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當代九大弔詭

當代九大弔詭

假如我們希望成功因應今日生活中的種種劇烈變化,首先必須提出一個將這些變化加以組織的辦法。否則,我們心中將充滿無力感,並且對於超出我們控制乃至理解能力之外的事件感到束手無策。

編輯精選 作者: 編輯精選
2020-07-05
書海尋珍

撰文:查爾斯.韓第(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

標籤: Charles Handy天下文化工作弔詭時間智慧消費主義生產力生產工具
由於人類壽命逐漸延長,加上工作效率日增,縮短了完成工作的時間,因此我們應該會有比較多剩餘的時間。然而我們卻把這項奇怪的商品變成競爭的武器。(Pixabay)
由於人類壽命逐漸延長,加上工作效率日增,縮短了完成工作的時間,因此我們應該會有比較多剩餘的時間。然而我們卻把這項奇怪的商品變成競爭的武器。(Pixabay)
0
SHARES
394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針對當前人類社會無可避免的混亂處境,我歸納出九種弔詭現象。詩人白朗寧(Robert Browning)曾寫道:「人生總在看似該失敗之處成功,命運是個弔詭,捉弄我們,同時也安慰我們。」「弔詭」的另一項特質,是容許相互對立的兩件事同時並存:例如我們會發現對於自己的最愛,有時也懷有厭惡感,但愛憎卻能繼續並存。我們無須解決弔詭,只須加以管理。

這不是涵蓋一切的清單,但若能管理以下九種弔詭,若能使其變得有意義,若能將其中的突發轉折與既存矛盾相結合,而塑造出一個更好的世界,我們未來就會是成功者。而這些弔詭似乎都是伴隨經濟進步出現。

智慧是新型生產工具

智慧是現代社會的新財源和新財產形式,而它的性質又與其他財產不同,這正是弔詭之所在。舉例來說,智慧無法因法院判決或行政命令而移轉給他人;甚至也不可能當作遺產流傳子孫,頂多只能指望兒女遺傳到一部分好基因。當然,教育在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教育已成為通往未來財富的關鍵之鑰,但這把鑰匙要花很長的時間打造,轉動也很費時。更古怪的是,即使我讓你分享我的智慧與訣竅,我的智慧與訣竅仍絲毫未減。這種新型財產別人不可能拿得走。智慧是種「附着性」相當強的東西。

我們也不可能擁有他人的智慧。杜拉克說的對;那些自認擁有事業的人,實際上已不再掌握生產工具。人才若決意帶着智慧出走,任誰也阻攔不了。股票投資人購買微軟公司股權,是打賭員工仍將繼續在微軟的旗下貢獻想像力,且想像力永不衰竭;否則對股票投資人而言,購置這類資產並不安全。因為智慧也是種「流失性」很強的財產。

更麻煩的是,智慧非常難以測量,這就是為何智慧財產很少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而且,智慧財產稅不像其他財產稅,它非常難課稅,因而會使一切財產稅課徵方式的效果皆大打折扣。總而言之,智慧財產不但附着性高、流失性高,還極端複雜。

所幸,智慧雖然不可能透過行政命令而重新分配,但同樣不可能有人能阻止我們獲取智慧。理論上,每個人都可能有聰明的一面,或可能變得聰明,因而都有機會通往權勢與財富。就如微軟闖入IBM地盤的情形一樣,其他小公司照樣可以闖入微軟的地盤。在一個智慧財產掛帥的競爭領域內,未必要規模宏大、財力雄厚的公司方能爭得一席之地。那是個低成本的市場,同時也是個開放的社會。

工作,是福是禍?

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我們似乎必須付出迫使某些人無事可做的代價。這頗令現代人感到不安。但當我們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考這個問題時,弔詭出現了:現代人為什麼要因為投閒置散而感到焦慮呢?閒散快意的日子是古聖先賢所夢寐以求的,是他們心目中的文明境界。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發妙語:「假如工作真是件美妙之事,有錢人老早爭先恐後搶成一團了。」我要告訴馬克吐溫先生,他們現在的確搶成一團,結果就是,有些人既有工作又有錢,可是沒空閒;有人時間太多,卻沒工作又沒錢。有閒的人把這項特權視為詛咒,因為他們多半困於社會底層,而非居於頂層。我們似乎已經把工作塑造成上帝,然後讓它高高在上,令許多人要膜拜都拜不到。

當前企業面對要求高效率的挑戰,因應之道是以最快的速度剔除生產力低的工作與人員。但一般公司並未保留稍微過剩的人力與技術,以應不時之需。相反的,他們把技術推出門外,有需要時再拉回來。一些公司大量裁減全職工作者(以兼職員工代替),如此一來,凡是公司沒利用到的時間,便無須承擔成本。人力過剩一定耗費成本;唯一的問題是:成本由誰來支付?

