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瘟疫政治

瘟疫政治

人類歷史上有兩件事一旦發生,政府的責任是逃不掉的,一是戰爭,一是瘟疫。瘟疫是被動的,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本應是天災,但大部分情况下政府抗疫表現都令人民失望,天災往往變成人禍。到最後瘟疫也離不開政治。

陳景祥 作者: 陳景祥
2020-03-12
齊物論

標籤: 世衛新冠肺炎新型冠狀肺炎武漢肺炎瘟疫美國
新冠疫情總有退卻的一天,但瘟疫政治卻可能繼續蔓延,成為中國與西方國家角力的另一戰場。(Shutterstock)
新冠疫情總有退卻的一天,但瘟疫政治卻可能繼續蔓延,成為中國與西方國家角力的另一戰場。(Shutterstock)

新冠肺炎疫情不斷擴散,已經成為全球主要威脅,香港過去兩個多月的經歷,正在其他國家不斷重演──先是政府避重就輕、試圖淡化事件,到疫情惡化、民眾恐慌,超市和商店出現搶購物資潮,防疫用品和食物都成為搶購對象,用作防護的口罩更是一罩難求。

早前「說三道四」揶揄香港人搶購是「低能」的新加坡貿工部長,看見美國、歐洲以至新加坡都先後出現搶購物資時,應該明白群眾對瘟疫恐慌是人之常情,嘲笑別人者自己也很「低能」!

人類歷史上有兩件事一旦發生,政府的責任是逃不掉的,一是戰爭,一是瘟疫。戰爭有時候是被動的,例如抵抗入侵;也有主動的,例如掠奪資源,或政府故意開戰轉移人民的注意力、提高領袖的威望。戰爭要解決的,往往是政治問題。

政府淡化處理  不想民眾洞悉「束手無策」

瘟疫是被動的,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本應是天災,然而大部分情况下政府抗疫表現都令人民失望,天災往往變成人禍。到最後,瘟疫也離不開政治。

天災非人力所能抗拒,但和瘟疫不同,其他天災如地震、海嘯、颱風、火山爆發等,都是瞬間之事,不論後果如何嚴重,但很快就會結束。瘟疫則不同,從醞釀、爆發、蔓延到遏制,不但時間長,而且每個環節都要政府全力投入,如果處理不力,天災就會成為人禍。

歷史上,這種天災人禍的慘劇數不在少。西元前430至427年的「雅典瘟疫」(Plague of Athens),初起時由於雅典人的長期偏見,認為疫情是因斯巴達內奸在蓄水池投毒,故此向對方興兵討伐,大開殺戒,反而沒有仔細研究疫症的源頭和起因,最後釀成慘劇,雅典近一半人口喪生(參考〈看世界名畫中的瘟疫〉,天壇筆記,2020年2月13日〉。

我國的瘟疫,往往是王朝覆亡的最後一根稻草。電影《大明劫》2013年在內地上映時引起熱議,片中主角一個是將軍孫傳庭,他奉命抗擊李自成,哀兵上陣,自知是「最後一戰」。另一主角是游醫吳又可,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與孫傳庭惺惺相惜,為他治療軍中出現的瘟疫。吳又可後來寫成《溫疫論》兩卷,有指開中醫治療傳染病學研究的先河。末代王朝,大將軍無力回天,一介游醫反而濟世為懷,為後世治病救人打下基礎,名留歷史。

瘟疫離不開政治,政府抗疫無方,輕則被人民痛罵,重則政權不保。任何國家當遇上疫症時,政府第一反應都是淡化處理,盡力安撫人心,希望大事化小,表面上是不想令社會恐慌,實質上是不想民眾知道太多真相,洞悉政府束手無策的醜態。

保障健康外  有其他考量

網絡年代,民智大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網上有大量防疫抗疫資訊,「教育」了普羅大眾如何做好防禦。香港這次雖然也受疫情衝擊,但在染病和死亡個案上遠較2003年沙士為少,原因之一應是資訊自由令大家對新冠肺炎了解更多,懂得如何防護。

政府處理疫情,除了保障民眾健康,還有其他的政治考量。香港是否應該封關,就有人批評政府是不想截斷香港和內地的人流往來,以免「得罪」北京。

內地抗疫,就在「繼續隔離」和「盡快復工」之間作取捨。說過了,內地如果遲遲不復工,很多中小企和民企就會支持不住倒閉,失業率會上升,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可能不保……大規模復工如果令疫情再次升溫,早前咬緊牙關封城死守的努力就會前功盡廢!如何取捨,是北京要做的政治決定,醫學專家和醫護專業的意見是幫不上忙的。

