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另一作者宮國帷為香港科技大學中藥研究中心研究員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繫。五行意指:木、火、土、金、水,古人認為宇宙自然是由五種要素相生相剋衍生變化所構成,隨着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宇宙與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與機體的健康,同時也使宇宙萬物迴圈不已。五行學說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 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着協調平衡。隨着現代化中醫的理論完善與發展, 五行理論更加完美的被應用在中醫中藥的發展上。
五臟歸屬五行
中醫理論將身體裡的五臟(心,肝,脾,肺,腎)歸屬於五行,則由於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肝主升而歸屬於木,,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圖一)。身體裏的五大器官都是相互輔佐與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
中醫臨床中主要應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更年期綜合症。該方由金代李東垣(圖二)所撰寫,收錄在《內外傷辨惑論》(圖三)中。李東垣,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着力闡發「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機理論,宣導培補脾土、潛降陰火的治則思想。李東垣臨床用藥注意辨別藥物的氣味,陰陽,厚薄,升降,浮沉,六氣 (風,火,熱,濕,燥,寒),十二經(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靈活運用無味配五臟,五行之生剋制化關係來治療疾病。李氏既強調辯證的準確性,又重視用藥的靈活性。李東垣的廚房特點是劑量小,藥力緩,製成粗粉,水煎分服,他重用黃芪,因黃芪入肺,補氣虛。
女科聖藥——當歸
當歸(圖四),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部位為其根,它味甘而重,能補血、行血,由於它對婦女的經、帶、胎、產各種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所以中醫稱之為「女科之聖藥」。黃芪(圖五),補氣固表,利尿排毒,排膿,斂瘡生肌。當歸補血湯中黃芪與當歸的比例為5:1,原因有二,其一為:本方證為陰血虧虛,以致陽氣浮越散亡,此時,恐一時滋陰補血固裏面不及,陽氣外亡,故重用黃芪補氣而專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理;其二為: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故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生。配以少量當歸養血和營,則浮陽秘斂,陽生陰長,氣旺血生,而虛熱自退。至於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取其益氣養血而退熱。瘡瘍潰後,久不癒合,用本方補氣養血,扶正托毒,有利於生肌收口。
現代化學研究發現當歸補血湯中化學成分主要包括從當歸中提取出來的蒿本內酯及化學活性成分阿魏酸,以及從黃芪中提取出來的毛蕊異黃酮,及毛蕊異黃酮苷。當歸補血湯合煎液(當歸、黃芪加水共同煎煮),阿魏酸的含量高於分煎液(即單味當歸、黃芪精劑顆粒加沸水沖泡配備),是因合煎過程中存在助溶現象提高了阿魏酸的煎出率,還是阿魏酸在製備單味中藥精製分煎的過程中受熱分解,或是其他因素導致此結果,需要進一步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當歸補血湯具有增強骨髓造血功能而具有抗貧血作用。能增強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以防止或減輕心肌損傷。通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預防血栓的形成;通過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流,可改善血液對全身組織器官的供應。又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升高血壓。此外,我們應用人體乳腺癌細胞來觀察當歸補血湯與雌激素效應。研究結果發現,在當歸補血湯的刺激下,能夠明顯啟動雌激素受體,以達到治療更年期雌激素分泌減少所帶來的更年期症狀。
綜上所述,當歸補血湯在治療婦科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用藥、藥物配比、藥物配伍比例的意義,實驗研究及臨床應用方面各家學說眾多。中藥治病的核心在於辯證施治,理法方藥,隨證靈活變化。治則上包括異病同治,同病異治。故反映在本方,則血虛可治,氣虛可治,氣血雙虛可治。因而有補血說,補氣說,血氣雙補之說。在不斷的發展中,我國醫學理論得以昇華,中醫藥學步步深入。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