諷刺的是,這些沒被運用到的人員,如果想享有身為公民應得的基本生活權利與樂趣,還是要有點錢。為了照顧這些人,政府通常需要增稅支應,公司因此必須繳交更多稅金,到頭來等於還是由原公司負擔離職員工的生計。最終,社會整體生產成果未見提升,各企業的開支也未見減少。

工作不僅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差事。除了有薪工作外,還有形形色色的無薪活動。事實上,假如把工作的代價一律標為零,那麼工作所涵蓋的範圍就會無限寬廣。有趣的是,社會上有標價的工作愈多,有薪工作反而愈沒人做,因為如今有太多工作做來不划算。凡是做來划算的工作,一出現馬上有人搶着做;基於效率的考量,這類職務多半採精兵主義;人少、事繁、酬勞高,而不會僱用大批低薪人員充任。也許我們應該只留下兩種工作,其中一種標價昂貴,另一種標價為零,而不要再在兩個極端之間胡亂標價。不過,這卻會帶來生產力的弔詭。

生產力的迷思

所謂生產力提高,是指工作的質與量均逐漸提升,但工作人口逐漸減少。這對客戶與公司行號、政府機構均有好處。從來沒有人反對提高效率。一般而言,提高效率最終對所有的勞工皆有利。那些留在原機構的人獲得更理想、薪資更高的工作;離開的人則可以在其他成長中的機構裏找到合意的工作。只要整體經濟成長率比效率提升率與人口成長速率的總和還低,每個人總應該可以在某處找到工作。

然而,這回新發展的行業卻是「DIY業」。從事某一部分DIY業可以有薪資收入,也能計算產值,例如愈來愈多個人工作者便是如此;另有一部分雖有收入,但未計入產值(如黑市經濟);還有一部分是純破壞性的DIY業,如販毒、竊盜、暴力等。然而,有許多DIY業既無薪酬、又不計產值、也沒有違法,例如照顧家中老病成員、自行東修西補、種植自己吃的食物等都是。隨着愈來愈多人被迫或主動離開公司,他們把過去花錢請人做的工作拿回來自己做,從經濟角度而言極富意義。

然而,假如你現在擁有的時間比錢多,自己能做得到的事為什麼要花錢請人做?由於這個新興的行業是隱形的,因此所投入的生產力似乎不會帶來更多看得見的生產成果,也無法創造我們所期待的傳統工作機會。

這不是一個暫時的弔詭。無論社會或個人,都必須逐漸習慣DIY業這個新興成長行業。無論喜不喜歡,我們當中會有愈來愈多人投身這個產業。科技發達的結果,便是愈來愈多人有能力獨自經營事業或提供服務。會有更多人跳出組織與正式經濟體系外工作。

從計量經濟的角度來說,我們向來是透過將不計價的工作轉換為計價工作而顯現經濟成長;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計算工作的產值。諷刺的是,這麼一來,儘管表面上經濟獲得成長,實際上完成的工作卻反而減少。將工作標價的同時,我們也將「活動」轉變成「職業」,因而創造就業機會。可是,卻也有一些工作變得價格高昂,超過顧客所能負擔的範圍,因而不再有人做。有許多活動更由於我們太久未接觸,老早忘了該怎麼自己做,最後因而消失。我們給工作標價,有可能毀掉工作,但過去由於從未計算這項工作的產值,因而也不曾注意到這個嚴重問題。

當今一些富裕社會正透過標價,把愈來愈多類似工作帶進正式經濟體系。他們這種做法固能促進專業分工與提升效率,但最後卻使一部分新工作因標價過高而無法存在,也導致許多民眾喪失技能,而創造出一群一旦失業即無所事事的人。這一切都是善意在無意間所引發的惡果,是進步的副作用,也是當前令人不安的弔詭之一。

時間商品的困惑

在此波瀾起伏的世界中,我們的時間似乎從來不夠用,但現今我們所能利用的時間也空前的多。由於人類壽命逐漸延長,加上工作效率日增,縮短了完成工作的時間,因此我們應該會有比較多剩餘的時間。然而我們卻把這項奇怪的商品變成競爭的武器,寧願將節省下來的時間再投人工作,以加速完成任務。假如人類夠聰明,也許應把時間的價格標籤撕去,容許自己有發呆的時間。

我們有必要重新思索時間本身與相關字眼的涵意。未來,我們將無法清楚劃分全職工作與兼差工作;「退休」一詞將成為純粹的術語,意指具備領取福利金的資格;「加班」將成為一種過時的概念,就如今天我們揚棄前人的「奴僕」概念一般。這些變化預料會帶來新的形勢。但在目前,對許多人而言,時間的擁有與利用相當不均衡,生活也出現失衡現象。一部分人時間太多,不知如何打發;另一些人則覺得時間不敷使用。

