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疫苗接種率低的經濟分析

疫苗接種率低的經濟分析

若人人只關心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不理會打了針可為社會帶來的好處,那麼他們的確不見得願意去打針。這是一個經典的經濟學問題,不打針有損公益,性質與工廠污染環境或煙民在公眾地方抽煙放毒相似,政府有角色可扮演。

雷鼎鳴 作者: 雷鼎鳴
2021-04-23
用經濟學做眼睛

標籤: 個人成本新冠疫苗理性行為社會效益群體免疫高斯定理
個人的利益並不足夠推動港人顧及社會利益。究竟懲罰還是補償的方法更好?(亞新社)

Around 200 people in the vaccination priority groups received China's Sinovac COVID-19 vaccination at the Community Vaccination Centre at the Exhibition Gallery of the Hong Kong Central Library on Feb 23, 2021. About 30,000 Hong Kong residents had booked appointments for the vaccination against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for the first day after booking is open, the Secretary for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Alfred Sit, said on Tuesday. Twenty nine 29 cavvination centers will be set up for residents who have made bookings online. Out of these, 24 centers will provide the Fosun Pharma/BioNTech vaccine.

個人的利益並不足夠推動港人顧及社會利益。究竟懲罰還是補償的方法更好?(亞新社)
0
SHARES
477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香港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偏低,並不理想。在本文見報日,亦即疫苗開始接種後剛好8星期,估計應有接近80萬人打了第一針,亦即每周平均有10萬人肯加入接種行列。就算此速度能夠維持(這未必做得到),也要1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達至群體免疫。

我們可把香港與新冠抗疫的劣等生美國比較。美國人喜歡率性而為,過去不少民調都顯示只有三至四成的美國人願意接種疫苗,但自去年12月中開始有疫苗供應後,已有近1.3億人打了第1針,接近人口的四成,即平均每星期有700萬人打第一針。美國人口是香港的44倍,按人口比例,這速度比香港快上幾乎60%。香港輸給劣等生美國,豈不羞家?

為何港人打針的意慾這麼低?有何方法解救?經濟學家相信人的行為有理性的基礎,亦即此等行為暗合其成本與效益的比較。市民是否接種疫苗,涉及個人的成本效益,亦可能受社會的成本效益所影響。先談前者。

接種疫苗與否的個人成本效益

打了針,個人可得到多少效益?目前最直接的效益是減少死亡及中招後身體受損的機會。香港人生命的價值是多少?據現時經濟學界較為主流的理論,生命的價值等於當事人在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頭時(例如被綁架,或在醫院的急救室中),最多願意付出多少錢去保住性命。這裏假設了此人若資金不足,可借到錢,但將來是要還的。

有些經濟學家曾設計過不少很巧妙的方法,從可觀察到的數據中去估算出不同人等生命的價值。當然不同的人把自己生命的價值看得不一樣,例如李嘉誠、馬雲的命肯定比我的值錢很多倍。從前有些對美國人生命價值的估算,平均大約是500萬美元,香港與美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相差不遠,一個不離譜的假設,便是港人平均每條命約值4000萬港元。這個假設是否精準不重要,就算有誤差,也不太影響下面的結論。

今年香港的GDP增長率若要追回損失,便需要在8.1%上再加上今年應有的2%,亦即要有10.1%才算療傷成功,但看樣子這是不大可能。(Shutterstock)

疫情在本港肆虐,從去年4月下旬至今共死了209人。假如市民不積極打針,政府不死不活的政策繼續下去,疫情只會沒完沒了,未來1年因疫情而死亡的人數恐怕也會接近209人。以香港有750萬人計,每3.59萬名沒有打針的港人,便有一人來年會因此疫症去世。若真的中招死亡,平均等於4000萬元化為烏有。但不打針也不一定死,1年內死亡的機會是3.59萬分之一,所以不打針的來年預期死亡成本只是約1115港元(這裏為方便表述,我故意忽略了不同人等對風險的偏好),不是很高!

除了生命之外,健康受損也是不打針的潛在成本。假設一旦中了招後健康成本的損失是50萬港元,按照過去1年有1.1萬人中招計算,不打針的預期健康損失每年約為733港元,亦即若不肯接種疫苗,生命與健康來年的總體預期成本是每人1848港元,不是很高!從這個結果我們可以解釋為何港人對打針積極性不高。反觀美國,人均死亡率是香港的60倍,不接種疫苗的預期風險也是60倍左右,亦即每人的預期成本接近11萬港元。由此可知,喜愛個人自由的美國人也在爭相排隊打針!

