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財經 當個聰明媽媽,從理財做起

當個聰明媽媽,從理財做起

許多人在尚未成為母親、尚未意識到自己手中的財務力量之前,老早就把自己帶往富裕生活(或貧困日子)。

編輯精選 作者: 編輯精選
2017-11-02
書海尋珍

標籤: 單親媽媽理財
我發現聰明媽媽和其他媽媽,表面上看起來沒兩樣。然而若是觀察她們的銀行帳戶、信用卡帳單、錢包,就會發現不同之處。(Pixabay)
我發現聰明媽媽和其他媽媽,表面上看起來沒兩樣。然而若是觀察她們的銀行帳戶、信用卡帳單、錢包,就會發現不同之處。(Pixabay)

任何新手媽媽都會告訴妳,帶新生兒回家會帶來一股強大的保護欲:孩子吸鼻子,是不是生了什麼嚴重的病?嬰兒床夠安全嗎?奶喝得夠不夠?做母親的憂慮也會延伸至財務保障問題。當家中孩子漸漸長大,大人邁向老年,當媽的人不管現在或未來,手上掌握着影響家庭財富的重大力量。本書要協助各位替自己、替家人,做出通往財富自由的選擇,一起探討為人母者會碰上的問題與挑戰,包括工作、儲蓄、投資,以及從小灌輸孩子理財觀念的重要性。本書將分享無數聰明媽媽採取的策略與祕訣,看那些媽媽如何替自己和家人做出明智抉擇。接下來的章節以及書末的手冊,將提供檢查表、範本與行動步驟。

平心而論,許多人在尚未成為母親、尚未意識到自己手中的財務力量之前,老早就把自己帶往富裕生活(或貧困日子)。改變人生軌跡並不容易,但並非毫不可能。二十歲時養成的花錢與儲蓄習慣、選擇的人生伴侶(要是有的話),以及追求的職業生涯等種種決定,皆深深影響我們未來的財富水準。那就是為什麼有時在午休時間,我會寄簡訊給妹妹,要她別浪費50美元按摩,而是學着在度過漫長的一天後,用省錢方式舒壓,還順便給她約會建議與生涯指導(我是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姊姊)。

這也是為什麼每當新調查出爐,指出年輕女性的理財能力普遍不如年輕男性時,我感到相當不安。美國國會山莊一場活動上,富國銀行(Wells Fargo)的研究人員指出,相較於同齡男性,女性在二十多歲時,就對自己的財務感到不滿與不樂觀。年輕女性容易覺得被債務「打敗」──她們的擔憂有理:年輕女性的債務高過年輕男性,而且相較於二十歲世代男性,二十歲女性賺得少、存得少,投資也少。千禧世代男性持有的可投資資產,幾乎是千禧世代女性的兩倍($58,500 VS. $31,400)。

當母親帶來最大得財務壓力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一項針對18國2.9萬多名十五歲青少年的國際調查顯示,女孩在那麼小的年紀,理財知識與自信程度便已低於男孩。女孩數學分數低,對數學的焦慮程度高。男女差異在青春期之前就已顯現:普信集團(T. Rowe Price)2014年的八歲至十四歲兒童調查顯示,男孩比女孩更可能與家長討論財務目標,也更可能自認「具備理財頭腦」。

也難怪女孩在二十年後當媽時,對錢比較沒自信。2015年,富達投信調查1,542名成年女性,大部分的受訪者感到開口談財務的事很彆扭,就算對象是朋友、配偶或財務專家也一樣。大部分的受訪女性表示,希望進一步管理自己的錢,但僅28%有自信挑選投資標的,37%有自信自行處理退休規劃。

事實上,當媽這件事,可能帶來我們這輩子最大的財務壓力。養孩子不但花錢,還可能人生急轉直下──保住工作變得更困難,付帳單也變難。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從政當選美國參議員前,做過破產研究,發現當媽是最佳破產預測指標,其中又以單親媽媽風險最高。

由於數據是如此不樂觀,除了教大家產後瘦身、除皺,或是下次改買大包裝洗衣粉可以省10元的文章,我們這些當媽的人,真的需要特別為我們量身打造的財富指南。那次吃午餐時,我從同桌者那聽到引發我思考的觀點,女性的生活與理財經驗,其實不同於我們的父親、兄弟、兒子、丈夫,而且我們的經驗同樣重要。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媽媽會不會理財,更是會影響人生,因為多數母親掌管全家金錢。孩子的幸福、財務和許許多多事都要靠我們。我們今日的選擇,將影響孩子能否有安穩家庭、三餐是否無虞、可不可以參加自己喜歡的(昂貴)課外活動,以及是否不必為了上大學,背負拖累人生的學貸。

女性得到正確指引後,就能運用自己的財務力量,替自己與家人創造出更富足的人生。富足的生活,不只是銀行裏有更多錢,重點是依據自己、家人與社群的大型目標與夢想,自由選擇想過的生活。