打從我們把時間變成一種商品,亦即公司花錢向人購買時間而非產品的那一刻起,麻煩就開始了。在這種情形下,時間賣得愈多,錢賺得愈多。如此一來,時間與金錢之間不可避免形成一種「權衡」(trade-off)關係。公司變得更精挑細選;他們希望減少利用按時計酬人員的時間,而多多利用領取年薪者的時間,因為後者在一年期間內任何超時工作都不另計酬。

時間變成一種令人困惑的商品。有些人願意花錢以節省時間;有的人則願意花時間以節省金錢;還有人在人生某些特定階段寧願少做點事、少賺點錢,以爭取多點自己的時間。這使得時間成為一種帶有矛盾性質的商品,而它在我們社會的地位卻也日形重要。

富裕的假象

經濟的成長,最終要靠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方可達成。因此,若以世界整體來看,成長應是潛力無窮。然而,如果只看富裕地區,我們所見的是嬰兒愈生愈少,平均壽命卻愈來愈長。嬰兒減少意味着未來的消費人口將減少,平均壽命延長則通常意味着未來會出現更多較貧窮且較挑剔的顧客。年長的人即使有錢,畢竟是處於縮減支出以傳承子孫的階段。換言之,富裕國家的國內客源有可能日趨枯竭。

在富裕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間又存在着另一種弔詭。富裕國家所必須銷售出去的東西,開發中國家多半買不起。而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在還沒能夠開始購買富裕國家的東西之前,他們常想獲取富裕國家的技術與資金,藉以製造東西賣給富裕國家。因此,富裕國家只好先投資於未來的潛在競爭者,以支撐眼前的成長。雖然跨國企業已逐漸認清:為了追求利潤,應該到較便宜的地方生產,且應輸出技術以使這些地方有能力生產;但是迄今沒有一個政府能說服自己的人民接受這個弔詭。因為,在短期之內,不再輸出產品而輸出技術與整廠設備,對長久以來一直在國內工廠工作的人而言,的確不是好消息。然而,他們雖然得不到好處,但他們的子女卻可因外面世界趨富而獲利。現在就看他們是否有為下一代犧牲的準備。

新書簡介

書名:《覺醒的年代:解讀弔詭新未來》(The Empty Raincoat: Making Sense of the Future)

作者: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

譯者:周旭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作者簡介

韓第是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曾在牛津大學歐瑞爾學院攻讀古希臘羅馬文史。

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殼牌石油公司擔任經理人,而後又到美國麻省理工的史隆管理學院進修。回到英國之後,韓第與英國的商界菁英創辦英國第一所管理學院:倫敦商學院,並擔任該校教授,而後又擔任英國皇家工藝協會(RSA)的主席。

韓第之所以被稱為大師,是因為他在「組織與個人的關係」和「未來工作形態」上提出的觀念,都帶給商業界莫大的影響,如「組合式生活」、「酢漿草組織」、「S曲線」、「跳蚤工作者」等。從49歲那年起,韓第身體力行他的理論,離開組織,成為不折不扣的「跳蚤」和「組合工作者」,身兼自由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教授、演說家、企管顧問等多職。

更多精采文章

  • 只有廢人,沒有廢工只有廢人,沒有廢工
  • 查爾斯.韓第:痛苦帶來轉換人生的勇氣查爾斯.韓第:痛苦帶來轉換人生的勇氣
  • 慈悲與智慧慈悲與智慧
  • 「教具」論說「教具」論說
  • 統計歸納人心法則統計歸納人心法則

0
  • 礦山記憶:鐵,不一般的故事
  • 撲火的飛蛾
  • 相逢浪漫通識路──《字旅相逢──香港文化人訪談錄》序
  • 聞一多是忠臣文天祥之後
  • 一本編輯必看,也是愛書人必讀之書

編輯精選

View all posts
標籤: Charles Handy天下文化工作弔詭時間智慧消費主義生產力生產工具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政府公布最新「3+4」的檢疫安排。(李家超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周五起實施「3+4」檢疫安排 李家超:精準抗疫不躺平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08
第二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準決賽及復活賽比賽於8月6日假香港樹仁大學舉行。
腹有詩書

「腹有詩書」準決賽及復活賽完成 啟基學校、英華小學、拔萃女小學及聖彼得小學晉級總決賽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06
《解放軍報》微博公布的照片,顯示演訓中的解放軍用望遠鏡遙望台灣軍艦,背景的台海海岸清晰可見。(《解放軍報》微博圖片)
國際觀

