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接前文:〈白先勇:我從不懷疑父親是一位愛國家、愛民族的傑出軍事戰略家〉
毛:學界一般認為,蔣介石下野三次,都是桂系逼宮所致,這也是蔣介石的說法。您同意嗎?
白:論者常謂蔣介石三次下野都是桂系逼宮所致,這個說法誇大不實,事實上,蔣每次下野前提都因大環境情勢所迫。
蔣介石三次下野 桂系迫宮實藉口
北伐期間,1927年,寧漢分裂,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反蔣,如果蔣不下野,漢口唐生智、張發奎等將領便要對南京蔣介石用兵,北伐大業將陷危境,蔣逼不得已,乃第一次下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並未主動逼蔣下台,但的確反對蔣介石與武漢開戰,因孫傳芳大軍虎視眈眈,隨時反撲南京,蔣介石因此與桂系生隙。
1931年,蔣介石第二次下野,肇因於蔣介石軟禁立法院長胡漢民於湯山,觸怒廣東人士,陳濟棠乘機樹起反蔣大旗,聚集各反蔣派系,廣西亦加入反蔣聯盟。胡漢民獲釋放返廣東後,繼續反蔣,此時九一八事件發生,全國輿論譁然,蔣為了團結,於12月25日辭去南京國府主席兼行政院長,第二次下野。這次反蔣運動,以廣東為首,白等只是隨從。
1948年底,徐蚌會戰已近尾聲,國民黨政權搖搖欲墜,白崇禧從漢口連發兩通電報,亥敬、亥全電給南京蔣介石,提議敦請美國出面調停國共內戰,劃江而治。12月初美國杜魯門政府已暗通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逼蔣介石下野,才肯援華。沒有美援,國軍無法繼續打仗。
白崇禧發電報的初衷是為挽救國民黨政權覆亡的命運,美國出面,蔣介石勢必下台。這兩封電報觸怒蔣介石,認為白崇禧「背叛脅制」。從客觀情勢上來看,白崇禧之兩封電報絕對不致構成蔣介石下野的條件。
蔣第三次下野,另由更迫切的形勢所迫。美國杜魯門政府步步相迫,以切斷美援作為要脅,徐蚌會戰結束,蔣介石盱衡世局,心中明白國民黨在大陸大勢已去,所以他在下野前已開始部署台灣作為「革命基地」,任陳誠為台灣省主席,12月底開始將國庫黃金運往台灣,空軍飛機、海軍艦艇亦遣往台灣。
蔣介石拋下大陸,將國庫黃金運往台灣,對人民總需有一說法,「桂系迫宮」便是最好的藉口。李宗仁回憶錄中稱,12月中,蔣介石便召見他透露下野意圖,李惶恐以拒,蔣堅持,李才得以代總統繼任之。
毛:蔣介石和桂系的關係如何?
白:蔣介石與桂系的關係異常複雜,分合之間,要分階段。北伐初期,蔣需要桂系的輔助,中央與桂系相處還算融洽,但北伐完成,桂系功高震主,蔣發動蔣桂戰爭,將桂系整垮。1930年代,廣西與中央對峙6年。抗戰軍興,桂系聽從蔣委員長抗日號召,歸附中央,輔助蔣抗日8年。戰後桂系與中央又漸漸分歧,1948年副總統選舉,李宗仁擊敗蔣介石欽定人選孫科,蔣與桂系徹底分裂,以致最後,蔣李鬥爭,水火不容。
蔣白二人瑜亮情結 桂系北伐抗日有功
毛:蔣介石欣賞白崇禧的才幹,但「總是合不來」、「不喜歡他」,為什麼?
白:蔣介石建軍黃埔後,一直以軍事領袖自居,蔣氏政治手腕,縱橫捭闔,將政敵一一擊倒,但在軍事上,戰略、指揮非其所長。北伐南昌之役,蔣親自領軍與孫傳芳部交戰,大敗,得白崇禧救援,將孫軍擊潰。白崇禧乃軍事戰略家,往往以寡擊眾,以戰略取勝,蔣介石認識白崇禧軍事長才,但對白又常存猜忌,正所謂雙雄不能並立的瑜亮情結。蔣格於形勢,不得不重用白崇禧替他打天下,但卻嫌白常常獨斷專行,「不守範圍」,所以北伐剛完成,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便向白動手,發動「蔣桂戰爭」,將桂系整垮。
毛:白崇禧如何看待蔣介石?
白:白崇禧看待蔣介石,恐怕也得分幾個層面,相當複雜。首先,北伐、抗戰、國共內戰,蔣介石都是領袖,而這三大戰爭的大目標、大方向便是:推翻北洋政府、統一中國、抵抗日軍侵略、反共戰爭,白崇禧對這三大戰爭的目標和蔣介石是一致的,所以尊他為領袖,但白的戰略觀往往又跟蔣方枘圓鑿,扞格不入,尤其國共內戰時,東北四平街一役,徐蚌會戰,兩人更是南轅北轍,屢起爭執,特別在軍事指揮上,蔣常常越級指揮,干擾前線指揮官的行動計劃,白為此痛心疾首,在白心中,對蔣作為一個軍事領袖,恐怕是不服的。
毛:白崇禧跟李宗仁的關係又如何?對他們來說,中華民國的利益和桂系的利益,矛盾嗎?
