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7月28日決定加息0.75厘,是繼6月16日之後第二次加息,兩次都加0.75厘,極為罕見,顯示情况不妙。聯儲局目標是追求最大就業率,以及通脹率維持在2%。美國6月份失業率為3.6% ,通脹率則達到9.1%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上周記者會承認,美國就業職位增長和需求都放緩,經濟軟着陸的機會愈來愈微!
美聯儲壓通脹保就業 談何容易
聯儲局主要職責之一是遏抑通脹,以目前美國的通脹水平計,聯儲局沒可能不加息,問題只是要加到什麼水平,通脹才會回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專家指,當前通脹背後有5大原因──
一是供應鏈瓶頸。因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產生的影響,源於防疫封鎖措施和人員流動限制,情况雖續有改善,但反映全球供應鏈的「海運時效指標」(由美國貨運代理報關公司Flexport 提供)顯示,指標至今年4月底為止都仍維持在歷史高位,反映壓力至少會維持一段時間。
二是商品需求上升。
三是刺激措施和疫情復甦。全球各國共宣布約16.9萬億美元的抗疫財政措施,消費者大量購買商品,而很多商品因疫情及物流不暢而造成供應短缺。
四是勞動力供應不足。在多個國家,勞動參與率仍然低於疫情前水平;在發達經濟體之中,美國受到的影響較大,勞動參與率較疫情前低約1.5%(勞動者數目下降了約400萬)。
五是俄烏戰爭令能源和糧食供應受到衝擊,推動全球通脹上行,其中石油和天然氣漲價最厲害;食品之中,小麥價格處於歷史高位(見〈當前通脹背後的5大原因〉,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22年7月19日)。
上面5個原因,有些是經濟周期因財政和貨幣政策而導致的通脹,但有些則是因地緣政治爆發戰爭造成的供應不足、市場出現商品短缺令價格上升。這些因素,非聯儲局加息就可解決。
通脹上升意味「百物騰貴」,對打工仔尤其基層勞工影響最大。但是加息壓通脹的結果,通常會令經濟放緩,扼殺企業生機,受害的也是受薪階層!聯儲局要把通脹壓在2% ,同時又要保住就業,真是談何容易。
英國保守黨黨魁之爭,領先的外相卓慧思聲言上台後立即減稅以「紓解民困」;財相辛偉誠則強調先控制通脹,他去年則提出提高入息稅、企業稅等以填補疫情支出。兩條路線之爭,很能反映西方國家當前的困境,一方面通脹高企,影響民生,另一方面則是受薪階層生活艱困,政府的對策左支右絀。
當前低迷環境 非「純經濟」原因
一場俄烏戰爭令情况變得更複雜,能源和糧食供應短缺,可能令通脹「長期化」,抵消了傳統上貨幣政策的效力。百年未遇的大變局,如今正進入更難測、更高風險的新階段,過去慣常運用的諸如央行貨幣政策,可能已無法解決眼前的經濟問題。
當前的低迷並非「純經濟」原因。世紀疫情、地區衝突等令國際秩序面臨重新洗牌,自二戰結束以來的一系列政治、經濟、貿易秩序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分裂,包括以聯合國、世貿組織、世衛等為主體的全球治理國際機構功能嚴重失常。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治理行為準則變形、走樣;以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峰會為代表的全球危機應對大國協調也嚴重「失位」,無法發揮協調、領導功能。
原有的國際機構無法發揮作用,原因是美國正逐步重建另一個「新秩序」。俄烏戰爭不管結局如何,歐洲重新返回冷戰年代「兩陣對峙」已是無可避免。北約大規模東擴之後,俄羅斯必會重建一個翻版的華約軍事集團。至於對華政策,美國以五眼聯盟、印太戰略、四邊機制等形成對中國的包圍圈,中美兩國將會進入漫長的博弈期,衝突不斷將難以避免。
在經濟政策和金融政策方面,中美過去都會有緊密交流及協調,但如今美國大幅加息、以激進的貨幣政策遏抑通脹,唯與此同時,中國卻一直降息。
人民銀行今年4月宣布將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下調25個基點,釋放出5300億元人民幣長期資金,內地其他銀行也紛紛下調中長期存款利率。美國加息一手是遏制通脹,另一手則是吸引資金流向美國。而中國在部署疫後的經濟策略,則是因應美歐的多重制裁、脫鈎等措施,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強基建設施,希望加強內部消費支持經濟。
中美背道而馳的發展,也令全球化衰落,世界開始走向區域化。今年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由東盟國家發起,中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5國參加),已超越歐盟成為世界最大自由貿易經濟體。但由日本主導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CPTPP),則仍然拒中國於門外。目前趨勢,新區域經濟組織正逐步取代舊體制。
香港過去主要貿易伙伴是歐美國家,加上聯繫匯率跟美元掛鈎,西方國家的經濟循環影響香港經濟較大。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經濟跟內地加速融合,令本地經濟表現愈來愈受內地影響。猶記得90年代香港通脹加劇,當時政府經濟顧問解釋,是內地來港菜價上升推高了消費指數。此說受到很多批評,認為並不全面,但從中可以看到,在統計上的經濟表現,香港已深受內地左右。
本港聯匯制真正隱憂在政治
囿於聯匯機制,港元息率早年幾乎跟美息亦步亦趨;後來漸漸變化,香港亦不再「跟到貼」,原因是香港經濟循環更靠近大陸,資金流向亦如是。只要「大陸錢」流入量強勁,香港拆息市場資金充裕,本地息率也就毋須再緊貼美元。
美國加息之後,續有資金流出香港,評論界又再掀起聯匯制會否失守的討論。事實上,無論從銀行體系結餘到香港的外匯儲備,我們都有足夠實力支持聯匯制,根本毋須擔心。聯匯的真正隱憂在政治而非金融——所謂政治,就是中美角力,美國加強向北京施壓,在聯匯上極可能動手腳以打擊中國的實力。
金融界資深人士大多不相信美國會在金融市場上向香港動手,他們認為任何行動都會損及美國自己在香港的利益,犯不着。這是金融界的「正路」思維;現實卻是,美國政治圈對中國幾乎是一面倒對抗。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明知訪台可能觸發危機,但行程依舊。而此例一開,美國議會以至政府高層請纓訪問台灣「以表支持」的挑釁行動將陸續有來,北京將如何應對?
打擊香港金融市場會令美國受損,但針對俄羅斯的制裁難道又沒有損失嗎?歐洲制裁俄羅斯油氣入口,直接造成歐洲能源危機,供應嚴重不足。稍後冬天日子怎樣過,歐洲各國政府都費煞思量。
全球經濟三分天下 聯匯制須做好防禦
俄烏戰爭影響糧食、能源供應,大大推高通脹,這些影響難道不大嗎?政治角力,首要考量是壓倒對方,其他都是次要。對聯匯「前景」亦應作如是觀,過去的「正常」營運,現在都要向政治目的讓路。
美國加息,定會影響資金成本、按揭負擔,但對香港的實體經濟影響不大;影響我們最深的是內地經濟發展、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大陸樓市能否「軟着陸」,以及疫情控制會否在年底放鬆?
全球經濟將會是一個三分天下之局──美歐一方,中國加俄羅斯另一方,其他就是中小型經濟體在兩大陣營中游走,爭取自己最大利益。香港要站在哪一方不言而喻,現實如此,對聯匯制做好防禦以至後備方案,肯定絕對有需要。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