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病毒自19年11月開始在武漢確診,12月底檢定為新型冠狀病毒,到2020年1月初香港在流感期間收到30多宗「非典」申報過案,1月下旬,香港出現第一宗輸入確診個案。經歷過沙士疫情的香港人,對未知的病毒都較敏感,教育局遂於1月25日宣布把農曆年假延長至2月16日。但因應香港的疫情漸趨嚴峻,教育局於1月31日宣布學校最早於3月2日復課,二月25日宣布延長停課到復活節假期結束,即最早於4月20日學校才會逐步復課。
停課了
香港的大學,在經過社會運動衝擊後,在去年底時已加強對進入校園的管控,1月初大學仍有課堂教學進行,1月底時大學已暫停了面對面的授課安排,原先預算是2月17日復課,其後再延到3月2日。2月上旬時,多所大學宣布面對面的授課將繼續延期至另行通知﹐即暫停了學生回校的安排。大學的課程,可以通過e-learning或用網上會議等平台進行,再以論文來評核,行之有效的如公開大學。
中學的情況較困難,2月6日宣布DSE延期到3月27日才開考,2月13日教育局長在記者招待會中提出DSE可能延至4月24日開考,2月25日再宣布延期,3月21日記招會中宣布,中、英文科的口試取消了,筆試將會在4月24日開始。但到4月底時,疫情是否真的受控,DSE是否可以如期進行?若真的受控,防疫的工作是否仍要實施,若考試期間出現了疑似又或確診的個案,責任又由誰負?若疫情持續,4月24日未能如期開考,則又如何?有提議到時可取消DSE考試,以學生過去五年成績計算,估計學生校內排名,再以學校過去五年升讀大學的百分率調整,分配大學學位。這概念來自升中派位機制,聽來很科學化,但是否能為大眾接納,仍有待討論。IB、AL及GCSE已宣布今年取消考試,英、美、加等國爾來都以學校成績為主,教師以學生個人作業以為評估學生成績的根據,調整成全體的評級,以供大學參考,學生還可以接受。影響較大的還有中五的學生,少了半年的學習,復課後的日子,將會是師生們極大的挑戰。
停課不停學?
教育局不是說:停課不停學的嗎?跟一些前線的同工閒聊時,很多都反映了不同的意見,e-learning時,學生只有單方面的接受,不甚了了時,欲問無從,教師日常電化教學時,可以因應學生的反應而作出教學策略的改變,e-learning則只單一水平,無法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更遑論SEN的學生了。教育局在七十年代推行電視教育,當時有聲音怕要取代教師,數十年來教育電視只能是一些學校間或取用的教材,當校本課程出台時,是否一定取用教育電視的課程便由學校看着辦了。有些學校用Zoom或Google Hangouts Meet代作面對面教學,對一些較貧困的家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一孩家庭還較易解決,多孩的家庭,大家共用一機,怎樣安排也叫家長煩惱。部分電腦沒有視像鏡頭或學生故意不開視像功能,則學生是否在聽課是一大疑問。教師備課也是一項繁重的工作,多年累積的教學資源是作為輔助教學時靈活取用的資料,現時這些資料要轉成35或45分鐘的課,整理需時,效果如何也不知道,追交作業亦會是部份教師煩惱的一塊。
停課這階段的課程是要追回的,時間是有的,課程也可濃縮及作適度的刪減,如何處理,各校便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