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博物館要更新「香港故事」的展覽,這是好事。事實上,香港一直缺乏真實的歷史。英國殖民地虛構的香港小漁村的起始,抹殺了香港在割讓之前至少上千年與內地社會經濟緊密結合的歷史。這應該是時候撥亂反正了。
香港的歷史,是香港社會和港人身份認同的最重要依據。近年的「港獨」思潮,一是排斥香港歷史;二是依殖民地時代的邏輯製造假的香港歷史,以此錯誤引導不讀歷史的年輕一代。
中小學的常識或通識都有介紹新界的大家族,但只就香港在殖民地之後的領域範圍而言,沒有提及它們與廣州地區的農村社會的鄉約關係、香港的墟市與珠三角的墟市體系的緊密結合關係。新界大家族以外,有漁民村落,他們不只在香港水域捕魚,也在整個珠江口及鄰近水域作業。
明清幾百年裏,這個海域海盜猖獗,長洲和港島就有海盜張保仔的遺迹與傳說。這是香港歷史的重要一部分。而東莞鹽場、大埔碗窰、屯門駐軍,既反映在農耕以外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也顯示作為廣州外港門戶的香港的政治軍事作用。
香港割讓,先是香港新界鄉民支持廣州三元里的農民打擊侵略英軍,後是1899年新界鄉民抗英的梅樹坑六日之戰,這些都是香港不能抹殺的歷史,更不能讓「港獨」分子隨意改變、解釋。
香港殖民地早期幾十年財政和貿易經濟都依賴販賣鴉片,出口內地,轉運海外,以及在香港設鴉片專營。這段醜陋的歷史不能掩蓋,社會與學生知悉才能使他們明白英國侵略中國、佔領香港的緣由動機。英美公司販運鴉片,英資銀行貿易融資。香港作為對華鴉片貿易的中樞,印度鴉片長驅而入,香港與內地的外國租界連成一手,編織深入內地的鴉片毒害的網絡,同時也轉口到海外華人社區。
香港殖民地時代歷史極不光彩
香港殖民地時代這些極不光彩的歷史被政府掩蓋,回歸後特區政府也不清楚地教育學生與社會,只歌頌殖民地的建設,變成替英國殖民者塗金抹彩。事實上,殖民地時代哪來建設?在麥理浩上世紀七十年代新政之前,香港社會貪腐,基建落後。五十年代前國人自由出入和在香港居住工作,殖民地不作管制,但也不當華人為公民,公共服務匱乏。而麥理浩的新政不過是為談判不平等條約而設,香港鐵定回歸,新政便夭折,這正暴露英國在香港施政的虛偽。
香港故事可以多談回歸,但是歷史不擺正、不釐清,頌揚回歸亦不足以糾正社會的認識,建立自身認同的堅實基礎。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