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是影迷。小學時,會省下早點錢,放學之後,鑽進上海的電影院,去欣賞一場電影。當時記得有前蘇聯的(如《烏沙庫夫海軍上將》)、印度的(如《流浪者》),和日本的(當時反戰片不少)。可以說場場印象深刻,次次流連忘返。
回到家中早已天黑,全家等我吃晚飯,少不了一頓責罵,但我一耳進一耳出,從不會往心裏去。到了初中,陰差陽錯,學校裏得到影院一個影評員的名額,居然天上掉下了餡餅,正好砸在我的頭上。於是每個周末堂而皇之進出影院,分文不用,看完只須寫個影評,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很好對付。
沒想到老了,來到香港教學,得空重拾舊趣,雖然電影票價可說是天翻地覆,但憑老年(senior)資格,還有一點折扣優惠,於是便也成了影院常客。發現人生起點走到終點,總是在畫一個圓圈,唯一不同的是,這回不用寫什麼影評了。
滿足不同人需求
這一看不得了。我常常在想,得給這裏的影院點個讚。
第一個讚,要給影院的設備和經營方式。香港的影院設備可以說是國際一流,杜比7.1環繞音響,全隔音的牆壁和地毯,座椅舒適寬大,過道空間也很大氣,真是享受一流。我常去的AMC,衞生間有兩處,始終有人值守,衞生保潔狀況非常好。
最重要的是,AMC影院的經營方式,確實是以各位客戶的體驗為要。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有六到八個片子在不同的影室播放,而周末則會加到十個片子以上。同時放映的有不同分級的成人故事片、孩童學生喜愛的動畫片,還有資訊化科技時代開設的高清晰度的國際歌劇和交響樂的現場直播,對方演出現場中場休息時,我們也可休息,如你不要休息,則可靜坐影院之中,任它帶你去幕後,採訪布景更換、平台控制的工作人員,以及化妝師和導演等幕後重要崗位的人物,聽他們介紹細節。這是即使在維也納和巴塞爾的演出現場,都無法享受到的情景。而影院推出的movie movie頻道,實行以實體和家庭影院的對接,使你足不出戶,也能感受震撼。這種多元節目,極大地滿足了不同人群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客戶體驗真是好極了。
在讚美這種模式時,我也不由得想起內地大佬王健林,從房地產業和商場業走出來,跨越發展媒體和娛樂業,一舉收購了百年老牌AMC,令AMC在內地的票房收入連續兩年增加50%以上。這個民營企業家,還真算是有點眼光。
出色個性化服務
另外一個讚要給影院的個性化服務。去年秋天,太太來港陪我。我早三天預購了電影票,讓她和我一同去欣賞電影Bridge of Spies。誰知到了檢票口,翻遍了口袋,明明買了兩張票,卻只找到了一張,這時離放映只有幾分鐘了。我沿途回找了一百多步,渺無影蹤。太太在旁說:「去補買一張吧。」那天是周末,哪有餘票可能。再說即使有,也不可能坐在一起。我趕緊去售票櫃枱,說明半路上丟了一張。售票的是個小夥子,他說:「不急。」我聽了一愣。他迅速打開電腦,問我坐幾排幾號,我拿出手上的一張票,回答了他。他又問我:「你記得太太是幾號?」我記得,我告訴他是多少號。他說:「你兩張都是老年票senior,對嗎?」我說是的。他又問道:「你用什麼方式買的?」我說是信用卡。於是他迅速取出一張紙條,簽上名,說:「不要緊,你拿着這個進場就可以了。」我半信半疑地來到門口,服務生說,這樣就可以了。當我們坐進座位,電影才剛剛開始影前廣告。
我們十分感嘆,我太太說,換成別處,你掉了票,非得重買不可。這種遭遇也許對你早就不稀奇了,可是對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編按:文章原刊於《信報》,相隔逾三年至今仍有參考價值,部分內容經作者更新在灼見名家傳媒重新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