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釣魚台相關新聞成為熱話,知我是教師的人都會問:「釣魚台屬於中國?屬於日本?」「這幾個小島蘊藏什麼?為什麼中、日也想擁有?」這一切皆源於1894年的甲午戰爭。誠然,我們不是培養學生成為歷史學家,但於中小學教授這場仗,絕對有助學生認識今日的世界,提升民族情感,以及建構價值觀。
甲午戰爭有何意義?
擬定課程時,我們會審視課題的重要性。從世界時局來看,它是過去百多年東亞局勢的起點。日勝中敗的結果,塑造了中日韓3國的命運:
日本嚐到軍事擴張、侵略他國的甜頭,由此走向軍國主義的歧途,將我國的賠款大量用於軍事建設,接下來20世紀上半葉,幾乎在亞洲發生的戰爭,都有其身影。總的來說,形成藉着戰爭獲取養分,再支持下一場戰爭的惡性循環。
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資源被攫奪,人民受奴役。即使有所謂建設,也是為日本侵略而服務。二戰後,國家仍不能自主,繼續充當大國較勁的舞台。一場韓戰,同室操戈,至今不見統一曙光。
我國既失了疆土,更輸了民族自信,直到60年後韓戰,拒美帝於國門,才能再次抬頭,終止被蹂躪的血與淚歲月。不過,目前海峽兩岸狀態雖同屬一國,但實情類近於兩韓,兩岸同胞遲遲未能一統。
對香港而言,新界的租借,正是因甲午後掀起的列強瓜分浪潮而起。同樣因新界「租借」始於1898年6月30日,才有99年後的1997年7月1日恢復行使主權。
中小學生如何學習此仗?
可知,這一仗連繫到近代亞洲發展,香港的際遇亦受其牽連。然而,學校又是怎樣教授呢?
於小學,常識科教科書提到香港特區成立時,隻字不提甲午,需要老師闡釋箇中因由。
於初中,中史科雖有段落談及,但不應該只是一言以蔽之曰:「清朝腐敗」,便草草帶過。這程度的學生已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故教師必須對為國捐軀的先烈,予以肯定。例如:表彰鄧世昌以當時海軍常用戰術,試圖撞向敵艦同歸於盡的英勇。又如:釐清我艦所用是當時各國海軍常用的穿甲彈,用以擊穿敵艦使其入水沉沒,而非質量欠佳的誤解,清軍的命中率甚至稍為佔優。同時,也要教師揭示日軍在豐島海戰等屢屢偷襲的惡行。
總之,教師有義務做足課前預備,在課時容許下,盡可能還原史實,褒貶曲直。
學生從這役中可吸取什麼教訓?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向來是學習歷史的要旨。這樣一場意義深遠的戰爭,有太多可堪領受的經驗。以下簡述3項,讓年輕人引以為鑑:
首先,應學會責任當頭,須勇於承擔。甲午海陸戰中,忠義之士與貪生怕死之輩,對比尤為明顯。黃海海戰既看到鄧世昌以身殉國的情操,卻又見着方伯謙臨陣脫逃,亂了己方陣形,招至全軍慘敗;另一邊廂,平壤陸戰有左寶貴拼死堅守陣地,反襯葉志超下令撤退、6日狂洩500餘里的窩囊,及後旅順陷落,數萬國人蒙難與此脫不了關係。一褒一貶,足為後世銘記。學生該從中領悟為顧全大局,需捨己忘身。
此外,該意識到若要別人尊重,實力是最為重要。1886年,我國在「長崎事件」中,憑着鐵甲艦的鎮懾力,令日本向我國賠款了事,成為我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首次外交勝利。正好說明「憑實力說話」才是硬道理,所以年輕人既要充實自己,更要支持國家發展,使我國在國際上腰板更直。
最後,需要警惕歐美以各種極端方式犯華。清末列強入侵,始於為打破我國長期貿易順差,不惜卑鄙地向我國傾銷鴉片,甚至訴諸武力。當下國際貿易情況亦相類似,我國經濟成就惹來西方忌恨,而防範全方位敵犯的最有效方法,莫過於裝備自己。
總結,在不同學習階段,按程度教授甲午戰爭,能使學生由淺入深,牢牢領會戰敗的慘痛教訓,從而鑑古知今。