國際戰場  美國針對中國「軟實力」

當前的瘟疫政治另一戰場在國際社會:歐美國家藉新冠肺炎把矛頭對準中國,一方面把中國大陸「鎖定」為播毒源頭,另一方面則大造輿論,認為全球生產鏈應與中國脫鈎。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重塑全球化下生產鏈的布局,衝擊中國大陸世界工廠地位──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1月30日接受Fox電視訪問時就表示,肺炎疫情擴散有助工作崗位回流美國,部分或會流向墨西哥。外媒也借勢唱淡一帶一路,認為疫情會打擊這項由北京力推的國策(China’s Belt and Road Plan Is Getting Lashed by Coronavirus, Bloomberg, 3月4日)。

1990年代開始流行的中國威脅論,以南海問題作為主要議題,認為中國大陸冒起,將會在地緣政治上威脅南海諸國,這是從軍事平衡、經濟利益等具體問題上針對中國。

當前的新冠肺炎則開闢了另一戰線,美國指疫情在全球蔓延是因為中國防疫不力、掩飾疫情真相、透明度低,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甚至指中國提供的數據不完整,增加了美國防疫的難度。這些都是針對中國管治體制、國際責任等「軟實力」而作的指控,其殺傷力並不比「中國掠奪南海利益」的說法為輕。

美國指「中國防疫不力導致病毒擴散」的言論在某些國家已觸發一場「反華浪潮」,一名新加坡男子在倫敦街頭被毆(被誤以為是中國人),以及歐洲某些旅遊點「不歡迎中國遊客」,雖是零星事件,但卻反映了國際上一股「仇華」情緒正在蔓延。

傳染病全球治理  港醫學界可有更大貢獻

傳染病的全球治理機制已經初步形成,其中在2003年對抗沙士疫情時,世衛組織建立的「重大疫情全球警報系統」發揮重大作用,其後在禽流感、豬流感等公共衛生危機中,世衛也發揮了它的協調、監測等功能。內地在處理今次新冠肺炎時,也經常引用世衛的「表揚」以示抗疫成績可取。

然而,內地有學者卻對世衛有不同看法,特別是其機構龐大臃腫、層次多、管理僵化、調度失靈、辦事效率低、行政費用開支大;面對複雜多變的全球健康威脅與危機時,世衛反應顯得遲鈍,治理效率低下(參考張彩霞:〈傳染病問題的全球治理機制及其完善〉,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2012年1月)。

文章指,傳染病全球治理,主權國不再是國際衛生合作的唯一主體,各種非政府組織、公私合營機構及區域衛生組織都正在發揮作用。以香港醫學界的高水準和強實力,未來在傳染病全球治理方面應該可以有更大貢獻。

新冠疫情總有退卻的一天,但瘟疫政治卻可能繼續蔓延,成為中國與西方國家角力的另一戰場。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文章

  • 黃均瑜:站在人類文明角度 反對「武漢肺炎」用詞黃均瑜:站在人類文明角度 反對「武漢肺炎」用詞
  • 新冠污名化能撐多久?新冠污名化能撐多久?
  • 美國公衛力全球第一?這些國際評比,有如繡花枕頭美國公衛力全球第一?這些國際評比,有如繡花枕頭
  • 中國在世衞大會中的外交勝利中國在世衞大會中的外交勝利
  • 迷失世界迷失世界

  • 香港是冷戰得益者
  • 大報復——美國對華拉下「經濟鐵幕」
  • 中美制度之戰
  • 香港退、新加坡上
  • 香港的特朗普支持者

陳景祥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 除了新聞界的工作,陳氏也積極參與新聞教育,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陳氏現為樹仁大學學術諮詢委員會成員,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特邀教授。 公職方面,陳氏於 2006年1月獲行政長官委任,擔任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成員,並在翌年提交檢討報告書。此外,他在 2010年1月獲香港證監會委任,出任投資者教育委員會(任期已屆滿)及產品諮詢委員會成員。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世衛新冠肺炎新型冠狀肺炎武漢肺炎瘟疫美國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民建聯執委會議選出陳克勤任主席。(陳克勤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民建聯改選領導層 陳克勤任主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在張五常眼中,現實世界才是經濟學的實驗室,而且經濟學具有公理性(axiomatic),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解釋和預測。(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中)、中大副校長陳德章教授(左五)、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教授(右四)、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古靜敏女士(右五),以及一眾校友傳承基金執行委員會委員一起主持中大創業日2023開幕典禮。(中大提供)
灼見創科

創科工業局長孫東 微軟港澳總經理陳珊珊 齊撐母校中大創業日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4
港隊在開幕式進場時,特首李家超站立揮手致意。(李家超社交平台)
灼見報道

杭州亞運開幕 習近平李家超出席 數碼與實體火炬手同點聖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3
香港警方正調查有關JPEX涉嫌欺詐的指控,不排除再有涉案人士被捕或協助調查。(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JPEX虛幣風暴香港史上最傷 發展虛擬資產中心願景受考驗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施林海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學習:一個過程學習:一個過程 程介明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 編輯精選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本社編輯部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