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教學上重要及必要的策略,從學問傳承的種種例子中,不難發現從古至今偉大的論說如哲學、科學、宗教倫理,乃至治國之道,都從師徒之間的問與答中建構出來,甚至有一些門生蒐集其中問答的精髓而著經立說。且看萬世師表孔子、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等,都以問題為本的教學模式來與弟子門生腦力激盪,彼此不斷延展及推進問題的維度與深度,很多至理名言由此而生。
疫情令提問變成灌輸
新冠病毒肆虐3年多,對教學生態有很大的影響,在教學策略上也發生了一些變異,其中提問技巧的運用最值得老師們再揣摩反思。疫情前幾年,教育界已在提問策略方面不斷進行研究和分享交流,當時最常作為專題分享的是「布魯姆提問法」、提問與評估、提問與思考層次、提問教學的設計等,其討論熱度甚至成為一些學校發展計劃中的關注事項。
當時老師們經過頻密的專業發展已對提問技巧有了一定的掌握及心得,可惜疫情一來,口罩戴上、停課、半天上課、課時縮短、網上授課等學與教模式不斷更替轉換,老師在應接不暇的情況下,只能把教學的過程及內容壓縮,少提問,多直接灌輸便成了教學的安全路向。老師少問,學生自然墮入少答、不願答、懶答、怕答的惡性循環中,老師漸漸地在無奈下選擇自廢提問功夫,對於師生而言,要實踐「好問則裕」的教學效能難比登天。
疫情後, 口罩除下,全天上課復常,課時也相對增加了,但師生、生生之間的「你問我答」、「自問自答」的互動環節要施行也不易,更遑論最高的提問層次「群問群答」更是遙不可及。
堅定教學意志才能勵
當然提問的專業技能是可以失而復得的,老師可從建立愉悅的課堂氣氛開始,師生盡早摘下口罩,豐富聲情的教學內容,透過更多有趣的課堂活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及學習興趣,對照不同的學習差異來設計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的回答得到充分的鼓勵與欣賞,調適教學設計,捨棄「追趕進度」的誘人套路,耍出「提問教學」的真功夫,最終才能培養學生好問的學習態度,進而引導其他學生好答的本事。
教學策略要廢棄很容易,要修復卻很難,但只要有堅決行動的教學意志,一定能重拾提問教學的果效,教學領導們亦要及早籌謀,為老師提供適時的專業發展,照亮教學復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