那次和編輯吃過飯之後,我決定進一步研究女性財務,訪談真實世界中每天替自己與家人做財務決定的媽媽們。不管金融產業怎麼想,母親才是全國家庭真正的財務掌權者。我尤其想知道,聰明媽媽有什麼祕訣,為什麼她們的財務決策能替家人帶來保障與財富。我知道自己和其他媽媽,可以向這種聰明媽媽學到很多──我的確獲益良多,我得到的新知,甚至超過原先的設想。我在研究過程中,自己的財務生活也隨之發生重大改變──我從小事做起,例如全家一起出門時,帶上自己的錢包,就算知道老公有帶也一樣。我還做了一些重大改變,例如插手管理家中長期儲蓄與投資,尤其是存孩子的大學學費(我做了本書第5章的研究後,第一次替每一個孩子都開立美國的「529大學儲蓄帳戶」)。我們家用密碼保護的各種帳戶試算總表,我沒全丟給老公負責,也下載一份到自己的電腦(而且確認自己知道密碼)。此外,我也開始多和女兒講解錢的事(兒子大一點之後,我也會跟他談),因為我從其他媽媽身上學到,這類親子對話會產生極大影響。此外,我也詢問父母的財務安排,好讓自己能在未來協助年事已高的爸媽。

讓管錢變得熟悉和享受

我發現聰明媽媽和其他媽媽,表面上看起來沒兩樣。然而若是觀察她們的銀行帳戶、信用卡帳單、錢包,就會發現不同之處:聰明媽媽永遠會賺屬於自己的錢,就算育兒時期收入驟降也一樣。聰明媽媽的銀行裏存放充裕的短期現金,要是碰上意外支出或收入暫時減少,也有辦法應付;她們安排好短期儲蓄優先要做哪些事,先解決利息高的債務。此外,要是發生不幸事件,保險能協助她們度過難關。聰明媽媽是兒女的良好身教榜樣,平日做能帶來財富的行為,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聰明理財習慣。如果對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幸福有幫助,聰明媽花錢不手軟。此外,她們積極參與自己的儲蓄與投資決定,不把管錢的事丟給另一半。聰明媽媽清楚知道自己的金錢和人生目標,永遠朝目標邁進,就算進度緩慢也沒關係。此外,她們侃侃而談理財的事。對她們來講,管錢是一件很熟悉、甚至很享受的事,就跟泡熱水澡一樣。

聰明媽媽不管手上錢多錢少,有錢就能帶給自己與一家人安全感。當聰明媽媽的重點,不是賺大錢、累積一定淨值,或是擁有千萬豪宅。本書將提到的聰明媽媽,除了律師、老闆與理財專家,也有老師、護士、自由作家。有的人是單親媽媽,有的年輕,有的年長。每個人的收入與儲蓄,其實分屬不同等級,共通點則是因為做出聰明的金錢選擇,整個人顯得自在、自信、擁有安全感。

接下來的章節將提供聰明媽媽的祕密策略、訣竅與建議,教各位擬定計劃,打造出妳和家人應得的財富與人生!

新書簡介

書名:聰明媽媽,富媽媽──女人會理財,活得才自在

作者:金柏莉‧帕墨(Kimberly Palmer)

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更多精采文章

  • 運用數據的價值觀教育運用數據的價值觀教育
  • 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改良建議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改良建議
  • 講得愈慘 愈冇人買講得愈慘 愈冇人買
  • 梁錦松:幫助孩子獲得幸福人生    所羅門教育推出「Project M² 暑期領袖計劃」梁錦松:幫助孩子獲得幸福人生 所羅門教育推出「Project M² 暑期領袖計劃」
  • 點解咁多銀主盤賣唔出?點解咁多銀主盤賣唔出?


編輯精選

View all posts
標籤: 單親媽媽理財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李白一出場,便是一個少年游俠的模樣。(《長安三萬里》預告截圖)
灼見文化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1
何教授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亦曾任建築學院院長,培育了不少建築專才。(照片由何培斌教授提供)
字旅相逢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作者: 馮珍今
2023-09-21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有「後來者優勢」,不會陷入《廣場協議》後日本的困境。(灼見名家圖片)
名家演講錄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早在2012年,他就發表了《國民教育與藝術文化》,認爲最爲理想的國民教育,就是學習中國文化,愛中國文化就是愛國。(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對於風波未息的中大校董會事件,郭少棠教授想問:大學教職員對於大學教育的承擔,對文化的影響做了多少事?立法會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又掌握了幾多?
灼見專訪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0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500年一遇暴雨與氣候變化500年一遇暴雨與氣候變化 余遠騁
  • 本港劉國松的大弟子──陳成球本港劉國松的大弟子──陳成球 益行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香港能否成為亞洲人中外融合電影的基地?謝嘉怡和Lyman有否機會做主角? 李偉民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李白的劍與高適的槍──乘風三萬里,夢回盛唐去李白的劍與高適的槍──乘風三萬里,夢回盛唐去 本社編輯部
  • 談帶着魅力的女性談帶着魅力的女性 楊興安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家國情懷《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家國情懷 彭泓基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 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由進出口數字看世界 張建雄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