台海演訓照片公開 海岸線台軍艦清晰可見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06
解放軍周四共發射11枚導彈,分別落在台灣北部、南部及東部3個海域。圖為解放軍東部戰區陸軍部隊進行遠程火箭炮實彈射擊訓練。(亞新社)
國際觀

國防大學教授:解放軍台島以東設靶場 迫退美航母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2-08-05
王菀之一笑,眼睛就彎彎的,這是她的標記。
字旅相逢

我只是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去分享自己的創作……──專訪王菀之Ivana

作者: 馮珍今
2022-08-05

影片

  • 霍詠強:中國軍演五大軍種亮劍如何震驚世界?中美軍事信任機制遭破壞將有什麼後果?
  • 許永權X李偉民:香港有多少洗黑錢的方法?風險無處不在 小市民如何自保?
  • 曾鈺成:講科學、講規劃,郊野公園界線怎麼不能重劃?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傳統名藥六味地黃丸怎樣改善腎虛、失眠、眼疾、糖尿病?
  • 雷鼎鳴:外匯基金為什麼虧損嚴重?大量儲備如何改善居住環境 藏富於民?
  • 曾鈺成:粉嶺高球場部分土地發展 政府已宣布決定 反對者未罷休 計劃仍有變數?
  • 黃錦輝教授:明知山有虎 為何偏向虎山行?佩洛西訪台有何盤算?
  • 霍詠強:佩洛西為何敢冒解放軍攔截風險訪台?美國軍方動作頻頻壓迫中國
  • 朱劍虹:種好蘭花的竅門 如何處理好通風、灑水、溫度及遮光?
  • 陳妙霞博士:針灸療法治哪些疾病最見效?腹針如何舒緩急性痛症?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腹有詩書」準決賽及復活賽完成  啟基學校、英華小學、拔萃女小學及聖彼得小學晉級總決賽「腹有詩書」準決賽及復活賽完成 啟基學校、英華小學、拔萃女小學及聖彼得小學晉級總決賽 本社編輯部
  • 最好的祝福最好的祝福 常霖法師
  • 為何老太愛搞事?為何老太愛搞事? 霍詠強
  • 我只是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去分享自己的創作……──專訪王菀之Ivana我只是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去分享自己的創作……──專訪王菀之Ivana 馮珍今
  • 傷不了人反自傷傷不了人反自傷 劉銳紹
  • MIRROR演唱會屏幕跌落事件,引起破天荒的11條刑事及民事的法律責任問題MIRROR演唱會屏幕跌落事件,引起破天荒的11條刑事及民事的法律責任問題 編輯精選
  • 內地印製新一代國民身份證:年輕人教育和文化的改進內地印製新一代國民身份證:年輕人教育和文化的改進 李偉民
  • 以武逼統已經吹響集結號  或參考和平解放北平模式以武逼統已經吹響集結號 或參考和平解放北平模式 關品方
  • 黃錦輝教授:明知山有虎 為何偏向虎山行?佩洛西訪台有何盤算?黃錦輝教授:明知山有虎 為何偏向虎山行?佩洛西訪台有何盤算? 本社編輯部
  • 美國能令本土的產業鏈重新完備嗎?美國能令本土的產業鏈重新完備嗎? 施永青
  • 極限極限 陳家偉
  • 7月大事是金磚國貨幣結算令7月大事是金磚國貨幣結算令 張建雄
  • 舞台禁忌舞台禁忌 蔣匡文
  • 術數看佩洛西竄台後的變化術數看佩洛西竄台後的變化 文相濡
  • 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傳統名藥六味地黃丸怎樣改善腎虛、失眠、眼疾、糖尿病?嶺南中醫世家羅頌慧博士:傳統名藥六味地黃丸怎樣改善腎虛、失眠、眼疾、糖尿病? 本社編輯部
  • 歐洲制裁俄羅斯  輪輪皆漏氣歐洲制裁俄羅斯 輪輪皆漏氣 張建雄
  • 劉兆佳教授:台灣現在是中國國家安全問題劉兆佳教授:台灣現在是中國國家安全問題 編輯精選
  • 解放軍環台演訓 台戰機掛彈升空解放軍環台演訓 台戰機掛彈升空 本社編輯部
  • 種好鶴頂蘭種好鶴頂蘭 朱劍虹
  • 蔡英文向佩洛西授勳  提應對變局3態度蔡英文向佩洛西授勳 提應對變局3態度 本社編輯部

推薦作家

  • 陳章華
  • 張建雄
  • 盧麒元
  • 劉銳紹
  • 蔣匡文
  • 徐家健
  • 招祥麒
  • 文相濡
  • 釋證嚴
  • 嚴吳嬋霞
  • 朱啟榮
  • 楊興安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