕人有什麼忠告?學好中文為何一定要背誦經典詩文?有哪些推薦?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 常霖法師
  • 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中美角力進入新格局 施永青
  • 媒體撒謊經濟戰 中華自強終向前媒體撒謊經濟戰 中華自強終向前 陳鳳翔
  • 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 本社編輯部
  • 雄奇奪目三星堆──訪考古學黃家豪博士雄奇奪目三星堆──訪考古學黃家豪博士 編輯精選
  • 美國金融家的忠告值得反思美國金融家的忠告值得反思 張建雄
  • 許家印出事前 傳前妻已獲巨額分紅離港 恒大債務重組或添變數許家印出事前 傳前妻已獲巨額分紅離港 恒大債務重組或添變數 本社編輯部
  • 教大開學日升旗禮 是大學生第一門課教大開學日升旗禮 是大學生第一門課 梁振威
  • 大阪中之島「童書森林」──為孩子創造與書相遇的契機大阪中之島「童書森林」──為孩子創造與書相遇的契機 馮珍今
  • 香港政府的反擊香港政府的反擊 湯文亮
  • 林毅夫教授: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 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林毅夫教授: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 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本社編輯部
  • 張翔就有關指控發聲明 指涉及嚴重誹謗 要求校委會押後會議張翔就有關指控發聲明 指涉及嚴重誹謗 要求校委會押後會議 本社編輯部
  • 跑江湖的三把刀跑江湖的三把刀 李志強
  • 兩次馬爾他會晤的笑話兩次馬爾他會晤的笑話 張建雄
  • 三場告別:念念不忘、世俗眼光和無知偏見三場告別:念念不忘、世俗眼光和無知偏見 張灼祥
  • 雷鼎鳴:重返美國千里考察各州 看到怎樣衰敗的社會現狀?當權者為何不重視民生福祉 卻到處挑起戰爭?雷鼎鳴:重返美國千里考察各州 看到怎樣衰敗的社會現狀?當權者為何不重視民生福祉 卻到處挑起戰爭? 本社編輯部
  • 災禍集中之啟示災禍集中之啟示 蔣匡文
  • 「債務陷阱」?美國才是製造者 國際應凝聚共識盡快化解「債務陷阱」?美國才是製造者 國際應凝聚共識盡快化解 編輯精選
  • 陳茂波:現時樓市與引入「辣招」時不同 政府密切注視陳茂波:現時樓市與引入「辣招」時不同 政府密切注視 本社編輯部
  • 飲酒與享受飲酒與享受 黃珍妮

推薦作家

  • 陳鳳翔
  • 陳文鴻
  • 周光蓁
  • 譚新強
  • 艾雲豪
  • 劉銳紹
  • 李志強
  • 張建雄
  • 盧兆興
  • 陳文鴻
  • 翁美茵
  • 常霖法師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