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有一晚家母在半夜叫醒我,同我一起去睇一間正發生火災的工廠,見到工廠老闆在現場指揮,最關心的是人命傷亡,其他都不大緊張。有人覺得很奇怪,問老闆點解沒有傷心的樣子,老闆話有保險賠償,所以不大傷心。
如大火毁工廠 購新機械重新上路
後來家母問我對那次火災的意見,點解老闆唔傷心,我當然不知道,原來該工廠已經很舊,不少機械已經很古老,同時有不少冗員,老闆早已想大力改革,但奈何壓力太大,永遠不能成事,但長此下去,工廠便會失去競爭力,有很大機會被淘汰。在火災之後,老闆可以大改革,重新設計廠房,購置新機械,辭去冗員,在完成改革之後,工廠可以重新上路,一場大火是救了而不是毁滅工廠,那次大火對我有相當啓發,原來最壞的時候反而是好時機,不能夠單以破壞來看疫情對香港影響。
在疫情之前,香港整體經濟已經被8個月社運搞到五勞七傷,而且還未有解決迹象,除了遊行示威外,並且不時有人發起罷工,令到營商環境甚差,不少老闆已經準備打退堂鼓,但又過唔到自己個關,唯有見日度日,明知蝕本都要繼續做下去。當香港發生新冠疫情,不少商人趁機改革,希望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所以,疫情雖然破壞但亦救了香港。
商人趁機改革 裁冗員提高競爭力
在疫情緩和之後,大家去飲茶食飯就會發覺一件事,不少相熟酒樓食肆經過一兩個月休息之後,食肆變得光猛整潔,而且伙記朝氣勃勃,原來老闆趁這一兩個月將食肆裝修,辭退一些冗員,以及傾妥一張租金下調長租約。
不少食肆老闆同我講,如果不是今次疫情,食肆很難裝修,更加不能辭去冗員,業主當然不會減租,唔加租已經偷笑,所以,疫情對他們來說不是破壞,而是救了酒樓。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