上述分析故意忽略的細節很多,其中一項卻是太重要,必須仔細討論。疫情對經濟顯然有損害,損害多少?我們可用過去幾年的數據作參考去估算。

未達群體免疫的經濟成本

從2014年到2019年這5年,香港GDP的實質增長率平均是每年2%,但2020年卻是6.1%的負增長。本應有2%增長,但最終只得負6.1%,意味着去年GDP共被拉低了8.1%。今年的增長率若要追回損失,便需要在8.1%上再加上今年應有的2%,亦即要有10.1%才算療傷成功,但看樣子這是不大可能。

若只達標一半,今年有5%的增長,其實也是失去5.1%了。我們就以這5.1%為很多人不打針無法建立群體免疫所帶來的機會成本。香港GDP的5.1%損失約為1382億港元,平均每名港人損失約為1.84萬港元,10倍於上述估算出的不打針的死亡與健康成本。

由此可見,在香港防疫策略不變、老調不斷重彈的條件下,不肯接種疫苗的人所構成的社會損害10倍於個人的死亡與健康成本。政府的抗疫工作顯然放錯了重點,沒有理會嚴重得多的經濟成本。

這裏有個人性自私的老問題。若人人只關心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不理會打了針可為社會帶來的好處,那麼他們的確不見得願意去打針。這是一個經典的經濟學問題,不打針有損公益,性質與工廠污染環境或煙民在公眾地方抽煙放毒相似,政府有角色可扮演。

按照高斯定理的思維,政府可有兩種不同的政策取向︰第一是假設拒絕打針是一種侵害他人的行徑,需要懲罰,例如增加他們出入境的困難,又或到商場酒樓有所限制等等。第二是假設不打針是一種權利,但其他人可付錢給這些人補償他們因打針而受到的心理損失。打針者每人可獲派錢便是此種政策。

我認為政府有必要果斷地拿出有效政策去激勵絕大部分的港人打針,拖拖拉拉不會解決到問題,因為正如上面所述,個人的利益並不足夠推動港人顧及社會利益。究竟上述懲罰還是補償的方法更好?我相信兩種方法都要用。政府每人派錢5000元,但不把此與接種疫苗掛鈎,是錯失了大好機會,顯示政府不懂問題之所在,也不敢硬碰社會的阻力,到頭來是香港經濟損失重大。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文章

  • 但求死人少 人民不恐慌但求死人少 人民不恐慌
  • 香港一樣米養百樣人──仍有12類死硬派拒絕Omicron防疫針,勸他們吧!香港一樣米養百樣人──仍有12類死硬派拒絕Omicron防疫針,勸他們吧!
  •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三管齊下提供優質公營醫療服務醫管局主席范鴻齡——三管齊下提供優質公營醫療服務
  •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自由選擇接種是不能妥協的原則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自由選擇接種是不能妥協的原則
  • 群體免疫的經濟學群體免疫的經濟學

0
  • 美國無法靠貿戰減貿赤
  • 香港向世界輸出暴亂
  • 慎防香港變成另一個貝魯特
  • 從美國的社會撕裂看香港
  • 疫症對制度的衝擊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大學院士、經濟系榮休教授、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榮譽總監、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芝加哥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畢業。曾任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等管理職務、北京大學訪問教授、大連工學院工業科技管理全國培訓中心美方教學團成員。雷氏除為全國港澳研究會、美國經濟學會在內四間學術機構會員外,也歷任27份國際專業經濟學報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編輯顧問、委員或審稿員,包括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觀察》與芝加哥大學《人力資本學報》(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雷氏亦為香港特區太平紳士、銅紫荊星章獲得者。歷任香港特區政府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扶貧委員會等十多個諮詢架構或法定團體成員。他也是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委員會、台灣陸委會的成員。榮獲第二屆全球傑出華人暨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2008年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范克廉傑出教學獎。多篇論文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其中四篇獲選入「經濟學關鍵性著作國際文獻館」,並著有《坐港觀天──從香港向外看經濟》、《用經濟學做眼睛》等13本書。另近年部分文章被編入《香港超越內耗》、《香港顔色密碼》等6本書內。
View all posts
標籤: 個人成本新冠疫苗理性行為社會效益群體免疫高斯定理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中聯辦座談會現場,左一背對鏡頭者為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香港電台視像新聞截圖)
灼見報道