白:白崇禧與李宗仁的關係須追溯至北伐前,廣西統一,新桂系以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為首,所謂「廣西三傑」脫穎而出,自此後,北伐、抗戰、國共內戰,李、白兩人在軍事上合作無間。如北伐最關鍵的龍潭之役,擊敗孫傳芳軍,抗戰時期李、白共同指揮,創下台兒莊大捷,扭轉抗戰頹勢。
在政治上,李、白兩人在1930年代共同治理廣西,把廣西建設為模範省。李、白兩人,長期合作,曾經有很好的結果,但最後摩擦漸起,甚至分道揚鑣,割袍斷義。
1948年,李宗仁逕自宣布參選副總統,白崇禧反對,勸阻無效,白知道蔣介石心中副總統的人選已定為孫科,李宗仁強出頭競選,如獲勝,中央與桂系又會分裂,後來白因桂系淵源,與李宗仁個人的感情,出來幫李競選,李宗仁擊敗孫科,中央與桂系從此又分裂,白自己承認,幫李宗仁選副總統,是他犯下一大政治錯誤。
1949年李宗仁當上代總統後,因蔣介石處處掣肘,無所作為,最後國民黨政權搖搖欲墜之際,李宗仁不顧白崇禧勸阻,逕自拋下國人,沒有交待,飛往美國,白對李此舉頗不諒解。李在美國時常發表反蔣言論,使白在台灣處境難堪。其後,李宗仁「回歸祖國」,使白以及桂系海外大員,更加難以自處。
桂系除了1930年代處於廣西一隅6年,其他時期都在參與中央軍事,北伐輔助蔣介石打天下,抗戰廣西出兵100萬,廣西子弟壯烈犧牲,國共內戰,仍是桂軍在廣西與林彪部戰到最後一兵一卒。整個來說,桂系成員是把國家利益放在最前面的。
民間國際素有聲望 助白異鄉平安終老
毛:今天學者對於民國歷史的解釋,通常將蔣介石視為正統,代表中央,習慣從蔣的角度來評價民國人物的是非忠奸。這種視角是否有其局限?您寫的傳記是否試圖以桂系為中心來重新解釋民國史?
白:在台灣官方的民國史,可以說是兩蔣民國史,把兩蔣個人歷史擴大成國史,當然是以蔣氏父子為中心,以「中央」為正統,國民黨內其他派系,大多被視為異端。例如白崇禧在國軍中的地位,以及在北伐、抗戰、內戰各個階段的軍功,在台灣的兩蔣民國史中,大大的受到削弱及抹煞。
《父親三部曲》就是企圖還原歷史真相,恢復白崇禧在國軍裏應有的地位,除去許多關於白不實的謠言及污衊,例如徐蚌會戰白崇禧按兵不動等等。
毛:白崇禧在台灣「既無兵權,亦無政權」,很不如意,畢竟平安無事。蔣介石出席完白氏葬禮,在日記中寫下一段殺氣騰騰的話:「其能在行都如此善終,而未像李宗仁、黃紹竑之降匪受辱以死,亦云幸矣。」為何白崇禧還能在台北善終?
白:白崇禧在國軍中還有一定的地位,在台灣民間,白因為228曾到台灣宣撫,拯救了不少台籍人士的性命,台灣人民感恩,在台灣民間有一定的聲望。
抗戰期間,白崇禧曾立大功,獲英、美、法等國政府授勳,在西方國家亦有一定聲望,當時美國駐台大使藍欽(Karl L. Rankin)與白有私交,常有往來。白崇禧為回教協會理事長20多年,是中國的回教領袖,在世界回教國家間,享有盛名。
由於上述這些原因,蔣介石在各方考量之下,不敢貿然對白崇禧動手。父親白崇禧將軍曾親口對我說:國民黨高層人士曾透露給他聽,一旦台灣局勢有變,國民黨第一個要處理的,便是他本人。
毛:您父親以及桂系人士在台灣的遭遇,是否是您創作《台北人》的原型?《父親三部曲》與《台北人》之間是互文嗎?
白:《台北人》是以文學寫歷史的滄桑,《父親三部曲》是以歷史來寫歷史的滄桑。《台北人》中有些人物的原型也許有父親那一輩人的身影,但並不都限於桂系在台灣的遭遇。《父親三部曲》可以說是《台北人》的歷史註解。
白先勇專訪三之二
延伸閱讀:〈我從不懷疑父親是一位愛國家、愛民族的傑出軍事戰略家〉──白先勇專訪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