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全球近兩年,對幼童的教育與成長更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正反面的都有。首先必先理解,孩子的成長是不會慢下來、停下來去等疫情結束的。讓我們分析情況,探討利弊,再修正一些配套與策略。
疫下留守 百般滋味
本來一天只見到孩子幾小時的父母,在疫情期都做過留守父母。平時看不見,沒感受過的,都在無選擇的情況下領教了,是喜是悲?一定百般滋味在心頭。俗語有道「三歲定八十」,你面前的幼童的言行舉止讓你有怎樣的預測?慢慢教不無道理,但家長別被拖延綜合症害了。假若你做留守家長期間,見到令你不安的,那你就必須變陣。你若要見到改變,你必須革新環境與行事模式,別無他法。
留守兒童在疫期間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放電?他們在留守期間如何豐富他們的認知?合格的孩子都必先有克盡己任的父母。本來做父母就必先知道,教自己的孩子本是天職,無怨無悔,必須以最好的狀態去面對。常言道「老師教書,父母育人」。孩子因疫情上不了學的期間,盡責的父母搖身一變成為老師了,也有機會全心感受到老師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勞心勞力。每個家庭資源不一,疫情下留守學童依靠的就是父母的精心安排。
借機深交 共同進步
網課見真章,網課讓家長第一次全方位見到老師如何教自己的孩子,在疫情期間,老師是花樣百出還是窮途沒路,家長看得一清二楚。有些加強了家長對學校的信任,有些令家長看清楚學習內容空洞,埋下了疫情退學潮的導火缐。網課也帶來了另一問題,平時盡量避免幼童接觸電子產品的家長,變得別無他選。在這情況下,家長必須言傳身教,用一切方法去教孩子工具與玩具的分別,更要找合適孩子的顯示器,避免屏幕的藍光傷及眼睛。
疫情下社交少了,但與家庭成員卻深交了。有些形容這是「困獸鬥」,這形容詞也有趣。一個森林內有奇珍異獸,各有所長亦可相安無事。看看海洋公園內的海洋館,也不見巨鯊把所有其他魚都吃掉?重點在生態平衡,在這一點我會建議大家去學習心理學中的「九型人格」分析,旨在理解優化自己,包容別人。
疫情總會過去的,就讓我們因疫情而進步,繼續為孩子提供溫暖的家庭,以身作則,去優化家庭氣氛,給孩子們最好的成長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