中聯辦座談習近平講話 駱惠寧: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 「蘇州過後無艇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2
周蜜蜜女士受訪當日攝。
訪談錄

兒童文學兩代情──周蜜蜜訪談記

作者: 編輯精選
2022-07-02
習近平期盼新一屆特區政府,幫助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直播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習近平:一國兩制是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1
李家超表示,發展是解決社會問題、改善民生的金鑰匙。(直播視頻截圖)
灼見報道

新一屆政府宣誓就職 李家超:以結果為目標 迎難而上解決社會問題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7-01
習近平強調,只要堅持一國兩制,香港一定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現場直播截圖)
灼見報道

習近平訪港: 香港歷經風雨浴火重生 證明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6-30

影片

  • 陸恭蕙博士:香港在可持續發展有什麼新商機?企業怎樣做好ESG?
  • 黃錦輝教授:美國槍擊事件頻繁的深層次原因 軍火產業無法取代?
  • 霍詠強:回歸25年香港為何走向極端政治化?認清BNO本質 英國有善待香港嗎?
  • 雷鼎鳴:美國怎樣違反世界秩序為所欲為?面對挑戰 如何千方百計挖中國牆腳?
  • 文相濡:從李家超得1416票反對8票起卦剖析運程 任內困難重重如何險中求勝?
  • 林翠華教授:老爸老媽為何不快樂?
  • 曾鈺成:李家超新問責班子有什麼特點?如何達至中央與港人期望?
  • 嚴浩:減肥為什麼不能衝動?晚餐應該怎樣吃才有效果?多吃健康的油才可以減肥?
  • 雷鼎鳴: 美國軍事、工業、傳媒複合體如何影響國策?世界一哥為什麼愈來愈不受各國歡迎?
  • 何毓贄校長x彭智華:學會品賞紅酒有什麼好處?香港可成為葡萄酒中心嗎?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今朝更好看」名家作品展 一次飽覽國寶級畫作 本社編輯部
  • 我的修行路我的修行路 常霖法師
  • 回歸看金融  東方旭日紅回歸看金融  東方旭日紅 陳鳳翔
  • 削弱俄羅斯談何容易削弱俄羅斯談何容易 張建雄
  • 美版一帶一路 笑到碌咗喺度美版一帶一路 笑到碌咗喺度 胡孟青
  • 陶傑:痛悼邱翔鐘先生陶傑:痛悼邱翔鐘先生 編輯精選
  • 俄烏戰情出現新的局面俄烏戰情出現新的局面 施永青
  • 世界要解決兩大虧損才能既濟 世界要解決兩大虧損才能既濟  張建雄
  • 25年香港政治的回顧25年香港政治的回顧 雷鼎鳴
  • 低吹沙:香港身份認同與人心回歸的新階段低吹沙:香港身份認同與人心回歸的新階段 袁彌昌
  • 文言的困難文言的困難 陳章華
  • 壯志凌雲沒有打敗的對手壯志凌雲沒有打敗的對手 艾雲豪
  • 旗要三面旗要三面 蔣匡文
  • 新界與香港回歸的歷史擔當新界與香港回歸的歷史擔當 廖書蘭
  • 淺析李家超的司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淺析李家超的司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 盧兆興
  • G7峰會前小插曲G7峰會前小插曲 郭一鳴
  • 民主與民權民主與民權 馮應標
  • 海鮮舫之死海鮮舫之死 徐家健
  • 習近平訪港: 香港歷經風雨浴火重生 證明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習近平訪港: 香港歷經風雨浴火重生 證明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 本社編輯部
  • 歐洲變局歐洲變局 陳文鴻

推薦作家

  • 施永青
  • 廖書蘭
  • 鄭明仁
  • 管仲連
  • 何漢權
  • 陳鳳翔
  • 馬國川
  • 陳弘毅
  • 張建雄
  • 葉德平
  • 張灼祥
  • 湯文亮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